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的党校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创新
2019-08-06王秀鹏
王秀鹏
摘 要:法治取代人治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之路,全面依法治国则是最终目标,这条路注定坎坷艰辛,但若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则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上这条路。十九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走上新的高度,在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下,全面依法治国的终极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而党校是培养党员的重要场所,更应当重视法治教育,提高党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本文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的党校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创新。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视域;党校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创新
引言:全面依法治国的贯彻落实需要每一位党员干部团结起来,而党员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法治素养,严格按照法律规章办事,为他人做出表率。党校是中国共产党培训和教育党员的场所,肩负着为我党输送新鲜血液的重任,因此党校中的法治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下一代党员的法制观念,必须引起重视。在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党校领导干部应当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创新法治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水平。
一、党校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能否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取决于我国公民法治素养的高低和是否具备遵纪守法精神,而党员应当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我党已经将依法办事能力作为考核党员干部的一项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党校应当提升法治教育水平,这充分体现了我党对于党员法治精神的重视。十九大以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逐渐加快,反腐反贪行动轰轰烈烈,党中央对于党员的依法行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紧跟党的脚步,完成党指派的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添砖加瓦,党校领导干部应当审视当下党校的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时代特色进行教育创新,革故鼎新,提升法治教育水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党员干部。
二、目前我国党校法治教育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专业性教材
目前党校的法治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专业教材,课程内容和教材版本往往都是由老师或学校自行决定,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设置考试时也不尽规范,很多教师直接使用大学法律专业的课本,但党校和大学法律专业的法治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另外党校也无法像大学一样提供数量庞大的参考资料与书籍,因此学生缺乏专业性较强的指导书籍,无法学到健全的法治知识,也无法进行深入探究,难以达到我党要求的水平。
2.缺少实践
党校不同于大学的法律专业,它对于党员的实践能力并没有过多要求,很少组织党员进行实践活动,这就导致年轻党员只能从课堂和书本上学习法律知识,却没有经历现实问题。然而,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远远不是课本上的几个案例可以涵盖的,哪怕只有微小的区别,也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致用,但党员在党校中缺乏实践机会,当然也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依法办事能力,达到我当的要求。
另外,有些党校在进行法治教育时,鲜少为学员选择恰当的实例来进行讲解,或是对涉法案例浅尝辄止,没有为学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法律问题,也没有让他们进行讨论,思考解决方案,只是简单地教给他们单一案例的处理方法,过于注重理论的灌输。现实生活中不会有与课堂上完全重合的案例,学生只是学到了某一个事件的处理方法,却无法提升能力,培养法治观念。
3.课堂内容单一枯燥,不进行改变
我国的法律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而非一成不变。有些法律条文仅仅改变一个字其含义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法治教学应当是与时俱进,结合现状进行不断的提升与调整,紧跟党的步伐。但有些党校的老师却长期设置单一的课堂内容,不做出改变,所讲内容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员的兴趣,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无法达到教育目标。
此外,教学应当因人而异,党员在结束党校的学习后,要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用到的法律知识不尽相同,目前很多党校的教师没有根据学员的特点制定出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
4.课堂形式单一
很多党校的法治教育课堂就如同高中课堂,以灌输知识为主,教师大多采用陈述式教学,且课堂枯燥单一,无法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法治学习中去。
5.缺乏专业教师
党校的法治教育不同于大学法律专业课程,但很少有教师专门从事党校法制教育工作,党校不得不聘请普通的法律课程讲师或者律师,这远远不能满足党校法治教育的需求,另外党校教师也很少组织进行集体培训和进修,导致他们的教学方法不够先进科学。
三、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党校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创新措施
1、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选择符合课程特色和学生水平的教材十分重要。在选择教材时,要注意:教材要具有专业性,必须选择权威学者编撰的书籍,具备较强的专业性,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坚决不能出现纰漏,误人子弟。党校可以联合编著统一教材,也可共同商定选择适用的教材。
2、组织实践活动
党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让他们加深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加深脑海中对知识点的印象,也可组织学生在法庭等场所进行旁听,感受法治氛围,或是让学生采访各个单位中法治部门人员,了解他们依法办事的过程和遇到实际问题时的解决措施,积累办事经验。
3、与时俱进,调整课堂内容
党校应当重视法治教育课程的设置,要求教师根据最新的法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并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选择的未来发展方向,让学生能够着重学习某一方面的法律,精通自己日后所需的法律条文。
4、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想要培养党员的法治精神,最好的方法就是采取情境教学,让他们有参与感,便能从更深的层面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例如在课堂上开展模拟法庭,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应选取当下大热的案件,让学生各自选取角色,模拟真实法庭的场景,让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某一案件,加深他们对律法不可违、依法治国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另外,党校可以采用信息化教学,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工作当中,提高课堂的多样性与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5、提升教师素养,进行教育资源共享
解决党校的法治教育教师匮乏问题非一时之功,一方面学校应当物色专业人才,并组织在职教师进行进修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教育资源共享,例如开设云课堂,录制精品课程视频并进行分享。
结束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新形势下的党校应当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审视现有的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提升法治教育水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彭丽明.习近平法治思想视域下党员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提升[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02):33-35.
[2]郑通斌.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研究述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11):38-46+107.
[3]袁芳.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的党校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創新[J].克拉玛依学刊,2017,7(03):41-44.
[4]刘赫男.依法治国视域下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刍议[J].行政与法,2016(11):34-39.
[5]徐信贵,杨杰,李爱红,邹红,童彬,谭光定.全面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J].探索,2015(01):17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