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忆一生最紧张时刻:我听到心脏在怦怦地跳

2019-08-06赵晓光

新传奇 2019年25期
关键词:刘伯承大别山我军

赵晓光

由于连日暴雨倾盆,黄河水位猛涨,尤其是蒋介石企图重演炸黄河大堤,水淹我军的旧剧。值此险象环生之时,刘伯承“忧心如焚”。而邓小平也感到这是自己一生中最为紧张的时刻。“听到黄河的水要来,我都听得到自己的心脏在怦怦地跳!”

1947年,根据党中央、毛泽东指示,刘伯承、邓小平作出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并付诸实施,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及刘、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惊人胆识,显示出他们高超的军事谋略与娴熟的军事指挥艺术。

决策南征

1947年3月,蒋介石将全面进攻解放区的战略改变为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的战略。其间,胡宗南率部攻占了延安。尽管这是一座毛泽东等人故意留下的空城,蒋介石也很高兴,乘飞机到延安的地面上站一站。他觉得占领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住过10年的地方,这从精神上就可以鼓舞国民党军队士气、打击人民解放军的士气。连同进攻山东的战况,蒋介石自以为是稳操胜券了。可是,毛泽东不会白白让蒋介石攻占延安。他决定不等完全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就立即进入战略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于是,他选择了刘伯承、邓小平率部担任这一伟大的历史重任。

1947年7月29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电告刘、邓等:“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陈赓)、谢(谢富冶)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胡宗南部)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第二天,刘、邓收到这封标明“4A”万分火急的绝密电文,心里十分焦急。他们经连日的考虑,“决心于休整半月后出动,以适应全局之需”。刘、邓当即致电军委,提出:直趋大别山,先与陈、谢集团成掎角之势,实行宽大机动,准备无后方作战。这样就初步定下提前直趋大别山的决心。40多年后,邓小平还清楚地回忆道:“当时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趋大别山。”他在向子女讲述这一情况时,还重复说:“真正的是二话没说,什么样的困难也不能顾了!”一向不大外露感情的邓小平,说这话时声音都略带哽咽了。

一位老同志的日记留下了决策南征时有趣的细节:“7月24日,唐官屯。在一家地主院内的石榴树旁,刘、邓围着一张地图,时坐,时立,后信步村外,站在村西向南看,向东望,向西看,好似不知道地球向哪里转(一)样!”“7月26日,由唐官屯移赵家楼。就在这个村子天天同中央军委毛主席通报,直到30日才决心直趋大别山。”

8月1日,刘、邓定下直趋大别山具体行动部署的日子:8月中旬大举出击。

军情紧急,水情严重

但是,军情紧急,水情严重,由于连日暴雨倾盆,黄河水位猛涨,尤其是蒋介石企图重演炸黄河大堤,水淹我军的旧剧。值此险象环生之时,刘伯承用“忧心如焚”4个字表述自己焦灼心情。而邓小平也感到这时是自己一生中最为紧张的时刻。“听到黄河的水要来,我都听得到自己的心脏在怦怦地跳!”

8月6日早饭后,刘、邓等野战军首长,在作战室召集司令部有关处、科的干部开会,研究下一步部队战略性动作。会议气氛紧张热烈,与会人员神情镇静,发言踊跃。许多人主张在内线打一仗或几仗后再实施战略进攻。有人主张按原计划休整到8月15日,然后视情况而定。不过,大家都仔细观察着刘、邓首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急切地盼望他们速下决心、决策。刘、邓看着大家讨论情况,简短交谈之后宣布暂时休会,让大家进一步准备意见。

午饭之后,刘伯承来到作战室,当听说邓小平到三纵、六纵找陈锡联等谈话,并顺便看黃河水位上涨情况时,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便又像上午那样仔细地察看地图,询问各方面情况。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刘伯承审时度势,已成竹在胸,立即派人通知邓小平等再次前来会商。之后,刘伯承在作战室严肃宣布:大军南进,必须立即行动。机不可失,时不我待,要当机立断,行动越早、越快越好。随后他阐明定下决心的依据和理由,并作了进军部署。

在此期间,邓小平不时地点头。等刘伯承讲完后,他马上站起来说:“刘司令员的意见和部署非常正确,我完全同意。我们下决心不要后方,直捣蒋介石的心脏——大别山,逼近长江、威胁武汉三镇和蒋介石的老巢——南京,把战线从黄河边向南推进到长江边。古人说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我军的战略行动,必将迫使蒋介石调兵回援。这样我们就能配合全国各个战场的兄弟部队,彻底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彻底扭转全国战局。”最后,邓小平目光投向参谋长李达,让其起草电报,向党中央报告他们的决心和部署,并向各部下发预先号令。

对此,中央军委连电答复“刘、邓决心完全正确”,“刘、邓部署很好”,“一切决策临机处理,不要请示。我们尽可能帮助你们”。千里跃进的壮举,战争史上的奇迹,其方略就这样在陕北的窑洞和华北农屋之中应运而生了。

直趋大别山

8月7日晚,刘、邓率十几万人马以排山倒海之势,开始向敌辽阔空虚的战略纵深疾进。指战员们跨陇海铁路,渡黄泛区,突破沙河。这一突然的战略之举如同一柄霍然出鞘的钢刀,直插大别山这一敌之战略腹地。23日,当刘、邓率军进入汝河北岸时,发现敌军先我军到达汝河南岸,占领渡口,在飞机配合下截断我军去路。此时,尾追之敌距我军后卫仅30公里。

刘伯承一改往日儒雅风格,高声说:“自古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要从敌人的阵地上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邓小平接着说:“千钧一发啊!现在除了坚决打过去以外,没有别的出路。桥断了,再修!敌人不让路,就打!过不去或转回去,就完不成党中央和毛主席赋予的战略任务!所以,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和牺牲,坚决打过去!”

在刘、邓亲临指挥的鼓舞下,战士们浴血奋战,终于在天亮前突过汝河,从敌人防御阵地中杀出一条路。这时,刘伯承判断:敌人肯定要在汝、淮之间阻拦我军,企图使我军功亏一篑。因此,部队不应恋战,要抢先渡过淮河。邓小平提出,由他指挥阻击尾追之敌,李达指挥渡河,刘伯承先行渡淮河,指挥进入大别山的部队。刘伯承说:“政委说了就是决定,立即执行。”最终,抢渡淮河成功。8月27日,刘、邓率军进入大别山区。

猜你喜欢

刘伯承大别山我军
《突破口》,道出我军制胜密码
走进红色大别山
脑壳落了都不怕
脑壳落了都不怕
刘伯承倒穿鞋甩追兵
一段往事
刘伯承倒穿鞋甩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