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2019-08-06李君如

前线 2019年6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

[摘要] “改革开放富起来”是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变化和进步的切身感受,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特点;充分证明我们党的改革开放决策是正确的和合乎逻辑的。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改革开放富起来”的展开逻辑,对于理解我们党的改革初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富起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图分类号] D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9)06-0017-06

习近平总书记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形象地概括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复兴之路及三个阶段的特点。“站起来”是“富起来”的前提,“强起来”首先要“富起来”,“富起来”是从“站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关节点。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人民是怎么走上“富起来”的道路、是怎么“富起来”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改革开放富起来”是人民群众的总结

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国庆节,在庆祝的游行队伍中,北京大学的学生打出一幅绿底黑字的横幅,上面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小平您好”。

人民群众对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情感,最突出地表现在歌曲中。当年传唱最广的《春天的故事》寫于1992年的深圳,歌词开头的两句最深入人心: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可以说,《春天的故事》很好地注释了人民群众为什么会发自内心说:“小平您好!”

还有一首传唱很广、在歌词内容上和《春天的故事》有直接联系的歌,就是《走进新时代》。这首歌唱出了人民群众对我们党三代领导人的深厚情感: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歌词中“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指的就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歌词用人民群众最朴实的语言,深情指出:“改革开放富起来。”

可以注意到,“小平您好”、《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感人亲切的声音,都来自基层,来自人民群众。

“富起来”,是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历史特点最简明的概括;“改革开放富起来”,是人民群众对我们为什么能够在短短40年时间就“富起来”这一历史经验的最好总结。

改变中国命运的41天: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

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改革开放,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启动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的,历时5天。为了开好这次全会,从11月10日到12月13日事先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开了34天。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后,还开了两天会议,因而,一般都说中央工作会议前后共开了36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重大历史性决策,都是在这36天酝酿的。作为一个历史科学范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这5天的会议;从广义的角度讲,还包括从11月10日到12月15日这36天中央工作会议的酝酿,前后共41天的会议。我们这里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界定为“改变中国命运的41天”。

“改革开放富起来”,是中国人民的深切感受,最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特点。对此,最有说服力的是数据,是事实。

1978年到2010年,是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登上新台阶的32年。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约41.2万亿元,年均增长9.8%,远超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到2010年末,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多种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钢、煤、水泥等产量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1978年到2010年,是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32年。从建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开发开放浦东和海南等,再到加入世贸组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进出口总额提高到2.9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8年到2010年,是科技事业突飞猛进的32年。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10年底,中国有效专利达221.6万件,16个国家重大专项进展顺利。继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实现任务目标后,嫦娥二号顺利完成了发射、奔月、近月制动、绕月工作。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以峰值性能每秒4700万亿次、持续性能每秒2507万亿次的优异表现,双双刷新了当年世界超级计算机系统运算速度纪录。

1978年到2010年,是教育事业大发展的32年。从1977年冬恢复高考开始,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办学质量持续提高。2010年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4.2%,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8万人(1978年27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1978年54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53.8万人,在学研究生153.8万人。1978年底派出首批52名访问学者赴美国,2010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8.47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3.48万人。

1978年到2010年,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3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9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5919元。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41.0%。

1978年到2010年,是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改善的32年。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中国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到2010年末,家用电器已基本普及,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9086万辆;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533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86.5部/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

1978年到2010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32年。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卓有成效,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互联网快速发展,推进文化业态出现革命性变化。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迈开新步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1978年到2010年,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的32年。就业规模日益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国。2678个县(市、区)从无到有,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3%。社会管理不断改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1978年到2010年,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推进的32年。党领导人民全面拨乱反正,有步骤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走上正轨。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走向完善。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互結合,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正在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趋于和谐。

1978年到2010年,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32年。党和国家全面加强国防建设和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扎实贯彻,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成功开辟,军队武器装备建设成效显著;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人民军队履行历史使命能力全面增强,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特别是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8年到2010年,是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的32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执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繁荣稳定。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加强,两岸政党交流成功开启,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斗争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新的前景。

1978年到2010年,是外交工作打开全新局面的32年。面对世界格局大变动,我们党科学判断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正确处理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并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同各国广泛加强交流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为我国改革发展争取了良好国际环境。

这确实是一个神奇的年代。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一改革开放,中国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和进步。”

把这个变化和进步放到世界和历史的大背景下考察,对于改革开放意义的认识会更加深刻。1990年邓小平指出,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他还说,中国已经是一个政治大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会成为一个经济大国”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步步成为经济大国的历史,就是在和平崛起中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就是在改革开放中推进不断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就是“站起来”的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富起来”并且迈向“强起来”的历史。

“改革开放富起来”的大逻辑

改革开放使十几亿中国人民“富起来”,不是运气好,而是领导改革开放的我们党的决策是正确的,是合乎规律的。因此,我们应该认真讨论一下改革开放的大逻辑,是怎么从实际出发展开的。

改革开放逻辑展开的第一步,是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历史经验,推动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推动下,拨乱反正全面深化,一系列非常重大而又复杂的问题,需要通过党的决议才能解决。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国庆40周年大会讲话,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问题作了初步总结。之后,中央组织了一个历史问题起草小组,由邓小平、胡耀邦主持,胡乔木负责,全党4000名高级干部参加了讨论。邓小平强调,这个决议的中心意思应该是三条,第一,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第二,对新中国成立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第三,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总结,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的这些意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起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以这些意见为指导,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逻辑展开的第二步,是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对于我们党来说,解决历史问题之后更重要的是,一要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认识中国的国情,二要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认识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之所以会犯错误,根本原因是对国情判断错误。党中央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就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1。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2。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文化等基本情况作了初步的叙述。特别是在筹备十三大时,党中央决定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说明由此而来的经济建设发展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任务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任务,以及理论上和思想指导上避免“左”和右的两种倾向的必要性。邓小平充分肯定了这一构想,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制定规划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党的正确路线奠定了科学基础。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不渝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最大实际的原因。

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相联系的,还解决了三个重大问题,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之所以强调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因为我们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物质文化需要”包括民主和法治、纪律等方面的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当然,这个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会出现一些阶段性的特征,我们要及时把握其新的变化和特点,制定与此相适应的方针政策。二是基本路线。在明确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是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过程中,在邓小平领导下,党中央提出了通过“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在20世纪80年代,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在20世纪90年代,“奔小康”;第三步,在此基础上用50年时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大宣布:“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同时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1党中央从“奔小康”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这样,也就形成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建党一百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要认识国情,还要认识中国所处的时代。邓小平强调,开放也是改革。为什么要强调“开放”?一是中国的发展是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发展,因此要把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二是中国决定工作重点转移时有一个好的机遇,除了新科技革命正在日新月异发展,国际形势也正在朝着和平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在1977年就指出,苏美两国的全球战略部署还没有准备好,打世界大战也没有准备好,由此他提出了“抢时间”即抓住机遇搞现代化。到1984年、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的问题2,“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3党中央认为邓小平的战略判断十分重要,在党代会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的两个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一个解决了怎么认识中国国情的问题,一个解决了怎么认识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问题。总体解决了怎么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问题,为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逻辑展开的第三步、第四步,是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进而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对外开放中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的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一步一步推进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党的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一个内在的逻辑联系,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经济的现代化,而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又为我国对外开放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与世界相联系的渠道和机制。经济全球化就其本质来讲,也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但由于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清醒地把握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实行趋利避害的对策,完全可以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加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一个全新的问题:怎么处理好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为中国的持续发展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党的十六大后,针对国际社会出现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党中央提出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强调中国决不会走“国强必霸”的老路。党的十七大把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写进党代会报告。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就是开辟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这一独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历史进程丰富多彩,看似无序,但任何一个成功的实践背后都有合乎規律性的逻辑在起作用。研究者的任务,就是尊重客观实践的历史进程,找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实践逻辑。综上所述,中国改革开放让人民群众“富起来”的大逻辑,就是实事求是的逻辑。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其价值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是其科学出发点。

不忘改革开放的初心

当思想理论研究者从各个角度阐述改革开放道理时,人民群众把“改革开放富起来”这样的大白话谱成歌曲唱出来了。为什么人们那么看重“富起来”三个字?因为“富起来”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更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富起来”三个字朴实简明接地气,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说“富”不易,把“富”作为国家发展目标确立起来并付诸实施和实现更不易。中华大地一度泛滥一股极“左”的政治潮流,他们视贫穷为光荣、以富裕为耻辱,认为富就要变修正主义。以至于这个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障碍。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认识“富”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一开始,邓小平就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1全面改革开始后,他进一步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2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讲的“富”是有丰富内涵的,一是国家、集体和个人都富,是要在国家和集体富强的同时让人民群众个人都能够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二是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要富裕,而且在精神生活上也要富足;三是要从实际出发,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提出:“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他还明确说过:“发展经济工人要增加收入,这样反过来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农业也是一样,增加农民收入,反过来也会刺激农业发展,巩固工农联盟。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3我们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谋利益的党,过去领导革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独立;今天搞社会主义也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可以体会到,改革开放,就是要送走一个“穷”字,迎来一个“富”字,就是要改变人民贫穷落后的旧生活,创造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新生活。

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初心,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出发点。理解这一点,不仅能更好地理解邓小平,还能更好地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初心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树军.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李君如,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 / 曹   晶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
解读浙江40年变革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图表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路遥
扶贫,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