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之交福建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概览

2019-08-06钟红英

福建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冰心散文美学

钟红英

福建文学理论与批评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方法论和主体论论争后,形成了一支在国内颇有影响的当代文学研究队伍。这支研究队伍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以及大众传媒的深刻影响,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特征和个体化、区域化的研究特点,不少学者在当代文学、文学史、文艺美学、文艺思潮、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冰心研究等各领域取得重大成绩。21世纪之交(注:本文专指1998年至2005年),这种多样化、个体化、区域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一些学者成绩斐然。

孙绍振着力于对传统文学理论的消解和新的审美规范的建构,从“新的美学原则”“变异论”“错位说”到“孙绍振如是说”等,孙绍振的每一步都在创造。2001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挑剔文坛》,该书的两辑,无论是“挑剔文坛”还是“文苑探幽”,无不体现了他对艺术奥秘的深刻体悟以及他对艺术创造力的深刻同情。至2006年,孙绍振将他在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理论方面长期的教学实践,集成《文学性讲演录》,这是一本关于文学性问题的讲义,该书以文学形象问题开篇,阐述了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诸多理论,如表达力、想象力、审美价值、审美规范等,尤其重视对文学文本的微观分析,从《诗经》到朦胧诗,从李白、杜甫到艾青、王蒙,从托尔斯泰到马尔克斯,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文本均有涉及。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作者对一些传统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质疑与批判,揭示其不合理的因素,进而提出了一些新的文学观点和审美范畴,体现了批判与思辨的魅力。全书幽默风趣,热情洋溢,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此外,孙绍振还出版《审美价值结构情感逻辑》《文学创作论》等理论著作。他的系列散文研究论文《智性和幽默的统一——学者散文的出路之一》《当代学者散文的出路》《南帆:迟到的现代派散文》《审智散文的审美突破》《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一个断桥》《审智散文——迟到的现代派散文》《审智散文的双子星座——从南帆到萧春雷》等,在文论界也引起较大反响。

南帆一直致力于文学理论与批评建设的前沿阵地,先后出版《文学的维度》《敞开与囚禁》《隐蔽的成规》《问题的挑战》《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理论的紧张》《向各个角度敞开》《后革命的转移》《本土的话语》《五种形象》等学术著作,对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文化现象、文学思潮与作家作品等有独到的发现和深入的阐释,在中国社会的总体结构中对当代文学进行了有效的话语分析和谱系研究,为诸多重要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资源和分析路径。既宏观着眼,又微观落笔,论述周详而深刻。在长期的批评实践中,南帆重视创造性地运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问题”,以鲜明的修辞风格和理论创新,促进了当代文学批评范式的转型,是当代少数最具理论思维的批评家之一。

杨春时在文艺美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先后出版《生存与超越》《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美学》等著作,其中《走向后实践美学》一书涵盖了他1993年至2008年的主要美学成果。上编“主体性实践美学批判”收录了他与实践美学学派、新实践美学学派代表人物以及中国当代重要美学家的争鸣,下编“建设主体间性的超越美学”,收录了他关于“生存本体论”“超越美学”“主体间性”“审美理解和审美同情”以及“身体美学”等“超越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概念、范畴的阐述文章,从中可清晰看到他“超越美学”思想十多年来的发展脉络:从实践走向超越,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从意识美学走向“身心一体”的身体美学。

刘登翰是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拓荒者之一,其文学研究的影响已经从大陆扩展到台港澳及海外的汉语文化圈,并开始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整合研究中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期间,他主编的《香港文学史》《澳门文学概观》等显示了其稳固的学术价值,成为当今研究台港澳文学的重要的学术参考文献。此后,他渐从文学研究向历史领域迈进,于2002年出版《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臺文化关系论纲》。此中,他一直坚持一个核心理念,即“分流与整合”,在对民族、国家、文化复杂性的充分而辩证的认知基础上,将台港澳文学视为中国文学母体孕育的特殊支流,科学地辨析两岸文学出现离析形态的历史因素,同时从文化归属视野肯定两岸文学整合统一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此外,他还主编有《文化亲缘与两岸关系:以闽台为中心的考察》等。

俞兆平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与美学、新诗美学和台港文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出版《写实与浪漫》《现代性与五四文学思潮》《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论》等学术专著。近年来,他从现代性角度及现代性的构成要质——科学主义出发,重新论析、界定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概念范畴、生成语境及思潮演变等,其在国内首次提出的“政治学的浪漫主义”的概念,和对浪漫主义概念及思潮进行的溯源和重新界定,以及所探讨的它在中国接受语境中发生的变异,引发了一场学术论争,在《文学评论》上展开商榷与讨论,在国内产生较大的影响。

朱水涌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现当代文学思潮及中西小说比较研究,出版《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世纪初与世纪末》《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其《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论文《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学格局研究》首次提出全球化中国当代文学的空间格局问题,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收入《2001中国年度文论选》。论文《文学史研究:一个学术个案的分析》对历史事实进行梳理和理论阐发,对以“启蒙”为“史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事提出质疑,阐发了回到历史现场、从一个个问题解决开始的文学史书写策略。文章收入2005年度《文学批评新选》。

陈仲义长期从事中国现代诗研究,出版了第五部诗学专著《扇形的展开——中国现代诗学谫论》。该书以寻找中国现代诗学各具活动的部位为主旨,借鉴20世纪世界诗歌格局和台湾分流路况,从大陆业已形成的集束经验中,归纳出16种诗学形态,分别对其内涵、特征、范畴、价值进行考察,尤其看重交互间的差异,探究其多元分流的生成过程,以一个清晰完整的横切面,为新世纪中国现代诗学的重新定位与起步,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参照系。其《现代诗技艺透析》一书,则从技术美学角度,详细提炼台湾多种写作方式和技巧,对台湾现代诗写作经验做了一次总结,既具学理性,又具通俗性。

这时期,福建小说创作异军突起,杨少衡、北北(林那北)、须一瓜、赖妙宽、粲然的小说作品频频现于国内大型文学期刊上,引起文学评论界的热情关注和高度评价。2003年《人民文学》杂志社和福建省文联、厦门市文联、福建省作协在北京联合举办“崛起的福建小说家群体”研讨会,会议认为,这批福建小说家的写作具有对生活、对时代的认识热情,他们的小说有各不相同的特点,但大都具有宽阔的社会视角,努力表现这个时代人的经验的丰富和复杂,表现人们生存状态中的意义疑难。他们的小说是“好看”的,因为他们继承了小说容纳宽阔的人类经验的伟大传统,他们的小说又具有充沛的认识价值,因为他们没有放弃小说向生活发问的根本职责。此外,较重要的学术研讨会还有:1998年福建日报社等单位在省画院召开的长篇历史小说《梦笔江郎》暨陈旭作品研讨会;1998年福建省作协等单位在福清召开的林礼明长篇小说《贵妇贱婆》研讨会;2000年莆田市文学院举行的陈雪珠长篇小说《师范生》作品研讨会;2000年有关单位在漳州举行的杨少衡长篇小说《金瓦砾》作品研讨会;2004年福建省文联等单位举办的“何为先生文学创作七十周年作品研讨会”;2005年福建省文联等单位举办的“陈侣白先生诗歌、歌词创作学术研讨会”及“2005年福建省文艺理论研讨会”等。

在散文研究领域,袁勇麟将目光投向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忽略的“盲点”和“难点”的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散文研究,出版《当代汉语散文流变论》,第一次对当代汉语散文发展状况做比较全面系统的宏观研究,并将台港澳及海外华文纳入当代汉语散文研究的整体格局中,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江震龙出版《解放区散文研究》,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对解放区散文进行全面系统、综合整体研究的专著,填补了国内解放区散文系统研究的空白。黄科安在中国现代散文研究方面取得较大成就,出版《20世纪中国散文名家论》《现代散文的建构与阐释》《知识者的探求与言说:中国现代随笔研究》等著作。曾焕鹏出版《中国当代散文论》《当代散文再论》等,其论文《新时期福建散文的创作风貌》评析了福建几十位散文家在新时期的创作实绩,引起关注。蔡江珍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研究,在国内重要报刊发表散文研究论文40多篇,参与编著《繁华遮蔽下的贫困——九十年代散文之路》。

在诗歌研究方面,王珂在中外现代诗歌理论及创作研究上也多有建树,出版有《诗歌文体学导论——诗的原理和诗的构造》《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新诗诗体生成史论》。毛翰致力于中国新诗研究,主编《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出版《海妖的歌声:现代女性爱情诗论》《诗美创造学》。宋瑜、沈用大、邱景华、郭志杰等亦对现代汉诗多有关注。

在文学史的研究和建设方面,姚楠出版《文学史学探索》。其《浅论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学科建设》一文,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学科名称、时限及学科建设在当前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杨春时把现代性研究与文化思想史、文学思想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发表了《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等一系列论文,从现代性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出版《百年文心——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史》。林丹娅长期从事女性文学研究,出版《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该书以反男性文化中心为视野,系统考察并研究中国女性作家作品及其书写行为意义,透视了女性文学现象过程,展现了女性精神史的种种形态,是第一部系统阐述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演变历史的研究性教材。刘登翰的《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本,与洪子诚合作),着眼于20世纪50-90年代中国新诗发展状况的整体观照,和各种诗歌潮流、诗歌秩序生成及构造的条件与方式的全面考察,意在勾勒新诗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推动、制约下的演化轨迹,描述不同阶段新诗在题材、主题、艺术方法上的变化与特征。该书采取了诗潮的描述与诗人创作的剖析并重的方法,对具体诗人作品和重要诗歌群体、流派的评述构成该书的重点。

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福建具有区域性优势。汪毅夫长期致力于闽台社会文化领域的研究,出版《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闽台缘与闽南风》等学术著作。朱双一延续了他多年来的台湾文学和文化的研究,已出版《近二十年台湾文学流脉》《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等多部研究著作。此外,徐学出版《火中吟龙:余光中评传》,李诠林出版《台湾现代文学史稿》,倪金华出版《台湾散文新观察》,王金城出版《守望家园:大陆与台湾文学论》《台湾新世代诗歌研究》,刘小新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其“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系列论文(和刘登翰教授合作)引起较大反响。此外,在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的还有:周宁、袁勇麟、朱立立、管宁、宋瑜、阮温陵、李晓宁、陈旋波、张羽等。

冰心研究会和冰心文学馆是冰心研究的中心和平台。2000年10月,在冰心百年诞辰之际,冰心研究会、冰心文学馆编辑的“冰心研究丛书”《冰心论集(上)》《冰心论集(下)》和《冰心玫瑰》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在此基础上,网络版的冰心研究也正式开展:《冰心论集(一)》选编了自1919年冰心开始登上文坛到1998年为止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的评论和研究的重要文章;《冰心论集(二)》选编了1999年9月在冰心文学馆召开的“冰心文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学术论文;《冰心论集(三)》陆续收集2000年以后冰心研究的论文。2004年11月,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冰心论集(三)》,收集了“冰心文学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40多篇。冰心研究个人成果主要有:2003年10月,王炳根出版《冰心:非文本解读》,该书对冰心进行了文本之外的多角度全方位研究。此外,李玲、江震龙、林佩璇等也发表较多冰心研究论文。

文化研究的崛起成为这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之一。黄鸣奋长期从事文艺传播学和电子艺术与计算机文化的研究,先后出版《电脑艺术学》《电子艺术学》《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超文本诗学》《数码戏剧学:影视、电玩与智能偶戏研究》《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数码艺术学》等一系列专著。其主要特点是:以20世纪新崛起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样式为研究对象,极具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新兴的电脑艺术为重点,立足于当代信息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和交融,具有前瞻性和前沿性;注意吸收和引进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和成果,具有交叉性和边缘性;引入信息科技提供的各种研究手段,具有應用性和实践性。文化研究方面取得较大成就的还有:南帆的电子文化研究,出版《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颜纯钧的影视文化研究,主编《文化的交响——中国电影比较研究》和《与电影共舞》(论文集);谭华孚的传播文化研究,出版《文艺传播论:当代传媒技术革命中的艺术生态》《虚拟空间的美学——数字媒体审美文化》《传播媒介形态论》;林焱的大众文化研究,出版《范式与流变——大众文化传播》;刘泓的广告文化研究,出版《消费、象征和权力——广告文化批判》等。

这时期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还有:杨健民对中国现代作家的研究《批评的批评——中国现代作家论研究》,苏涵的古代文学与艺术学相结合的研究《民族心灵的幻象——中国小说审美理想》,李玲的女性文学、性别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和《打出幽灵塔——五四女性文学研究》(合作,第二作者),张瑗的纪实文学研究《20世纪纪实文学导论》,戴冠青的美学研究《文艺美学构想论》,辜也平的巴金研究系列《走近巴金》,张桂兴的老舍研究系列《老舍资料考释》(修订本)和自编的《老舍文艺论集》《老舍评说七十年》等。此外,刘小新、练暑生、余岱宗、毛丹武等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纷繁复杂的当代文艺界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如关于文学性之争,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关于底层文学,关于文学本质研究与反本质主义等诸多问题。

责任编辑林东涵

猜你喜欢

冰心散文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吹泡泡
迎“春”冰心
母亲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