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瓷都的窑火

2019-08-06万代辉

福建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挑夫白瓷

万代辉

柴烧的窑火

火给了窑存在的意义,窑赋予了火表现的价值。

情感洋溢的窑火一路前行,炉中气象万千;火焰,在瓷坯中眉飞色舞,上演一场生死别离的生命交响。

——以致密凝聚内心的坚硬,用线条舒展褶皱的柔软;让肃穆映衬造型的生冷,还釉色表现肌肤的温润。

柴火一经点燃,就有水、火、土的支离与重生,就是破与立、完美与残缺之间相互依存的一道哲学。

窑工日以继夜,手中的柴火仿佛是摇动的经筒,或为一窑炉火的超度,或为心中佛陀的觐见。

一万年前,先民茅塞顿开,燧石钻木,拉开生活光明的序幕。

瓷的窑火,让大山倾听千年的脆响;瓷的窑火,催生泥土的风情万千;瓷的窑火,照亮通往世界文明的山路。

为此,上演陶到原始青瓷到白瓷的一场场革命;器型、塑像、五彩、青花……火之魅在历史的舞台上异彩纷呈。

晨间一炷香的袅袅升腾,韦编三绝的书生,被定格成民窑青花的文人特质。传承之中,窑火在瓷泥的肌理里,表达了艺术的张力和塑性。

洞若观火,一色春花香万里;一双诗意的慧眼,野火春风。

篾刀下的线条

一条线,在篾刀下游走春秋,沿着起点轻装上阵,向无限风光的顶峰攀越。

这条线系着弯曲的小道,起起伏伏,通往山边的一团火光。

快意篾刀,深深浅浅的勾勒,在瓷泥中抒情与表达,触及自然、生活、文化的每一角落。

这条线拨云见日,呈现在雨过天晴的天地间,绽放绚丽的彩虹,起落之间,浑然天成。它连接时间与空间,连接历史和今天,记录着瓷雕匠师的人生轨迹。

当线如琴弦轻拢慢捻,就有夜莺的歌声,鲜花的怒放;亦有仕女微笑的娇媚、英雄的策马挥戈。

因此,线,柔情似水;线,剑拔弩张!

线条之间的攻城略地,都是争夺合理的地盘和疆域。手握千军万马,纵情驰骋,历史可以重现,故事可以重来;有合理的想象,有心中的原型。

这条线清晰地穿过智慧的额头,在沉默的瓷坯中勾勒出生命;从崇山峻岭,直达海上丝绸的蓝色航线。沿着这条线,闽中山城,有了探索的艺术路径,有了前行的路标指向。

诗意的纵贯线,千年传承的修饰手法,在风吹日晒和炉火纯青的问候里,划出圆通的艺术和瓷都的文明气象。

高岭瓷土

戴云山脉,植被覆盖。经年珍藏的,是基坑之下皑皑如雪的高岭瓷土,袒露绰约若处子的肌肤。

与晨昏一起转动,是溪边木制水碓的一路相随;粗犷鼓点的节拍,舞出一段相逢人间的生命恋曲。

火等候着燃烧的激情,在焚烧中寻找灵魂的救赎。

雪白的瓷泥,亿万斯年淤积成冰冻的河床,期待被塑造的重生。历经着漫无边际的长夜,黎明一旦撕开黑夜的天幕,便会在临水的溪边洗尽铅华,然后踏着呼啸的窑火飞翔。

想象是野外大火烧出泥土的脆性,敲开先民的智慧脑门。由此,土与火肇启了人类探知文明的脚步,也由此拉开戴云山脉“白瓷之母”的梦幻之旅。

峰峦叠嶂,山坡散落千百年来从陶到瓷的发展历程,碎片碴口的横断面,抹不去先民徒手成型的伶俐表达。

转盘,是一坨瓷泥留给篾刀的舞台,美与力倾情上演,抒写民族化土为瓷的传奇。

从大汉王朝到魏晋风度,穿过唐诗宋词的合璧韵律,一双莲花般的巧手翻云覆雨;点燃近百年的元代狼烟,续写出明清的辉煌。千年的白瓷标签,粘贴在每个朝代文化繁荣的脸上,成为世界的中国符号。

世界白瓷在中國,中国白瓷看德化。高岭土,历经水火的淬炼,那永不褪色的光芒,炫出了华夏儿女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坚强意志。

商周窑址

逐水而居,商周先民结庐于山边,四望茫茫,听山风行吟,看山林舞袖。

一群人点燃一堆松枝,把辽田尖山烧得通红;夜幕低垂的山坳里,不眠的星星眨着思索的眼睛。

一方神奇的土地,一双双巧手在交替的日月里编织着生活的愿景。文化铭刻的记忆,在坚硬的窑壁内,在散落的网纹陶片里,烙下原始密码。

这地方叫辽田,它在中国地图册上找不到名字,却在数千年后,让史学家云集于永春德化的山界处,睁大惊叹的眼睛。

这是东方一团神秘窑火,照亮新石器漫长的寒夜;也是一场预谋已久的生产革命,在闽中大山里璀璨上演。

原始的火光,沿山中丛林一路燎原,哪怕是夏天,错落的山坡也飞扬雪般的白色粉尘。

不是取暖的窑火,在鸡笼般的窑壁内厮守,在幽闭的空间里涅槃,摇曳着青瓷的幻影,并为烈焰熄灭之后的一次次精彩呈现。

瓷胎厚实,不代表生冷,它有温度,泛青的肌肤,在呵护中日臻成熟。

当暖意的水流经春天,阳光,从屋檐下纷纷跌落成缤纷的碎片,被夜以继日的一代代窑工收藏。

因此,窑烟的生与灭,见证华夏儿女的荣辱兴衰。传承之间,CHINA与china,大小写之间,每次都触动一个王朝的神经,和一道国门的开合。

肩挑手扛的岁月深处,从时间河道中的三千多年前一路而下,皇皇在七百年前的刺桐港。浪花翻滚的出海口,艨艟两列护送,文明穿透时空,指南针面朝天边的北斗,率船队穿过南海大门的岛礁,踏波逐浪,击节而歌。如玉白瓷高唱着中国,荟萃在大洋彼岸,簇拥成金银的花!

白瓷风靡欧洲

十四五世纪,中国白瓷风靡欧洲,一只瓷杯便是一个阶级的象征。戴云山中的瓷工,一团柴烧的窑火照亮西方权贵的门庭。

德化大山深处,漫山遍野传递金属般的叮当。云山百越路上,看刺桐港万国商船列成长梯。

晨昏转动潮汐的往返,高悬的风帆承载了金子般白瓷的重托;秋风四起穿过波斯,春天直抵欧洲。

金碧辉煌的罗马宫殿,奢侈夜宴流淌着美妙的琴声,烛照似昼,瓷碗、瓷碟以及汤匙,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让台面上的金属器皿黯然失色。

中国白瓷,浸透着大海的波光,饱餐万里相伴的日月,闪耀在皇家的金色橱窗,让夜宴前卫与奢华无与伦比。

当黑白交替的世界航道,好奇地打量着南中国海纵横的风帆,一个蓝钴图案的花瓶,已从容地站在帝国案台上,和粉盒一起,溢出贵族的香味。

东方土与火的艺术,匠心所指,穿行在欧洲文艺复兴的路上,惊艳西方。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美蒂奇家族,他们在晨曦的鸟鸣声中,端详一只盛满咖啡的瓷杯,悠然地品尝一缕前所未有的香气,在韵味悠长中感受魅力神奇的中国。

闽中瓷帮古道

山,因无语而站成高度,兀立于旷野之间,俯瞰着脚下苍生和洗涤灵魂的河流,感受春去秋来的四序炎凉。

生命不止苟且,贫瘠的山路,连接珺瑶的温润和古老的文明;踏过荆棘的脚步一往无前,寻找诗和远方、海洋和窑火。

坎坎坷坷,这条逼仄且遗落在山旮旯通向溪流的山中小路,穿越于闽中,袒露在德化到永春数千年的苍茫大山中。成群结队的挑夫,追赶日出与黄昏,面朝大海;让精神与物质的双轨,焊接着海洋与陆地,并镀上不褪色的灿烂火光。

先前,戴云山下的小城,打破一只碗,全城听得见。小得只剩下碗盆杯碟的县城三角街,山间有日夜敲打瓷泥的声声水碓;哪怕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依然在山谷回荡。一簇族通红的火焰,迎接着每天初升的太阳和早起的窑工。

那抹水火交融着温润的釉色,似一幅绚丽多彩的工匠绘本,浸染过唐宋元明清的智慧墨水,洇开十里窑烟的繁荣盛景,延续千百年,依旧一路风华。

缕缕的窑烟随风远去,飘向蓝色航道上的沿岸诸邦。那每天风雨无阻的挑夫,深深浅浅打磨山路的双脚,翻阅着无数的春夏秋冬;只有那一双双不曾停歇的观音般的妙手,在山水的眉宇间舞蹈,舞出精彩的生命恋曲,舞出匣钵永恒的余温,舞出千年瓷艺的一脉相承,舞出一双慧眼和大国匠心。

瓷帮古道,是千百年挑夫走出的一条文明之路,沿途碎片斑斓交错,像白色的栀子花,开满崇山峻岭间。

山路中的挑夫

地理方位上,德化先民地处闽中,瓜瓞延绵。他们带着盛产的白瓷,沿着山溪一路南下。成群结队,肩挑手扛,踏上城南通向天马山吾峰的山路,经一条虎豹和匪寇出没的凶险通道,进入永春五里街喧嚣的许港码头。

卸下一件件烛台、粉盒和杯碟,再装载上船,顺流抵达丰州九日山下的泉州刺桐港湾。这里也是晋江的出海口,和相连的一座座蜿蜒的大山,注定有历史的宿命,记录着中国白瓷的文明之旅。

挑夫的夜晚是忙碌的,他们在昏暗的窑口边排队把包装瓷器,再约定结伴出发的时辰。而让人最惧怕的是那夜黑风高,一担在肩,等待数十里山路的考验。一端套上金属的尖头木棍随身同行,它既可撑地支起扁担来减轻负担,又可防身,出发前彼此设置暗号:用尖头木棍击石,击一声为稍作停歇、连击三声就是周围出现险情。

挑夫们每天比司晨还早,挥汗如雨的身影,是日月下一群躬耕的男女。着一双草鞋,踩响在风声瑟瑟的丛林;锁骨深陷的肩胛,挑起黎明和黄昏。在粗糙掌心的生命线中,落下一段曲折的山海旅途。当彩霞满天,仿佛是那一截未烬的松火,还在历史的天空燃烧。

白瓷盛装之下的万里风云,有婀娜招展的梅兰竹菊,在炉火里次第绽放。

窑火点燃的激情和智慧,抒写挑夫们一生酸甜苦辣的故事,以及潮汐里涌动斑斓色彩的传奇。顶一轮落日的余晖,苍茫间山林斑驳陆离;蹒跚的脚步,裹挟生活的祝语,满城的炊烟飘香。

当月光如水,映衬一张张滄桑的脸,在温馨小屋里,沽一壶浑浊的老酒,山道中的苦乐年华,就都在酒香里开花。

责任编辑林 芝

猜你喜欢

挑夫白瓷
李文涛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基于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研究
门道
门道
我与印度挑夫的故事
王兴虎陶瓷艺术作品选
峡江挑夫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