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林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措施

2019-08-06赖雅静黄国清徐梅珍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必要性乡村振兴优势

赖雅静 黄国清 徐梅珍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是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和需要的重大战略。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进行乡村改造,而乡村教育的发展是农村社会一系列发展的关键抓手。农林高校集中了大量农业人才和学者,在深化服务乡村产业、人才的振兴与文化的振兴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有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

[关键词]农林高校;乡村振兴;必要性;优势;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9.2;F320[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并把它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精神上的富足,增强乡风文明建设,增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这同时也有利于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缩小城乡差距,为促进共同富裕迈进一大步。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要性

2017年12月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在2018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进行了重大决策部署,且明确指出要求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因此,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性,促成农村发展观念上的转变,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和深化乡村优先发展的重大举措。

1.1 乡村振兴战略顺应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同之前的“物质文化”相比,涉及了更加广泛的要求和更深层次的内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点出当前城乡间的发展差距问题的同时,从乡村发展角度,迫切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掘和激活乡村广阔的发展前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就从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要求来顺应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1.2 乡村振兴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规划的实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2016年10月,国务院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编制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从当前乃至相当长的时期来看,我国总体上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深入发展的进程中;而我国农村青壮年人口和人才外流,农村劳动力老弱化,农村土地荒废,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等问题不断显露出来,这一系列问题致使农业萧条、农村发展停滞以至出现农村衰败现象;所以,农业虽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同时农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和“短腿”,农业现代化发展任重而道远。

1.3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全面建成小康,不仅是城市居民的全面小康,也是乡村农民的全面小康,要实现农民的全面小康,离不开农村发展。而农民增收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在各种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比最大。

从表1可以发现,在近3年的四个比例中,经营性收入比例逐年呈现下降趋势,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例均呈现逐年小幅度的上升。从表2可以发现,中西部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东北地区因人均耕地多集约化程度较高,所以经营性收入占比高于工资性收入;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城镇化高,农民务工,因此依靠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占比较低。综上述,在中西和东北部地区,通过提高农民的素质来提高劳动质量,对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是有较大的空间的;东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虽然相比于中西部地区比较高,但农民可支配收入仍然低于全国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效益仍需要提升。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无论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是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离不开农业的強大、农村的变美、农民的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2 农林高校深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

乡村振兴是产业的振兴、人才的振兴、文化的振兴、生态的振兴和组织的振兴。农林类高校因为其特有的农林属性,尤其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和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而,农林高校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乡村的振兴发展。

2.1 农林高校具有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优势

乡村产业把农业、农村、农民连接了起来;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与前提;产业振兴也是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一直以来,中国农村呈现出的是以自然形成的村落为存在方式,以传统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仅够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部门这一状态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向城镇,人口老龄化和幼年化并存的人口结构极化问题十分突出,农村耕地地荒、村落空巢、文化凋敝等现象出现,进而引发一系到社会问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总体较低,基础设施落后,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

为改变现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借助地方农林高校的力量十分必要,高校能够坚持服务发展,深化农村服务机制改革,坚持政产学研用结合,积极提升和拓展校地校企合作,建设多元化科研和产业示范基地,立足当地的资源开发;完善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并支持教师转化和推广科研成果,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意识,提高农民创业意识,搭建农民创业平台,开展农业技术交易活动,实现农业技术资源共享 。

2.2 农林高校具有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优势

近几十年来,城镇化日渐发展,城市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乡村家长更愿意将孩子送往城市,一部分子弟学业有成走向高等学府,一部分子弟留在城里务工,许多青壮年劳动力都不愿意再回到农村;老人、妇女、儿童成为乡村主要的常住人口,乡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凸出,出现人才严重匮乏的现象。所以,培养当地的乡村人才和引进人才十分必要,这是一个“输血”也是一个“造血”的过程。例如江西农业大学,根据自身特色凝练出了培养新型农民的“三三三”模式,即“三理念”“三平台”“三举措”,在“三平台”中,建立“全国重点建设师资培训基地”为农村职教师资展开培训,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为乡村实现人才“输血”。

高校能够健全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留住农村人才;通过这系列改革,将农村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教育相结合,提升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更多的农村人看到农村发展的新希望,发现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商机 。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农村“文化人”的教育观念,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注入“新活水”。

2.3 农林高校具有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优势

农林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学生通过调研、实验和开课等方式,有更多的机会下乡,深入到一线,接触到农民,因此,他们对乡村的情况和村民的现状有更多直面接触;同时,也能通过和农民的日常聊天中了解到农民的文化面貌,通过环境观察了解到乡村的乡土文明建设情况。作为农林高校深入一线的研究者,他们是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存在于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又与农民有较多的接触,因而,农民对他们相比于非农林高校的研究者,更不易有排斥心理,在推广文化建设和促进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更为方便和容易。

3 农林高校深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采取的措施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须对乡村进行改造。社会中的每个主体在为乡村改造中,都能起到一定作用,做出一定贡献;因为,农林高校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和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农林高校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结合中国乡村发展的基础、历史经验,在深化服务乡村振兴中也能够为乡村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3.1 农林高校因地制宜地推广乡村产业发展

农林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的专业特色、学科优势和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以项目为联接科学技术投人与成果产出的主要纽带;建设培养重点实验室,建立适应现代农业科技综合化、集成化发展需求的,跨学科、跨领域的高质量团队,因地制宜地利用资源展开研发;创建农业科技发展平台,建立如“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中心”“现代农业科技信息咨询中心”“现代农业创业管理服务中心”等平台,利用“线下”“线上”推广农业技术,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方向,为建设多元化科研和产业示范基地做好准备,打好基础,进而给乡村第二三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促进乡村产业的更新和发展。

3.2 农林高校因地制宜地培养农业人才

3.2.1 开展科技下乡服务。遴派科技特派员,广泛地开展科技下乡服务,定期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师在农村进行现场指导、集中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知识传授给农民,鼓励农民采取“半耕半读”的学习方式,改变乡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运用严重不足的现状;与此同时,安排高校学生和农民一起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实践作为实习项目。总之,通过农林高校带动职业学校发展,培养与当地农村发展相匹配的技能人才,以教育厚植乡村人力资本。

3.2.2 开展校内政策服务。农林高校可以在涉农专业采取优惠政策,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流,学习如“师范生免费教育”和“定向师范生”政策,通过签订培养协议或者合同等形式对报考了涉农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予以适当的经济补助;通过深入当地农村考察,深入了解当地乡村土地、气候、矿产等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设特色专业和课程,使部分涉农专业成为当地农林高校的特色,还可以通过开展校内公共课和选修课为非农专业普及乡土文化和乡土背景;并在毕业时对选择农业类行业进行就业的学生予以优先推荐的资格,从而更好地鼓励学生选择现代农业专业,成为现代农业人才做准备。

3.2.3 开展与地方职业院校的合作。我国农林高校和职业院校针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群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和培训。如,日本在乡村振兴中加强对从事农业人员的教育管理培训,通过地方农业院校合作来提升农业经营者的专业技能,培育新型农业人才;并在全国设立了42个农业学院。结合我国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我国农林高校可以开展职业教育的服务:与市级县域的职业院校开展合作,通过函授、远程教学、讲座等各式各样的教学方式,为职业学校提供教学指导和管理经验指导;尤其是要加强生态种植业、绿色人工养殖等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直接关联的职业学校专业的建设。选拔职业院校的优秀学生前往高校学习,并为他们深造提供一定的条件,以此形成鼓励机制,把他们培养成符合当地农村地域特点、农作物特点、养殖业特点、资源优势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3.3 农林高校因地制宜地推动乡村文化创新

农林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学生通过调研、实验和开课等方式深入乡村的过程中,在对当地鄉村的民风民俗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以讲事例,说榜样等形式,向村民传递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正能量思想和作风;以小讲座、德育小课堂的形式,向村民传授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和常识,让村民意识到落后的封建迷信愚昧思想的反科学性和危害,帮助村民摒弃糟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促使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同时,顺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需要,在转化和推广科研成果时,立足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为农产品注入文化韵味和文化特色,开发并推出具备当地特色的农产品。

[参考文献]

[1] 张济洲.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9):121-124.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3] 马龙.从十八大看今后信息化工作方向[J].信息化建设,2013(02):27-29.

[4] 韩长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J].理论参考,2018(04):16-18.

[5] 郝锦花,王先明.论20世纪初叶中国乡间私塾的文化地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1):15-23.

[6] 赵惜群.德育生活化理论探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25-27.

[7] 王威峰.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究[D]. 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5.

[8] 刘峣,徐元锋,孙振.乡村振兴: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7(10):12-13.

[9] 崔红.试论生活教育的意义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11):112-113+120.

[10] 赵丽敏. 乡村教育运动中的民俗学问题[D]. 开封:河南大学,2005.

猜你喜欢

必要性乡村振兴优势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画与话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