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民要术》看“中国农民丰收节”文化传承
2019-08-06范存真李永勤秦莹
范存真 李永勤 秦莹
[摘要]“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特别为全体中国农民设立的伟大节日,既是广大中国农民庆祝和享受农业丰收的重要节日,也深刻体现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国家意志。北魏时期贾思勰所创作的农学著作《齐民要術》就归纳出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用之以节的农业发展思想精髓。鉴于《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史上的重要地位,以书中涉及的山东中北部地区为例,结合文献记载,探讨“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历史文化传承。
[关键词]《齐民要术》;中国农民丰收节;山东中北部;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国务院研究决定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三农”、关爱农民的深厚情怀,传递了党中央对全体农民的深切关怀,并进一步彰显出“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提升了广大中国农民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并有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的农耕文化,更有力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开局之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恰逢其时的,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有力举措和强大推动力,更加彰显出“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先人们通晓自然天时,创造了“二十四节气”来记录时间、气候和农业生产规律,“秋分”这一节气,正是稻谷飘香的丰收季,也是农民开启又一轮耕种的时节。把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这一天,是对中国深厚的农业智慧与传统的尊重和传承。从几千年前开始,先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水稻等农作物,饲养鸡鸭猪等各种家畜和家禽。诞生于中国的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齐民要术》里面就详细记载着精耕细作、作物品种选择等技术,是古代农业智慧的结晶,里面所体现的“农本”思想也一直延续至今。几千年的农业实践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精神文化。40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就发端于农业领域。今天,拥有全国一半左右人口的农村仍然是中国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中国需要通过增加城乡交流和连通,将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以振兴农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能创造更多市场机会,稳定就业。重拾起对土地、农耕、祖辈的记忆,继承传统文化和先人智慧,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平衡、可持续发展,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一个文化符号,也承载着中国人对未来的期许。
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涉及多方面综合的农业思想,是历代统治者务本劝农的思想借鉴,可以将其归纳为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用之以节的思想精髓。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民丰收节”坚持农民主体办节日,充分发挥出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支持并鼓励农民群众组织开展与农业相关的庆祝活动,让社会各界人民都能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让世界各国人民都能了解到中国农民的伟大节日,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
1山东省中北部地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举办情况
作为《齐民要术》成书地,山东省中北部地区各县市区相当重视“农民丰收节”的农耕文化传承。自2018年9月开始,大多地区组织了庆祝首届丰收节系列活动(见表1)。政府旨在通过系列庆丰收活动,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展现产业发展的新成就和乡村振兴的新面貌,让广大农民享受丰收的快乐、劳动的幸福,增强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心和信心。
山东中北部地区首届丰收节系列庆祝活动持续一个月。通过调查统计,各地主要庆祝活动有文艺汇演、农作物评比、农产品展销会、发展研讨会、趣味运动会、乡村旅游、美食制作、书画大赛等。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官方网站已公布100个乡村美食、100个特色村庄、100个品牌农产品、100个乡村文化活动、100个乡村旅游路线5类名单中,山东中北部6地区均榜上有名,在山东省的17个地市中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如表2所示。
从两个表中可以看出,山东省中北部地区注重“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地均衡发展,其中举办特色农耕文化传承活动成为各地庆祝重点形式。如潍城区的“农耕时代杯”、青州市的“农耕健身运动会”、安丘市“桃园采摘文化节”、庆云县“农耕文明、农业科技”培训等活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体现当代农民从农业生产到农村生活的博大精深的智慧,而这种智慧的源头就是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约533~544)所积累的农业智慧传承。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非常重要,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体现出“三农”工作当前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三农问题是原则性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更深入强化了“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同时能够引起社会各方面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营造出重农强农的浓烈气氛,聚集起爱农支农的力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农业农村的发展速度。二是进一步提升广大中国农民自身的荣誉感、幸福感和满足感。“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举办给了广大中国农民属于自己的节日,通过举办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并积极展现了新时代农民不一样的精神风貌,不仅符合广大农民的期待,更是贴合了广大农民群众对于美好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三是更好的弘扬和传承了中华农耕文化传统。当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农耕文化正逐渐被人们淡忘,“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化标识,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热烈的节日中人民可以释放情感,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寻找归属。所以,设立这个节日,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还是从社会进步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2 “食为政首”在山东中北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传承
《齐民要术》的思想精髓,所谓“食为政首”,即“让人民吃饱是施政第一要务”。从古至今中国几千年来都处于农业社会。农业是我们国家基础性的产业,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是长久以来的基本国情。农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农村的社会安定,更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从古至今都崇尚农业、以粮为本。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统治者第一要务就是让人民吃饱饭,因此农业是第一产业,能否解决粮食问题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稳定。环顾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各朝各代的统治阶级都将粮食问题放在治国安邦的首要位置。中国古代大量有关“粮食安全观”的论述和实践,不仅反映出了古人朴素的生存思想和浓烈的忧患意识,同时也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十分值得后人的借鉴和重视。对中国来说保证粮食安全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无论何时都不能掉以轻心。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就在黑龙江考察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贾思勰创作《齐民要术》的主旨就是“劝农”。在《序》中所著“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句话可以解释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以发展农业生产管理人民,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问题。“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提出就是党中央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体现。以每年的节日庆典宣传农耕,让人民看到农业的丰收,鼓励农民提高生产积极性,吸引务工人员回归农村、城市市民发现农业商机。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食为政首”不仅仅是吃饱,还要吃好。在山东中北部地区,“食为政首”以全国“100个乡村美食”占比3%得到体现,占山东地区75%,见表2。在各地的庆丰收系列活动中,特色美食制作比赛是热门活动之一,如表3所示。从改革开放至今,尤其在党的十八大成功顺利召开以来,我国的农业产量逐年上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速度越来越快,农村深化改革与结构优化调整、产业绿色发展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尤其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保持了农村社会长久稳定。以上种种进步都是“中国农民丰收节”成功举办坚实的基础。我国当前人均GDP已经大幅提高,观光旅游早已成为广大民众的常态,久居城市的民众也希望能够回到农村,体验不一样的田园生活,这也为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带来了很大的市场空间。通过当地特色美食吸引游客,也成为别样的农耕文明,可以以此发展旅游业并传承美食文化。
3 “要在安民”在山东中北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传承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最简单质朴的一个字,背后是民生之要、执政之基。党中央一致研究决定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更进一步彰显出“三农”工作当前的重要地位,是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如何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问题,一直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从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超过6亿t, 粮食生产的能力跨上了新台阶,粮食安全的综合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如今,在保障人民群众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的基础上,亿万农民又在为让人们吃得营养健康而努力。
重农固本是治国之要。40年前改革开放的大幕从农村改革开始,推动中国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就是要激励我们去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感召我们全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同心共筑全面小康的美好梦想。
根深才能本固,本固才能枝荣。在中国传统里,治国济世莫不以农村、农民为重。今天,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和能力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实现乡村振兴。相信随着改革的落实,新时代的农业将更有奔头,农村将更有吸引力,农民将更有尊荣感。
《齐民要术》的精髓“要在安民”,即在老百姓已解决首要吃饭问题,那第二个需求就是过上安定欢乐的生活。只有农民安居乐业,才能各司其职,社会有序发展。这也是“以人文本”思想的体现。
中国人口的最大多数就是农民了。农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农民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巨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无论何时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决定,将秋收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伟大措施适应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符合广大群众的新期待,并更强烈的激发了广大中国农民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磅礴力量。在山东省中北部地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庆祝活动主体是农民,各类文艺演出、娱乐活动贴近农民生活。“咱农民也有属于自己的节日了,农民的梦想实现了,以后更加有信心、有干劲、有奔头了。”提及首个农民丰收节,潍坊农民难掩兴奋激动之情。
有了效益农民才可以安居乐业,《齐民要术》中认为种植是本,营销是末,不可以本末倒置;但是营销虽然不是本但比生产更容易致富。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山东省中北部地区由政府带头,指导农户、企业采用“产业+电商振兴农村”这一潮流形式,扩展农产品新的销售渠道。而且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智慧农业开始发挥作用,借着丰收节的普及活动,指导农民根据实时数据进行生产加工,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益,为农民安居乐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初衷,祈愿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4 “富而教之”在山东中北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传承
《齐民要术》的思想精髓“富而教之”的意思,要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不只是意味着吃饱肚子、过着安逸的生活,更要提高人民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大力培养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实现农作技术的提升。
在《齐民要术》中,贾思勰对能够改造生产工具的人有着崇高的敬意,以及对推广使用先进生产工具有着急切之情。书中关于技术的篇幅占了绝大的部分。前五卷详细描述了粮食、蔬菜、树木以及染料等作物栽培方法,第六卷详细介绍了各种禽畜和养殖鱼类,第七、八、九卷进一步讲解了农副产品的加工、储藏知识。从粮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方面,总结了当时丰富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一是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提升劳动生产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区别于动物界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劳动。劳动,是以制造生产工具為开始。马克思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生产工具就是人为了生活不断改善生存状况的产出物,是人利用自然而后改造自然的产物,是生产力提高的标志。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山东中北部地区组织农民学习新的生产工具使用,开展如运送饲料赛、人机比赛等精彩纷呈的比赛,让人民在劳动中亲身感受到新动力、新技术代替人力,新旧动能转换,提升生产效率,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改良工具提高人民生产的乐趣。山东省中北部多地区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穿插农业生产技术培训、表彰务农高手、农产品销售经验分享。新时代电商的发展也是农产品销售的进一步发展,多地区的丰收节活动采用了网络直播方式,不仅活跃了农民也吸引来自各地的购买者。
德州平原县由政府铺台,让企业带着先进的装备,对大型农机具和无人机进行了集中展示,让更多农民认识、接受新事物,给农民带来一场视觉盛宴,从而使农业发展得更好。23日下午,进行了农机手职业技能大赛。农机手在比赛中顽强拼搏,充分展现了平原农机“工匠”风采,提升了平原农机职业教育培养水平。
淄博农业底蕴深厚,人类史第一部综合性农学巨著《齐民要术》就诞生于此。当地一直着重开展“三农”工作,粮食产量逐年创下新高,特色农产品规模不断扩张、质量稳定提升、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活动现场还进行了淄博市第三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授牌,淄博市新型职业农民代表颁发证书,农业项目、农超对接、农产品电子商务签约等系列活动。
在山东省中北部地区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新型技术热点就是农村电商的推广。滨州市与京东集团联合举办了“滨州首届丰收节”,期间组织进行“沿黄生态高校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的发展论坛活动、京东商城“沿黄产业生态品牌”营销活动、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的主题专场活动等。通过专业宣传培训,滨州市的优秀农业成果结合京东在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线上展示滨州市品牌强农新成果、产业新成就、乡村振兴新面貌,帮助滨州齐鲁地区成为乡镇振兴样板。山东省滨州市“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活动推广就是“富而教之”的文化传承。
5 “用之以节”在山东中北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传承
《齐民要术》的思想精髓“用之以节”的意义在于,贾思勰认为资源对經济发展既有重要支持作用,也有约束作用。很多资源的供给不是持续不断的,资源的承载能力会制约经济的增长,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当下,考虑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山东省中北部地区的“首届农民丰收节”活动中,政府着力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农民种植产业链上下延伸,农文旅融合发展(见表4)。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在不停流动和循环的,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群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果能够正确理解并利用它们之间的互生关系,就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达到农业系统整体最优化。《齐民要术》中的养猪法详细描述了利用各种植物和食品加工副产品养猪的方法。在养鸡法中,他主张“二月,先耕一亩作田。林粥洒之,刘生茅覆上,自生白虫”,通过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根据当今的理论,就是把整个生态系统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将有限的生物能量进行多次利用和多级优化,充分发挥出区域的资源特色优势。
贾思勰提出在具体的农业生产过程当中人和自然是具有同样的主体地位的。如果没有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给人类带来的资源和价值,仍然肆无忌惮地破坏当前的生态环境,就一定会影响到农民正常的农业生产生活,那么我们一直以来所提倡的绿色环保的政策也就无从实现了。也就是说如果人们继续破坏平衡的生态环境、无所顾忌的开采消耗自然资源,做出各种不合理利用资源等行为,只会破坏自然与人类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同样也会给人类自己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因此,《齐民要术》这本中国古代著作中优秀的农学思想十分值得我们弘扬和借鉴,更好的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摒弃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农业发展趋势,强调确保自然生态资源的可重复利用特征,建设一个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生态及经济的统一与和谐。
6 《齐民要术》对“中国农民丰收节”文化传承的启示
《齐民要术》详细介绍了古代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记载之全面,领域之深广,体系之完善令人叹为观止。可以看出这些成果正是贾思勰秉承的科学精神苦心钻研的优秀成果,我们才能在现在继承和发扬古人的智慧结晶。我们应对古人的劳动智慧结晶报以崇高的敬意,树立浓烈的民族自信,更加坚定的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去。
中国科学文化传统的传承从未中断,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中国的文化骄傲体现在很多方面,在思想和时间上都开下先河。《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了系统农耕的思路方法,朴素的农业技术社会的融合系统的意识。开创性的用养结合以达到地力常新的思维方式,深刻体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想。其构建出的农学体系充满了真知灼见,开了农业系统发展思想的先河,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蓬勃的活力,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宝库。
受当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人们也许忽视了,历史上各族人民在农业的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各类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一些农耕文化传承受阻,并不是因为它们在今天没有使用价值。经过历代农史专家的文献挖掘与研究,已进入研究农史的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农耕文化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也部分体现了《齐民要术》中贾思勰的思想,仍可以作为当代农耕文化的发展根源。山东省中北部地区的庆祝活动,如,美食品鉴、农业科技推广、文艺活动演出、生态农业宣传等系列活动生动展现并传承了《齐民要术》“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用之以节”的思想精髓。以“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契机,《齐民要术》中的农耕文化在当代进行创新利用对我们国家当下的生态建设、粮食安全、精准扶贫、百姓安居,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荆杨杨.“丰收节”彰显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关怀[EB/OL].http://tougao.12371.cn/gaojian.php?tid=1669334,2018-09-25.
[2] 邢玉军,李元超.食为政首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闪耀米兰世博会[EB/OL]. 大众网,2015-09-12.
[3] 石声汉.从齐民要术看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知识——整理齐民要术的初步总结[J].西北农学院学报,1956(02):1-25.
[4] 邓永杰,陈静静,窦圆娜.潍坊市各地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EB/OL].http://weifang.dzwww.com/ycgd_158735/201809/t20180925_16649978.htm,2018-09-25.
[5]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 李洪滨.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授牌仪式在滨举行[N]. 滨州日报, 2018-10-15.
[7] 尹伟伦,李兴军.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转化的成功之作——评《中华农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丛书》[J].中国农史,2018,37(02):139-14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