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赫绘画批评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探讨

2019-08-06张叶可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3期

张叶可

摘要:谢赫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绘画理论家,其提出的绘画理论是我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学习与研究绘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谢赫绘画思想中的教化与审美功能的继承与发展入手,深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关键词:谢赫绘画思想;教化功能;审美功能;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179-01

一、引言

在中国传统绘画批评体系中,绘画批评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的劝诫功能,另一方面是审美功能,其形神、笔墨、气韵等均屬于其审美内容,促使谢赫的绘画理论思想成为我国重要的绘画发展精神。

二、谢赫绘画批评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教化功能论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具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为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艺术追求,促使绘画的功能逐渐发生变化,以满足时代的发展,利用其功能折射出人类的内心世界。对于谢赫绘画批评理论来说,其自身的教化功能最明显的体现在于“明劝诫,著升沉”,对于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功能的继承实际上中国传统绘画的劝诫与教育功能是最早提出的功能,例如在春秋时期,《左传》中曾记载“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其主要表达的就是在青铜器上的纹样体现的教化功能。例如,三国时期,曹植在也曾在《画赞序》中表明教化功能,如“观画着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婉”,通过该段话语可以明确的看出人们在观赏中看到不同的人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使观赏者在观赏画作过程中情感得到升华,发挥出其劝诫功能。曹植提出的思想与孔子提出的“明镜察形”思想相似,对我国的绘画艺术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谢赫著作《古画品录》中曾经提出“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其体现的思想就是对绘画艺术的劝解,并对教化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的阐述,以前人的经验理论为基础,实现教化功能的继承。

另一方面,功能的发展.谢赫的“名劝诫”教化功能在传承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唐代的张彦远在《叙画之源流》中曾提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该句话充分的表达出绘画自身蕴含的教化功能。同时,张彦远还提出“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思贤”、“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等,均体现出其对谢赫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丰富了绘画的教化功能。宋代的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提出“画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体现出社会的真实写照,将教化功能与绘画理论进行合理的融合,实现理论的继承与丰富。

(二)审美功能的继承与发展

实际上,谢赫绘画思想中的审美功能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其审美功能与前代画论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例如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东晋顾恺之提出明确的“形与神”观点,通过该观点描述其功能,实现传神写照,以达到继承的目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曾经提出“六法”思想,其应物象形是对当前的形神论的一种继承发展。“形神论”从内涵上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形”与“神”两种,通过对对象形态进行刻画,真实的表达出其蕴含的精神。例如,以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为例,大量的学者对形神问题进行论述,如《庄子一知北游》中曾写到:“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其实质是对“形”进行阐述,表达出一种做事的态度,可以将其看作为对“形”的一种分析雏形。又比如汉代的《淮南子》一书中对“形”问题进行进一步的阐述与分析,提出了“君形者”论点,其观点与谢赫的“应物象形”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实现了功能的继承与发展。

另一方面,谢赫绘画理论中的审美功能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形神观念上,例如谢赫的“六法”思想体现的“气韵生动”法则,直接表现出形神论的发展,并对形神论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分析,在发展过程中提出全新的思想。如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思想,对人物画作进行评语,表明了创作者在画作前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大体的形式轮廓,如绘画的中心、主题思想、构思、笔墨等,经过完整的考虑分析,保证在落笔时可以达到最初的目的。在作品完成后,保证绘画的意境得以凸显,实现“象应神全”,表达出中国画的内在关系,实现其藕断丝连的气韵。对于中国画来说,通常情况下,首先强调其气与势,体现出画作的内涵思想,与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存在相似之处,并实现了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为我国的绘画艺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来说,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以当前的教化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等为基础进行评论,并且三者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划分标准,仅仅是以某一内容的突出为主,通过谢赫绘画批评理论的分析发现,其审美功能观点的提出可以有效的促使绘画文化发展,并进行全新的理论阐述,实现艺术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