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2019-08-06张夏琰
张夏琰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筝艺术不同发展阶段的梳理与分析,探讨古筝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进一步理清发展脉络,使古筝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乐坛持久不衰的劲旅,永远保持其古老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古筝;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010-03
一、引言
中国的民族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据史料记载,我国有一千多种民族乐器,可谓之乐曲风格各异,演奏形式多样。当今社会,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延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快捷。各种现代化及艺术类型不断涌现。民族音乐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竞争并且相互依存,不同文化体系相互吸收、借鉴的广度与深度正在不断加大。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文化发展时期,面对着当下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多元文化的百花齐放以及传统理念与新思维的对抗,如何传承与创新,如何去伪存真、扬长避短,成为古筝艺术长足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使古筝艺术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成为当代民族音乐学家和古筝艺术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二、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继承与发展这一课题是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细胞的永恒主题。也是国家软实力建设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关乎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兴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是自古以来永恒不变的历史主题,当然民族音乐也不例外,任何一门音乐艺术都是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继承离不开发展,发展也离不开继承,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对于古筝艺术而言,没有对传统古筝艺术全面深入的继承,就谈不上促进它的健康发展;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古筝艺术发展的动力和鲜活的生命力就更无从谈起。因此,只有做到“改革不变向,创新不改味”,才能做到继承与创新并举,才能使古筝艺术永远屹立于民族音乐之林大放异彩。
三、古筝艺术不同时期的历史沿革
(一)古筝形制的变化
古筝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是我国民乐宝库中常开不败的一朵奇葩。回顾古筝艺术的发展,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筝的形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
[元]陶宗仪《说郛》(《四库全书》本卷二十三)中说: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止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
在今天看来,这些说法都不很严谨。但这些以传说出现在史籍中的说法,并非不值一提。因为它们代表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古筝这种乐器的态度和思考。
第二阶段:战国末期。
楚国人李斯(前2847-前208)给秦昭王上了一封《谏逐客书》。他在批评秦王固步自封、赶走其他的优秀人才的同时,肯定了他们“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即放弃自己落后的音乐,接受其他国家优秀和高水平音乐的做法。李斯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鸣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秦地民间筝的形制一五弦筑身。《谏逐客书》中的筝,是否就是“五弦筑身”?李斯没有说,也没有其他先秦时期的文献依据。但是它曾经进人了秦国宫廷,其形制应该相对稳定了。后来出现在汉代《风俗通义》《说文解字》中“筝”的定义,都是“五弦筑身乐也”,指的只能是这种筝。从弦数看,比起十三弦的颂瑟,五弦应该是相对简单的。
第三阶段:汉晋时期。
筝发展为十二弦乐器,当时只有最原始的演奏技法,形制上相比以前也有了一定的突破,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古筝的发展有了相对成熟的雏形,人们对制造乐器也有了一定的经验。
第四阶段:隋唐时期。
古筝从十二弦增加到十三弦,这一时期古筝的基本形制已经稳定下来,演奏技法没有明显的变化,到明清时期增至十六弦或十九弦等多种形制,演奏技法也逐步丰富。
第五阶段:二十世纪以后。
古筝的形制更加多样,种类更加丰富多彩,除了民间用的十六弦或者十九弦,还有二十一弦或二十五弦,目前最常见的是二十一弦筝,不仅形制发生了改变,古筝曲目、演奏技法、理论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还出现了一批出色的古筝演奏家、艺术家,古筝的发展进入了欣欣向荣的全面发展阶段。
在此阶段也出现了多种新型筝:
l.汉唐小筝,全长70厘米左右,筝头宽22厘米左右,筝尾宽19厘米左右,琴身高度13米左右,琴弦为12根。它的音域为D调低音1a到倍高音do。演奏技法同标准筝一十一弦筝相似。其方便携带,形体精巧可爱,音色优美。
2.半筝,又称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中国式尤克里里”。半筝为二十一弦。半筝琴体长度有80厘米,85厘米,90厘米,100厘米,125厘米。半筝筝首略宽,筝尾略窄。
3.多声筝,2006年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演奏家李萌教授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共同研发的。多声筝适应于传统五声和七声音阶定弦的作品,能够用于演奏传统五声弦制的作品,也能够用于演奏日本、韩国、朝鲜等七声弦制的作品。由于左面筝多了13弦的音区,也使作曲家拓宽了创作思维,增强了乐曲的多变性。多声弦制筝在形制上和传统古等非常接近,且有几个构思比较巧妙的地方。从外观上来看,多声筝是在传统筝的左下方再加上一个13弦的演奏区。21弦在右边调弦,13弦在左边调弦。
4.蝶式筝,是转调筝中的一种。蝶式筝由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何宝泉教式授于1965年在天津音乐学院工作期间设计、试制成功,当时称新筝。1976年,何宝泉教授调到上海音乐学院工作后,在新筝的基础上进步改进与完善,因其乐器形状像蝴蝶,所以称为蝶式筝。1980年11月,蝶式筝通过文化部科学技术局“技术鉴定”,1981年获得全国文化科技成果二等奖。它的箏体犹如两个筝并在一起,采用一个共鸣体。在五声音阶定弦的某些弦距之间增加了半音或变化音,还装有弦钩,以改变某些定弦音的音高。
纵观以上几个历史发展阶段,我们不难发现,第四阶段是古筝艺术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尤其值得梳理和思考。但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每一个阶段古筝艺术的发展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都有令人称道的可圈可点之处。
(二)演奏技法、代表人物以及作品
前三个阶段,古筝的演奏技法虽在进步,但幅度不大,基本技法已经定型,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性的进展,而在二十世纪之后,古筝的演奏技法逐步多元化,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20世纪中叶前,古筝演奏技法以传统为主,以琴码为中轴,分为左右两个音区。左右手分别有不同的演奏技法,左手主要以滑、揉、颤、按为主,主要作用是润饰旋律,让旋律更加丰富、有表现力。右手主要以勾、抹、劈、托为主,主要是演奏旋律音。左右两手分工明确。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云庆》、《寒鸦戏水》、《出水莲》等。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一阶段可谓是古筝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期。不仅作品众多,还出现了一批诸如赵玉斋、曹东扶等著名的古筝艺术演奏家以及王昌元、朱晓谷、史兆元等一批作曲家,产生了大量优秀的原创及改编作品,如《战台风》、《东海渔歌》、《清江放排》、《草原英雄小姐妹》、《浏阳河》等。这一阶段演奏技法不局限于之前,打破了传统技法的束缚,增加了许多创新性的演奏技,例如快速劈托、双手抓筝,大幅度扫弦、抹弦、刮奏等,大大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专业作曲家加入到创作行列,演奏技法随之丰富,乐曲风格多变,专业音乐家开始注重许多领域的音乐素材,如根据少数民族音乐创作而成的筝曲《雪山春晓》,创造性地吸收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临安遗恨》,不仅打破了常规,更是为后来作曲家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有根据西方器乐曲改编而来的《霍拉舞曲》等,还有运用非乐音创作而成的《戏韵》、《幻想曲》,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诸如《秦桑曲》、《香山射谷》、《茉莉芬芳》等。一时间,古筝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演奏技法方面也有较大革新,开创了“新筝乐”。以王中山为代表的新筝乐,创造出许多新的演奏技巧,如左手摇指、走位三指摇等,扩大了古筝的张力和爆发力,对近现代古筝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古筝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传统音乐更是注重与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相互交流、吸收、借鉴、融合。古筝艺术要想在世界上增强其影响力,单靠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坚持扬弃的原则,兼收并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吸收其他乐种的优秀成果,才是未来古筝艺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古筝流派的演进
20世纪之前,古筝没有明显的流派一说。最初关于流派之分,大致是在20世纪初期,以地域为分界,大致分为南派和北派。当时各派之间并未有较大的分别,各乐派的发展并不是很兴盛。直至20世纪中叶,各乐派开始崭露头角。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有浙江筝、河南筝、山东筝、陕西筝、客家筝、潮州筝、蒙古筝、福建筝、伽倻琴(朝鲜筝)。各派的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浙江筝派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逐渐从说唱音乐“杭州滩簧”及“江南丝竹乐”中分离出来。因此,浙江筝派的形成与当地的说唱艺术“杭州摊簧”,简称“杭摊”有着直接的联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筝才开始真正形成一个流派。浙江筝派代表人物与作品有:王巽之《林冲夜奔》;王昌元《战台风》;项斯华《渔舟唱晚》;范上娥《泊罗江幻想曲》、《雪山春晓》等。
河南筝派以河南南阳为中心,流传范围很广。因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河南筝乐又称中州古调。河南筝曲的形成与河南豫剧、河南大调曲子、河南曲剧等民间戏曲音乐和民间说唱音乐密切相关。代表人物及作品有:魏子猷《平沙落雁》;曹东扶《陈杏元和番》;王省吾《渔夫乐》;任清志《新开板》等。
传统的山东派古筝主要流传在鲁西南的菏泽地区和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菏泽地区的郓城、鄄城一带,素有“郓鄄筝琴之乡”的美称。代表人物及作品有:黎邦荣《汉宫秋月》;高自成《凤翔歌》;赵玉斋《四段锦》;赵登山《铁马吟》;韩庭贵《降香牌》等。陕西筝源自陕西——相传为中国筝的发源地,但现在“真秦之声”的筝乐却几乎近于绝响,只有在榆林地区才用筝作为伴奏乐器。
20世纪50年代末,陕西筝家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从理论研究到弹奏技艺,从伴奏地方戏曲到编制秦韵风格筝曲,作了大量的工作,使人们重新熟悉了筝。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周延甲《绣金匾》;曲云《香山射鼓》;魏军《三秦欢歌》等。
客家古筝流传于广东梅县,大浦等客家地区,历史源远流长。广东客家音乐亦称汉乐,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了典雅文静,秀丽委婉的风格。代表人物及作品有:何育斋编定《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罗九香《出水莲》、《蕉窗夜雨》等。
潮州筝,又称“南筝”,是“茫茫九派中国筝”史上重要一派,以柔美、细腻、擅受而著称,向来为古筝界同仁所喜爱,流传甚广。潮州筝源自中原古筝,流行于广东潮州语系地区,是潮州音乐中潮州弦诗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南亚一带流传很广。代表人物及作品与:郭鹰《农家乐》:林毛根《思乡曲》;黄长富《话丰年》等。
雅托噶,蒙古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筝。汉族称其为蒙古筝。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以及辽宁省、吉林省蒙古族聚居区。较著名的乐曲有:独奏曲《四公主》、重奏曲《昭君行》、合奏曲《赤峰雅乐》《奈门阿音》等。
福建筝流行于闽南语系和客家语系的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上杭县、永定县等闽西南诸县份,习惯称福建筝为“闽南筝”。自宋末明初至同治年问,古筝已在福建各地长期流行着。
朝鲜筝,即伽倻琴,朝鲜族弹拨乐器,从新罗时代流传,已有1500多年历史,相传是伽倻国嘉悉王仿照中国汉筝制成。形制与筝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现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階排列有七声及五声两种,所用右弹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筝基本一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
四、对古筝艺术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思考
(一)古筝艺术发展中的反思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作为传统文化的古筝艺术也越来越为普通百姓所认可。因此,弘扬古筝文化,大力发展古筝艺术,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就目前古筝艺术的发展来说,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技艺精湛的演奏家,且在演奏技法上也有很多方面的突破,但很多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古筝专业化人才缺失。
虽然国家一再强调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也开设了音乐学院培养专业人才,但总的来说,受西洋音乐文化的冲击,大部分学生还是更重视西洋音乐的学习,比如钢琴、小提琴等。很多学生的父母都不太支持孩子学习古筝。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很多文化机构都组织各类音乐会等,但却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第二,古筝演奏者、传承者对古筝乐曲的内涵理解不够。
很多老师在教授学生演奏时过分注重乐曲的技巧性,轻视乐曲内涵的感悟,有的学生在演奏乐曲时,甚至不知道乐曲的创作背景,对乐曲没有进行深刻的理解,一味追求乐曲的技巧,这样势必使得乐曲原有的意境丧失殆尽,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第三,乐曲创作过分注重视听效果。
很多现代作曲家过分注重外来的音乐素材,创作的乐曲脱离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虽然一方面给古老的古筝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但不容否认的是,很多新型的、甚至自创的调式创作的乐曲获得的诸多奖项,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很多古筝学习者片面追求技巧和音响的华丽性。我们应该认识到,不能一味追求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而忽视了古筝艺术最古老最传统的创作手法和音乐作品,这样下去势必导致古筝最原始的音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为人们所遗忘。
(二)古筝艺术继承与发展的对策
第一,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大力宣传、弘扬、推动传统艺术的发展,加大大众媒体的宣传力度,高层次、多渠道传播传统古筝文化,从娃娃抓起,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
第二,注重对作品音乐背景、创作思想的挖掘与传承,力求溯清每首古筝作品的本源,不要让古筝失去灵魂。在教授学生演奏乐曲时,首先要带领学生了解每首作品的音乐内涵,只有抓住乐曲的灵魂,才能更好地诠释乐曲,让乐曲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第三,传统音乐是古筝艺术发展的温床,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无一不在汲取前人的经验上创新而来。因此在作品创作中不能一味追求浮夸的技术和新奇的音响效果,应该重视传统音乐文化,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既吸收传统音乐的精华,又借鉴现代音乐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传统音乐发扬光大。
五、结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望历史,古筝艺术之所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传统,是古筝艺术的灵魂,一旦丢弃,民族音乐的风骨将荡然无存。展望未来,在人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大开放环境下,只有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符合现代审美的、富有时代精神的古筝艺术,中国传统的古筝藝术才会走向世界,才能使古老的古筝音乐之花常开不败、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