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新常态的定位与追求

2019-08-06程继伍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目标语文

程继伍

语文核心素养集中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方面。面对核心素养,我们不缺高大上的理念,不必繁琐抽象的解读,但缺科学睿智的方法,少行之高效的行动。广大一线教师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者,不是核心素养的宣传家。落实核心素养还得回到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一、坚守教无定法信念,追求语文学科本真

1.教学有序,教法无定

“教学有序”就是教学有一定的法则和规律。哪怕是语文教学改革,也必须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

“教法无定”就是教学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具体教学方法。只要符合“教学有序”的基本原则,教学方法大可“百花齐放”。真正的名家名师绝不会固守一种教学方法,他们会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内容及时变通,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睿智。

2.守护语文的自我价值和魅力

语文综合性很强,是百科精华的汇聚,但它首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教好本学科的书,做好本学科的事,就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文学习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但语文最关注的是与其密切相关的语文要素。语文具备全方位教育的功能,理应展示人性的真善美,体现时代精神,但不是贴上政治标签,掩盖语文的本位。语文学科的事就该用语文学科的方式方法来解决,不要丧失了自我价值和魅力,不要迷失了自我目标。

曾经红极一时的模式化教学就是“套路”教学,以“批量”教学为主要特点,具有教学的普遍性,但缺乏教学的个性。有了模式可能提高效率,也可能陷入僵化的泥淖。好的语文课,要倡导为学生“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教学,不要死板的“套路”;要鲜活的灵气,不要僵化的模式;要与时俱进又有的放矢,不要故步自封又盲目说教。

3.语文课与新潮教学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奠基性学科,是众学科的“排头兵”,也是教学改革的先锋,语文改革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中外体现最新理念的教学几乎都由语文学科率先尝试实践,吸纳融合。但是,新潮教学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并不一定都适合我们中国特色的语文课。我们还得奉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策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近年来对我国课堂教学影响很大,微课和微课件也伴随着它诞生。改革者们大胆地将白天课堂上的教学任务交给学生晚间自学完成,理念上强调自主探究学习,而把晚间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第二天课堂上讨论解决,强化了学生间的合作讨论意识。我们可以从翻转课堂中提取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但也从中看到许多不切实际的甚至违背教学基本规律的弊端。美国中小学至今都没有真正“翻转”,只是部分教师在民间开展科研探索。语文固然需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共享的习惯,但还要培养有更多专属于语文的品味赏析、领会揣摩等能力,仅有昼夜之间任务的“翻转”和课文问题化的“肢解”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还要“诗和远方”。

还有慕课,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而诞生的远程网络教学,理论上实现了足不出户便可以贯通古今、学遍中外。但理想背后的现实是,它主要适用于每天受上班时间制约的成人继续教育,尤其是面向企業人员培训。全日制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都是“专职”学习者,“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具备许多让业余教育汗颜又羡慕不已的优势,这恰恰是慕课的短板。慕课在普通全日制教学中,只能充当一种辅助。

我们曾经见过这样的课堂,整整一节语文课,全班学生都双眼紧盯各自手中的平板,几步外的老师则守着讲台上的电脑。倡导者认为,先进的教学设施、新颖的教学方式代替了传统的课本和笔记,师生的活动都在网络中进行,这是一种教室革命。殊不知,网络教学的最大优势是突破时空,当师生相处一室,相隔咫尺之间,网络却让他们视如无物,变得如此遥远,是不是觉得很可笑?课堂教学一旦抛弃了语音的物质外壳,语文就成了残废的“哑巴”。

时下,还有不少学校紧追新潮,花重金打造语文学科功能教室和语文“学吧”。超一流的设备,明清风格的桌椅书架,传统文化代表琴棋书画、古代文人标签“文房四宝”一样不少,但高中语文学科教室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却始终没搞明白。

时代在快速发展,新潮教学层出不穷。语文课可以适当引入新潮教学,当作一种探索、一种平台、一种启发,但不一定代表未来。

二、善待每一节课,重视每个环节

客观地说,能左右一节语文课的因素太多,但好课的基本要素集中在四大方面:

尊重知识+善用技巧+内容丰实+情感真挚

1.从教师专业素养看,一节好的语文课特点鲜明:

(1)有魅力,能“勾魂”。好的语文老师总是“粉面含春威不露”,言谈举止摄魂魄。他们擅长课堂中的情理把控,让教学活动始终情理相生。“语文课就是一个‘情场,情是语文课的血肉”,但课堂不能“滥情”,语文教师要用“情”专一,紧密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又是一个‘理境,理是语文课的筋骨”。理一方面来自课文,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一方面表现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条理。“好的语文课总是情为理生,理为情存”。

(2)有才华,长学问。语文教师的才华哪怕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在一节课中要能博学精进、运用自如。现在年轻教师普遍起点高,硕士博士开始走上高中语文讲台。但未必都能让学生佩服。问题有二,一是教师的才华在一节具体的语文课中怎么体现,如何让学生也能快速地长学问;二是如何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让自己的才华学问始终“保鲜”。

(3)有技能,显灵气。教书本是技术活,教师具备扎实的语文教学技能,是语文课灵动多彩的基本保证。语文教学技能的特殊性表现为“应用理论+技术操作”,曾经的“高等学府”至多给我们一部分“应用理论”,“技术操作”只能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来。只有理论,只会说教;仅会操作,没有灵动。优秀的语文教师会将两者有机融合,转化为语文课堂中的“灵气”。

(4)有思想,见深意。有分量的语文课都有灵魂。能让语文课有灵魂的教师都有自己的思想。从教学设计到教学活动,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过程,都有一个集中明确的“思想”,去指导着教学内容的取舍、主次的安排,指导着教学进程的推进、节奏的掌控,指导着教学技巧的运用、才华的施展等。教师用自己的思想驾驭着语文课,但又始终能够深入浅出。

2.从课堂调控技巧运用看,一节课的设计好比写一篇文章。有线索,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给学生和谐完整的美感;有节奏,推进教学进程有条不紊,呈现教“点”节奏鲜明;有重点,取舍教学内容主次分明,开展教学活动紧扣重点;有梯度,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

3.从课堂教学过程看,每节课还有许多环节需要谨慎对待,包括优化师生活动、细化教师指导、简化实施进程、强化重点环节、内化认知对象、深化思维活动。

语文课改一方面高调引进许多理念,一方面对理念的认识简单模糊。什么是启发式教学?什么是探究式学习?什么是理想的师生互动状态?课堂上讨论热烈了,质量如何?发言积极了,提高多少?氛围轰轰烈烈了,效果怎样?其实答案在《论语》的“沂水春风”里都有,比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不知要早多少。文中写孔子给四个弟子上课,课题是关于治国的理想境界。如果从表面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非常失败的。因为只有子路抢着积极发言,一番豪言壮语后,孔子并不看好。接着的求、赤、点都没有主动发言,而是在孔子点名之后才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最后一个曾皙(点),在孔子抽到他时,还在专注弹瑟。(莫非思想不集中,爱玩小动作?)他的发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莫非满脑子春游,贪玩成性?)却深得孔子赏识,这是为什么?其实曾皙弹瑟是在用他的行动践行儒家的礼,他的一番话,描绘的是儒家礼治的崇高理想境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事实,争先恐后发言的有可能是问题学生,子路式的浮躁好胜,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学会思考,谨慎从容,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追求。这个场景还告诉我们,优化师生活动要看内部品质,启发式教学就是能够唤起学生积极思维并主动参与到整个活动过程的教学。

三、目标定位精准明确,教学内容主次分清

“作为课堂教学,语文课有四大要求,追求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合理性、方法的多样性和过程的灵活性”。语文课以课文为备课基本单位,教学目标要精准,这不仅是教师需要明确的事,也是学生必需预知的事。近年来流行“三维目标”,是不是我们该有的新范本,值得深思。请看下面关于课文《前方》(曹文轩)的一则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②对文中双关词汇“前方”“家”“在路上”等的含义理解。

③理解作者对人生之旅独特的哲学思考。

2.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自己与文本、教师和同学的对话体验,增进交流。

②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③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感受作者对精神归宿的渴望。

②领悟人们在挫折不断的旅途中为了理想坚持探索的精神。]

以上这则“三维目标”至少存在四大缺陷:

1.违背逻辑规律。所谓的“三维目标”只有第一维“知识与技能”属于教学目标范畴,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第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独立的标准范畴,不属于教学目标。

2.滥用标签术语。“自主学习”“对话体验”“探究活动”“思维训练”“深入体验”等术语均来自课标及课改文件,在所有学科三维目标中都频繁出现,不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3.表达重复累赘。关于“精神家园”的人生哲学思考,在第一维的“知识与技能”的②③条中已经明晰,在另两维的每项条目中又重复出现,达五次之多。

4.目标严重泛化。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竟然用了三维八条二百五十多字,看似越多越细,实则越滥越泛,真正想要突出的目标却被淡化或掩盖。

“三维目标”定位看似“高大上”,实则“假大空”,是典型的伪创新产物。

要让教学目标精准,条目要压缩,文字要简练、要点要突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要紧扣课文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从体现文体特征、突出写法特色、领悟情感思想方面入手,一般设定2-3条为宜。上文的“三维目标”完全可以舍弃“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维,并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提炼而成: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的基本特点,体会联想的具体运用。

2.理解“家”“苦旅”“前方”等的深层内涵,探究其哲理意义。]

四、教学设计成竹在胸,教学活动灵活应变

优秀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教学设计。但教学预设太少,上课犹如闭眼唱“信天游”,随意性太强,容易偏离教学目标;教学预设太多,上课放不开,教师像戴着镣铐跳舞,缩手缩脚,缺乏灵气。课堂教学的亮点往往闪现于教学过程出现“意外”时教师的灵机一动,这符合生成学原理。

老舍的《想北平》是苏教版第一册中的经典课文。老舍的文字朴实凝练,情感真挚厚重。要让学生走进老舍的世界,品味语言风格和情感特点不容易。我做了精心准备,尝试着选了一段给学生范读品味:

“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的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学生情绪高涨,报以热烈掌声,但当我把话题转到语言风格和情感特点时,学生都沉默不语,我意识到这办法不行。老舍的文章是那种饱经风霜后的心灵感悟,需要高度成人化的心理才容易接受,而我的学生才高一,心理年龄差距太大。怎么办?难道因此直接向学生推出预设结论?这时,有学生提议再听一遍。我非常清楚,如果能够将学生的心理年龄暂时成人化,或许能让他们产生共鸣。于是我答应再读一遍,暗中却采用了替换法:

“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西湖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西湖一一道来,我没办法。西湖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的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十八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三潭印月,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西湖,而我的西湖大概等于牛的一毛。”(黑体字为替换字体)

读完后,学生没有像第一次那样报以热烈掌声,因为他们沉浸在西湖的情怀中了。短暂宁静后,學生开始主动要求谈感受,并且一发不可收。笔者的学生几乎天天与西湖共处,对西湖的那份刻骨铭心的感受却难以言表,跟老舍先生对北平的情感有相通之处,现在我用替换法,借老舍先生的笔墨,帮他们把郁结在胸的那份情感表达出来了。语文教学有时就那么奇妙,临时的一个变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靶心,语文教学能否有的放矢,还看语文教师的素养。我们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更需要先进理念指导下高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轻率地把成功的课都称之为语文课改的成果,把不满意的课都指责为传统教学的弊端。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我们传统教学中基本都有,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在西方教学中也大量存在。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包容、探索,更需要脚踏实地、灵活应变。

[作者通联: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目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