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之家”的温暖记忆
2019-08-06顾成炜
顾成炜
如果说,博物馆是一本立体全息的百科全书,那么中国心血管医学博物馆就是一本记录中国心血管发展的历史书了。当你走进中国心血管医学博物馆,面对眼前的一件件旧物时,它们正在异时空对你讲述一个个悠远流长的故事。桩桩件件,关乎健康与守护,诉说奋进与突破。
“首钢模式”领先全球
去年,中国心血管医学博物馆邀请世界高血压联盟名誉主席刘力生教授前来参观。刘力生教授带来了诸多珍贵的照片,并对照片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上世纪60年代,在那个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盛行的时期,阜外医院的刘力生教授加入首批医疗小分队,下到首钢,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说劳动,也帮不上什么忙,到处都是大高炉,工人担心我们出危险,只能干点力所能及的,给工人量量血压看看病。”看病过程中,医生们发现工人师傅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1.7%,比全国高血压的患病率高出一倍不止!当时,很多工人都不知道高血压是什么病,厂区里的广播还天天宣传高血压劳模不休工的光荣事迹。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力生教授认为,十分有必要给工人做血压筛查,找出高血压患者并帮助治疗。她当即开始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跟踪测压、发药,很多时候工人在高炉上干活,医生就在高炉底下等着量血压、送药,共同经历烟熏火烤粉尘飞。1972年,厂区成立了心血管病防治组,对这些高血压工人建立三级防治网,开始进行分级管理。1982年,医生们对最初的1045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10年随访,对已经管理的3178例高血压患者做分析,发现血压管理率达到60.8%,控制在临界以下的达71%。
馆藏·刘力生教授为患者测量血压。
也正是在这一年,刘力生教授带着这一随访结果到世界卫生组织进行汇报,引起世界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派专人来考察,认为首钢这种终生管理和随访的模式(from cradle to grave,即从生到死),为流行病研究和高血压管理提供了最佳参照。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首钢模式”作为中国人群社区防治心血管病的典型,向全球推广,相关报道刊载于1994年的《健康报》上。
“方寸”间的心电记忆
伴随着清脆的切换声,幻灯片讲述着心电历史上一段段或波澜壮阔、或平静宁和的往事,瞬间勾起人们无限遐想。
教学幻灯片,如今已是走入历史的东西。现在我们有便捷的幻灯片软件、读片系统等先进设备,但在上世纪的医护教学工作中,幻灯片的作用举足轻重。中国心血管医学博物馆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心电图室创始人刘兰琦老师的支持下,获赠一批珍贵的心电图教学幻灯片。
半个世纪过去了,刘兰琦对这一张张3寸见方的幻灯片如数家珍。他笑问道:“上世纪50年代那会,做个心电图你们猜要多久?”
“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不能再多了!”……
“哈哈,要4个小时!”刘兰琦看着一脸惊讶的我们,笑着说道,“那时候做心电图可不比现在,现在传感器灵敏,病人一躺下就能开始做,那时候可不行!而且,当时心电图描记用的是胶卷,经历描记、水洗、显影等一系列操作后,拿到最终成片就得4个小时。”
《健康报》刊“首钢模式”获赞。
上世纪50年代通用的弦线心电图机和国家给省级医疗机构配发的东德西门子心电图机,都有个毛病。导电性差,加上每个人的皮肤组织不同,表面的污垢聚积情况以及汗腺的分泌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些都将增加电阻阻值,严重影响心电图的准确度。
于是那个年代,做心电图之前要先在皮肤上涂抹导电膏。所谓导电膏,也就是以盐为主的混合物。涂抹导电膏的时候还不能大面积涂抹,只能涂抹在电极片贴的位置。虽然要求是用棉絮摩擦,使皮肤出现轻微充血即可,但实际情况却是,由于电极片的常年使用,电阻干扰大,心电图室的老师们需要用手涂抹导电膏,不停地擦拭患者皮肤,直至光滑导电为止,方才开始心电图的描记。
馆藏·上世纪心脏辅助检查教学幻灯片。
这个过程不用多说,用芝麻大小的盐粒在皮肤表面摩擦,大家应该可以想象到当时病患的痛苦。正如陈可冀院士所言,“病人是我们的老师”,心电图机也在病人的“指导下”,不断优化进步。
突破技术封锁,国产机赢了
中国心血管医学博物馆里,还珍藏着一件珍贵文物——宇宙心电图机409型的说明书和影像。该型号是我国首批批量投入临床使用的心电图机器。1958年,公私合营宇宙理化器械厂(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前身)技术工程师鲍德政和郑懋庭研制出宇宙409型心电图机,能直接描记波形,经临床使用,操作方便,是具有实用价值的首批国产心电图机(1954年國产首台心电图机——心康心电图机因技术原因未被广泛推广使用),是我国生物电诊疗技术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当年实现量产202台,结束了中国心电图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后来,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陆续研制出7121型、68722型等心电图机,为我国心电图机国产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左:东德西门子NEK描记心电图。右:弦线心电图描记心电图。
馆藏·上世纪70年代日本光电生理記录仪,首次在国内引入计算机技术数据分析。
说到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我们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的技术工程师郑懋庭。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多是采用进口的弦线心电图机进行诊断,但是弦线易损,并且当时欧美国家对大陆地区实行技术封锁,导致弦线受损后很难找到替代品。上世纪50年代,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的技术工程师郑懋庭完成了对弦线的自主生产。他用一个弹射机器将烧红欲熔的石英弹射出去,因为石英丝太纤细而肉眼看不到,只能通过放大镜看出来,每根长约15cm左右,然后放在一个特制的架子上一根根镀银方能使用。当时的工业生产环境下,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是我国唯一一个可以生产出弦线的厂家,成功突破了欧美国家在心电领域对我国的技术封锁。
馆藏·宇宙心电图机409型图片。
馆藏·宇宙心电图机409型说明书。
馆藏·宇宙心电图机409型说明书。
如今的心电图机,从记录方式到信号处理再到终端分析,都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患者完成一次心电图检查仅需几分钟。尤其是12导联数字心电图机的出现,给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心电图机也正向着多通道、新型记录方式、数字智能型、网络共享型等方向发展,致力于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链接:了解中国心血管医学博物馆
中国心血管医学博物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导、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建设。2017年12月27日,在苏州正式开馆,是我国心血管学科领域的首个且唯一的历史博物馆,旨在见证和记录中国心血管事业的发展进程,厘清学科初创、成型、发展、成熟的脉络,搜集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物,整理心血管领域先驱的突出贡献,最终呈现出心血管学科完整的学科发展全貌。
博物馆目前已收藏各类各级物品1000余件,展出300余件。馆内通过回顾名医大家风采、文字叙述、实物展示、情景模拟、互动体验、VR展览等方式,给参观嘉宾提供与医学大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充分领略先辈的大医精神,同时激励后人,沿着先辈的足迹,在心血管事业上踏实前行。正如刘力生教授在参观博物馆后留下的寄语一样: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