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头部争霸格局成型
2019-08-06宋谊青
文_本刊记者 宋谊青
7月18日“陆金所计划停止网贷业务,进行转型”的消息,引起投资界广泛关注。其实,近期消费金融公司股东频频发生变动,其中,百度通过度小满、阿里通过微博入局。掀起了互联网公司争夺消费金融牌照的又一轮高潮。
兵家必争之地
事实上,我国消费金融一直发展的不温不火,参与主体也只有银行,而且提供的消费金融产品也相对有限。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办法》的颁布后,国内首批消费金融公司诞生,给消费金融行业带来新鲜的血液,但却没有给行业增加太多的活力。
2013年,国内互联网金融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消费金融也是在这个阶段进入高速发展期。随之而来的是市场参与主体的进一步多元化,大型电商、消费分期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网贷平台都纷纷入场,促使消费金融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而不可忽视的是,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乱象横生,高利贷、暴力催收以及裸贷等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为了整治乱象,规范行业发展,近两年来,监管开始频发政策,甚至不惜以“一刀切”的方式严加整顿。严管后,合规经营的互金平台开始脱颖而出。
于此同时,各大持牌消费金融公司2018年年报公布后,又引发一阵关于消费金融“躺赚”的讨论。23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不含中信消费金融)中,捷信消费金融净利润13.96亿元,同比增长36.56%;马上消费金融全年净利润8.01亿元同比增长38.6%;中邮消费金融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199%......虽然也有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等同比出现业绩下降,但行业整体的繁荣还是再次刷新了人们对于消费金融行业前景的想象。
据《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指出,截至2018年10月,我国消费金融规模已达8.45万亿元。多方预测显示,2020年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将达到10万亿级的规模。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实在于,几年时间的跑马圈地之后,头部公司越发壮大,竞争日益激烈。嗅觉灵敏互联网巨头们早已涉及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像蚂蚁花呗、京东白条,都是依托电商平台的消费场景而诞生的。如今,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刚开始的“草莽时代”。目前,消费金融的消费场景正在向医美、教育、家装、旅游、保险等多个细分垂直领域进一步渗透,未来将更贴近小额普惠金融。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不管是从金融产品本身的创新发展来看,还是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升级”的国家层面来看,消费金融都具有举足轻重的积极意义。
消费、投资与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国家经济发展初期主要是依靠投资推动的,中国也不例外。数据显示,2009年,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6.5%,到2017年,该贡献率已降低至33.8%。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终消费支持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2011年突破50%后,比重持续增加,近年来基本稳定在55%左右。
由此可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将由供给转向需求,三驾马车的发力点也会发生转变。当前,我国已由资本推动型步入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轨道。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达到37.79万亿元,增加6.27万亿元,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8.8万亿元。
多派系入局
事实上,消费金融行业正迎来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资金也正加速涌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排队等候消费金融牌照的仍有10余家公司,光大银行、富邦华一银行等都曾发布公告称拟成立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目前在等候监管批复。
当前,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均在开展消费金融相关业务,但尚没有消费金融牌照。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杠杆率的差异、政策支持等原因,未来这些互联网巨头也将加入争夺消费金融牌照的行列。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将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同时放宽中资和外资金融机构投资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方面的准入政策。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表示,预计未来,有场景、资源或者资金优势的机构会持续申请和获取申请牌照,加速消费金融的发展。
从2018年年报数据来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已进入收获期,并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的头部玩家。数据显示,包括招联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公司、兴业消费金融等多家银行系持牌消金公司已实现盈利。其中招联消费金融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69.56亿元,同比增长67.10%;净利润为12.53亿元,同比增长5.37%,位列持牌消金公司盈利排行榜第二名。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曾表示,在持牌经营、普惠发展的条件约束下,消费金融行业的分化仍会加速,牌照资质、资本实力、融资成本、流量场景等都会成为消费金融机构的试金石,各项指标居前的机构将在行业分化中加速发展,而实力较弱的机构会在分化中被边缘化甚至淘汰出局。
“目前,虽然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居多,但从现有市场格局看,银行系公司并未占据绝对优势。”融360大数据研究院金融分析师杨慧敏表示,“互联网公司有流量、场景等优势,并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和模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一方面可拓宽获客渠道,触达此前无法触达的客户;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的科技实力,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可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事实上,不仅是银行和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已开始入局。以信托业为例,业内人士认为,与消费金融约10万亿元的市场规模相比,信托业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布局渗透率偏低,业务增长空间较大。因此,不少信托公司已把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作为重点转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