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北沙化区防风固沙造林模式试验研究
2019-08-05周佳丽王丽君耿金川
周佳丽 王丽君 耿金川
摘 要 京北沙化区是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该区植物群落发展极不平衡,地表植被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固定沙丘活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针对这一现实问题,通过对京北沿坝地区野外植被、土壤和地表蚀积状况调查,采用植物固沙、机械固沙和化学固沙相结合的技术措施,营造防风阻沙隔离带,通过对成活率、保存率、土壤含水量和沙埋等各项因子的调查,建立优良的防风固沙造林模式,快速改善沙区生态环境,提高沙区整体造林质量。
关键词 防风固沙;阻沙带;网格状固沙造林;微地形
该项研究针对承德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本着生态效益优先,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原则,采取多树种、多层次、乔、灌、草带状混交的造林方式,锁住风沙,改善沙区生态环境。
1 试验地点及规模
选择丰宁县小坝子乡沙化区严重的沙山作为试验基地,进行两个造林模式试验研究,造林面积120亩。
2 试验区自然概况
丰宁县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地之一。年平均气温0.9-6.2℃, 坝上地区有效年积温1082℃,坝下地区有效年积温1489℃。小坝子乡地处丰宁县西北部,位于北纬41°22′东经116°29′,自然气候寒冷干旱,生态环境薄弱。平均年降雨量360mm,无霜期91天,年均气温3.4°C,是典型的大陆季风性干旱气候。
3 试验材料和内容
选择抗干旱、耐瘠薄、耐风蚀的造林树种:樟子松、文冠果、柠条、羊柴、黄柳、甘草、苦参及林冠下种植紫花苜蓿、沙打旺。
试验内容:根据项目所处的位置和立地条件,试验设计两个类型的造林模式,即微地形平川沙化区阻沙造林模式和半流动沙丘防风固沙造林模式。
4 造林模式试验研究
4.1 微地形平川沙化区阻沙造林模式
4.1.1 造林模式选择在丰宁县小坝子乡沙化区严重的平川地块。由于该试验区风沙危害严重,因此采取设置基干防护阻沙带以保证试验区造林成效。根据风向及立地条件特点,设计两个造林模式的对比试验。试验材料及形式见下表:
4.1.2 采取的主要措施:在試验区外围迎风面设置1道或多道阻沙栅栏。1、小面积平川地形设置1道阻沙栅栏:在试验区外围10 m与主风向垂直处竖埋70cm长,直径为20cm的秫秸捆,埋于地下30cm,地上留40cm,形似篱笆墙。在试验区先大面积植草进行固沙,再进行带状灌木造林,最后进行乔木树种的营养杯造林,形成多层次防护体系,层层削弱风力强度,阻止沙土蔓延。2、大面积平川地形除了在试验区外围埋设秫秸捆外,在试验区内再设置多道阻沙栅栏,阻沙栅栏用长度40cm左右,直径1cm以上粗树枝或秸秆,埋于地下15-20cm,每隔4m设置一道,形成多道人工防沙屏障,减少沙埋指数,通过这些技术措施,减弱风沙危害,使试验区内栽植的灌木和草种在极短的时间达到绿化、锁沙的效果。
灌木栽植采用植苗板栽植方法,樟子松栽植规格为50×50×40cm。
4.2 半流动沙丘防风固沙造林模式
4.2.1 这种沙区是冀北沿坝山地较特殊的一种类型,植被盖度小于10%,土壤以棕壤、褐土、沙土为主,沙丘相对高度10m以下。在这种半流动沙丘采用先固沙,再造林的技术措施,以保证造林成活率。
4.2.2 该试验区主要设计灌木和中草药混交的两个造林模式对比试验,第一年网格状栽植灌木和中草药进行固沙,设计网格的规格不同,成活后第二年栽植目的树种。试验材料及形式见下表:
4.2.3 主要采用的固沙措施:生物固沙、机械固沙和化学固沙。①生物固沙:在半流动沙丘上建立再生植物沙障,树种选择上要求沙埋、沙压、根蘖、萌芽能力强的灌木树种。②机械固沙:主要用石块、空心砖、秸杆等对半流动沙丘进行震压阻沙。③化学固沙:在流沙特别严重的地块喷施固沙剂。
4.2.4 造林以春季为主。灌木采用网格栽植,株距30cm,栽植灌木不用大范围整地,直接用植苗板栽植,深埋至40cm即可。甘草喜光,造林时栽植在半流动沙丘的阳面,播种深度3cm,每亩播种0.5kg。苦参采用穴状栽植,株距40cm,穴深3cm,每穴播种8粒,每亩播种0.5kg。文冠果栽植在沙丘的背风阳面。樟子松为3年生营养杯苗,栽植时除掉营养杯底部,使苗木脱杯,然后将营养杯以扣锅底形式覆盖在苗木周围,减少根系水分蒸发。网格灌木栽植的第二年,在网格内栽植文冠果、樟子松,初植密度每亩167株。整地规格为40cm×40cm×50cm,由于该区土壤45cm以下沙土潮湿,栽植目的树种时适当深埋。
5 分析与结论
5.1 微地形平川沙化区阻沙造林模式
5.1.1 该试验区设置两个不同树种造林模式的对比试验。设有防风栅栏的两个造林地块,沙埋分别为3.8cm、3.2cm,(没有设置防护林带的地块沙埋为5.7cm)。造林成活率分别为88.7%、87.1%,保存率分别为83.0%、81.7%(对照区造林成活率58%,保存率47.8%)。
5.1.2 结论
这两个对比试验,视地形大小设置1道或多道阻沙屏障,造林成效相差不大,但面积较小的地块投入人力和财力较少,在林业生产实践中,根据微地形的自然条件,尽量采用小面积阻沙造林。
5.2 半 流动沙丘防风固沙造林模式
5.2.1 两个造林模式分析
黄柳×苦参×樟子松造林平均成活率达到84.2%,保存率达到79.7%。优于羊柴×甘草×文冠果(成活率79.0%,保存率72.9%)。通过调查,采取普通方式造林成活率为52%,保存率为39.9%。造林前沙埋平均为12.6cm,通过采取生物沙障、机械固沙和化学固沙等技术措施,造林第二年,黄柳×苦参×樟子松沙埋指数为10.9cm,羊柴×甘草×文冠果网格状栽植沙埋指数为11.2cm,(普通造林方式沙埋指数为12.1cm)。
5.2.2 结论
在丰宁半流动沙丘上采用耐沙埋、沙压、根蘖、萌芽能力强的灌木网格状造林,结合固沙技术措施,黄柳×苦参×樟子松造林较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