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慈利县水稻病虫害生态控制与安全用药技术

2019-08-05黎运尚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9年4期

摘 要 根据慈利县山区气候条件影响单季稻的生态特点,通过生态控制与安全用药技术达到明显的防控效果,取得粮食生产安全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目标。

关键词 山区小气候影响;水稻病虫害的特点;生态防控;安全用药

慈利县地处澧水中游,属于湘西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余脉在境内分布,海拔落差大,小气候明显;溇、澧两水纵贯全境,水资源丰富,适宜水稻的种植。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调整,水稻品种更新,水稻病虫害也发生新的变化,发生和危害日趋复杂。为充分发挥“绿色环保、科学种植”的职能,根据山区小气候的发生危害特点,发展水稻病虫生态控制与安全用药的技术示范推广,是保障我县粮食生产安全与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措施。

1 山区小气候条件水稻病虫发生的特点。

1.1 发生病虫害的程度呈区域性差异较大

慈利县虫害主要有:白背飞虱、褐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蓟马等;主要病害: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细菌性基腐病、恶苗病、白枯病等。山区稻瘟病、稻曲病重于平原,而喜高温、高湿的纹枯病则明显轻于平原,过去在山区不需专门防控的稻曲病、细菌性基腐病,现是逐年危害加重。

1.2 不同海拔高度为害时间各异

慈利县地势倾斜,海拔落差大,最大落差达到1300多米,导致不同海拔高度各种病虫害发生时间、发生时代情况各不相同,纹枯病在平原低海拔地区发生严重且呈早发趋势,而海拔800米以上山区由于气温较低,发生期明显推迟为害更輕;二化螟的发生世代数随海拔升高而减少;稻飞虱的发生也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期推迟减轻的趋势。

1.3 区域间发生不平衡,小气候条件导致危害差异大

山区气候复杂,因地势、地形、坡向不同,存在多种不同小气候类型,病虫发生种类因此而异,主要品种不突出,病虫抗性差异大,生育期长短不同,造成病虫发生情况复杂,不同小气候条件病虫发生极不平衡。

2 生态控制措施

2.1 选择良种

按照因地制宜、高产高效的原则,选择具有适应性强、抗病虫、抗逆好、产量与品质皆优的品种,比如:川香8号、天优华占、隆两优华占等,以减轻病虫危害程度,减少农药的施用。

2.2 健康栽培

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有机与无机肥配合使用,氮磷钾合理配比,适当增施中量和微量元素肥料的施肥技术,维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同时满足水稻正常的养分需求,尽量实施单灌单排,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水稻的抗病力。

2.3 生物诱杀

每亩田块设置2-3套二化螟诱捕器,根据田块形状于上风口放置诱捕器,外围密、中间稀,诱芯30天左右更换1次,于5月中下旬安装,诱捕器内加入清水,加入少量洗衣粉,对有条件的田边种植香根草进行诱杀。

2.4 保护天敌

充分利用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持续控制作用,在稻田周边种植蜜源植物,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衍的环境,选择对自然天敌少的农药,施药时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以保护天敌。

3 安全用药技术

3.1 农药使用要求

使用的农药必须符合国家对农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有关规定,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先使用生物农药,注重农药轮换使用以减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

3.2.1 种子的处理

种子的处理是防治水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稻飞虱、稻蓟马等病虫害的有效方法。可选用25%的咪酰胺乳油1000-1500倍加10%蚍虫林可湿性粉剂3000倍浸种处理,必须严格掌握浸种药液浓度与浸种时间,以确保效果。

3.2.2 稻飞虱

在山区单季稻上为害的主要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根据水稻生育期及生长状况,当田间平均每丛有5-10头时进行防治,可用10%的吡虫啉、25%的吡蚜酮或25%的噻嗪酮进行防治。

3.2.3 稻纵卷叶螟

对于山区小气候条件适当放宽防治指标,当分蘖期百丛有效虫量达到40头,穗期达到120头时进行防治,同时要注重防治适期,严格掌握在幼虫二龄前用药,药剂可用40%毒死蜱、20%氯虫苯甲酰胺悬乳剂、阿维菌素等复配剂。

3.2.4 二化螟

二化螟是山区水稻的主要害虫,在连续多年呈中等偏重发生情况,采取“狠治1、代,重视3代”“治前挖后”的防治措施,在1代螟虫始发蛾始盛时期,对未翻耕的田块及时灌水杀蛹,减轻虫源基数,在螟虫卵块孵化盛期至孵化高峰后2-5天,在分蘖期每亩有枯鞘团100个或枯鞘率1%,在破口期株害率0.1%时进行防治,可用40%毒死蜱或20%的氯虫苯甲酰胺防治。

3.2.5 稻瘟病

今年来,由于抗病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稻瘟病的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在山区小气候条件影响仍然比较严重,在水稻苗期和分蘖期稻叶出现急性型病斑或有发病中心的稻田,以及周围已发生叶瘟的感病品种和生长嫩绿的稻田,应在破口至齐穗期用75%的三环唑或30%稻瘟磷乳油防治。

3.2.6 纹枯病

该病在山区单季稻上常发病害,低海拔比高海拔地区呈发生严重的趋势,当水稻分蘖末期到圆杆拔节期、孕穗期可用5%的井冈霉素或10%的己唑醇悬浮剂防治。

3.2.7 稻曲病

因高杆迟熟品种的推广,该病在山区单季稻发生逐年加重,防治关键在与用药适期,严格掌握破口前5-7天选用井冈霉素与多菌灵混配防治。

3.2.8 细菌性基腐病

细菌性基腐病在山区现呈逐年严重的趋势,对易发生田块,受淹田块和易感品种,应适当增施草木灰或生石灰,当病情严重时及时用药防治,可用20%噻菌酮悬乳剂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防治。

3.2.9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地火烧,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最为严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发现中心病株后,可用20%的叶枯宁与农用链霉素混配施用,或用50%的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消菌灵)防治。

4 小结

慈利县山区气候条件特殊,小气候条件多样、复杂,水稻栽培品种较多,移栽期长,田间病虫发生多样和不平衡造成防治困难,通过摸清山区水稻病虫害发生为害特点做好田间系统监测与面上普查力度的同时,农技人员还需深入田间,准确掌握田间虫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充分利用和发挥生态控制技术优势,加强分类指导和科学用药防治。在近几年水稻病虫害连续严重发生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安全生产和农田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目标。

作者简介:黎运尚(1980-),男,土家族,湖南慈利人,慈利县杉木桥镇农科站,本科,助理农艺师,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