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区水稻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推广
2019-08-05程自红
程自红
摘 要 查清了為害黄山区水稻的主要害虫种类,组装了适合当地水稻主要害虫发生特点的绿色防控技术并进行了示范推广。
关键词 水稻害虫;绿色防控
黄山区是皖南重要水稻产区之一。2010年以来,笔者与区农技中心共同开展了当地水稻主要害虫调查、性诱防治、药剂筛选及农药减量应用技术试验,组装适合当地水稻主要害虫发生特点的绿色防控技术并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1 水稻有害生物发生种类调查
1.1 地点和方法
调查地点位于黄山区三口镇、甘棠镇和乌石镇,每个镇选三个村,每村选三块代表性水田。调查采用5点取样,每点面积5平方米,调查水稻全株上发生的各种水稻有害生物。调查于春、夏、秋季各一次。
1.2 调查结果
2011—2014年调查共发现黄山稻区水稻害虫17种。其中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偏重至大发生;二化螟、灰飞虱、稻蓟马中等至偏重发生;大螟、稻苞虫、稻蝗中等发生;黑尾叶蝉、蚜虫、斑须蝽偏轻发生;粘虫、稻黑蝽、三化螟零星发生。
2 防控技术试验、示范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
2.1.1 二化螟性诱防治试验
针对二化螟开展性诱剂诱集防治。试验设性诱剂防治区(1hm2)、空白对照区(1hm2)。二化螟性诱捕器悬挂时间为4月20日(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至7月底,悬挂密度60套/hm2,其中诱捕器诱芯一个月更换一次。
2.1.2 水稻主要害虫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针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水稻主要害虫遴选了8种在本地推广或大量使用的药剂开展试验。试验药剂包括生物农药(苦参碱、短稳杆菌等)、新型烟碱类农药(呋虫胺)、鱼尼丁受体类农药(康宽)及本地大量使用的农药(吡蚜酮、甲维盐等)。试验共设9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重复4次,每小区33平方米,以清水为空白对照。
2.1.3 农药减量应用技术试验
针对二化螟、稻飞虱为重点的主要害虫,试验农药减量(加入农药增效助剂)应用以明确其防治效果。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15%茚虫威悬浮剂240ml/hm2,激健(农药增效助剂,用量为126.0ml/ hm2,下同)+茚虫威168ml/ hm2,激健+茚虫威144ml/ hm2,激健+茚虫威120ml/hm2和空白对照处理。
2.1.4 组合技术防治示范
水稻主要害虫组合技术防治示范在甘棠镇弦瑞村水稻高产示范片进行,示范设3个区域,即组合技术防控区(15hm2)、农民常规防治区(15hm2)、空白对照区(0.01hm2),三区相邻。组合技术区采用“种子处理、秧田送嫁药、二化螟性诱”,并根据虫情适时用药进行防治。
1代(二化螟)采用性诱防控,2代(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采用生物农药短稳杆菌+0.6%苦参碱水剂1050mL/hm2、3代(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采用激健+茚虫威防治、4代(褐飞虱)采用呋虫胺防治,不设重复。分别于二化螟主害代(1代)、稻纵卷叶螟主害代(2代)、稻飞虱主害代(3-4代)卵孵高峰后12d分不同设置区调查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残虫量,天敌数量。
2.1.5 结果调查
采用5点取样法,稻飞虱每点查5丛,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天敌等每点查2丛,记载成若(幼)虫数,计算百丛虫口、枯心率等。
2.2 结果
2.2.1 二化螟性诱防治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剂诱集效果明显,能有效降低稻田幼虫密度。二化螟主害代(1代)卵孵高峰后20d调查,性诱区、空白对照区二化螟枯心率分别为0.7%、1.7%,性诱防治区比对照区少58.82%。
2.2.2 水稻主要害虫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结果
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对褐飞虱,新型鱼尼丁受体类农药康宽对稻纵卷叶螟效果最好,药后7天防效分别达94.9%、100%;生物农药苦参碱对褐飞虱,短稳杆菌对稻纵卷叶螟药后7天防效分别达61.8%、81.8%,效果均较好。结果见表1。
2.2.4 组合防治技术应用结果
示范结果表明,组合技术防控区、农民常规自防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虫口密度较低;组合技术防控区天敌(蜘蛛)密度较高,是农民自防区2.04倍。结果见表3。
3 推广应用
近3年来,全区共安插二化螟性诱诱捕器1万套,推广使用低毒生物农药、激健等1.3t(折纯),建立水稻害虫绿色防控示范区6个,累计推广面积0.67万hm2,惠及稻农5.5万人,人均年增收900元左右。示范区稻谷农药残留检测全部符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