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全媒体互动能力培养初探
2019-08-05李长月
李长月
【摘 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媒介融合程度和全媒体趋势日益加深,我国高校的新闻出版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新闻出版的全媒体互动趋势分析入手,从思维、知识、技能、视野等视角探讨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全媒体互动能力培养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 编辑出版专业 全媒体互动 产品思维 用户思维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高达 98.3%。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的媒介形态从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逐步过渡到了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的相关阐释最早由报业给出,当下一般是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全媒体”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快速发展,使新闻出版业获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契机,也促使培养新闻出版专业人才的各高校改变原有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一、新闻出版的全媒体互动趋势
1.理论发展趋势
作为新闻出版活动的核心对象,也是新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新闻”的定义,历来在中西方业界和学界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多数都局限于对传统纸媒平面新闻的概括,其中,在我国运用最广泛认可度最高的新闻定义是陆定一在1943年对新闻的阐释,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时代发展至今,技术的升级换代和媒介的更迭使得新闻出版的环境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界和业界也在不断地对新闻的概念进行重新思考。陈响园提出了“新闻就是新近信息的媒介互动”的观点,站在传受双方的视角,用“信息”取代“事实”,强调了媒介互动的过程。这一概念关注到了信息的海量多样性、传受双方角色的交叉性以及传者和受者间的多维互动性,是全媒体互动趋势下对新闻出版理论发展的有益探索。
2.实践发展趋势
新闻平台的互动功能崛起。2014年7月,澎湃新闻客户端上线并在当年获得“年度传媒之新媒体”的荣誉称号。与以往的传统媒体和其他新闻资讯平台不同的是,澎湃新闻客户端的新闻追问功能、新闻跟踪功能以及便利的分享功能等,都直指一个关键词——互动。新闻追问功能让用户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提出疑问并获得其他用户的解答,优质的追问和解答还会被推送到热门追问页面被海量用户看到;新闻跟踪功能使用户可以通过新闻跟踪按钮跟踪某新闻事件或某话题的后续报道;分享功能的优化使用户可以用显化的转发按钮更便捷地将文章转发到微博和微信上。
互动新闻发展迅速。互动新闻在其出现后的不同时期和背景下,曾被称为互动记录报道、全媒体新闻、融合新闻等,虽未在学界和业界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已经成为全媒体时代的新型新闻报道形态,也是国际媒体新闻报道的主力探索方向。尼基·厄舍在《互动新闻:黑客、数据与代码》一书中将互动新闻定义为“一种通过代码来实现故事叙事的视觉化呈现,通过多层的、触觉的用户控制,以便实现获取新闻和信息的目标”。也就是说,互动新闻是一种个人化、互动化、分享式新闻类型,用户可以通过可視性的故事、地图和图形,在评论与注释中,获得沉浸式和互动式的信息体验。
2014年,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制作了我国首个具有“互动新闻”性质的报道《三北造林记》,讲述我国三北防护林的护林员数十年的生活和他们改造环境的故事。在国外,互动新闻日渐进入主流新闻领域,2018年的第102届普利策新闻奖中,获得解释性报道奖的作品《The Wall:Unknown Stories,Unintended Consequences》(墙:不为人知的故事,意想不到的后果)就是出自《亚利桑那共和报》和今日美国的互动新闻作品。
二、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全媒体互动能力培养路径
新闻出版的全媒体互动趋势使高等教育领域的新闻出版人才培养面临新的问题,各培养单位应思考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全媒体互动能力,使学生能主动适应并在未来更好地引领全媒体互动趋势。具体来说,以编辑出版专业为例,在培养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
长期以来,“内容为王”是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高频词,也是植根于编辑出版教育界同仁和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心中的关键词,但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随着全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内容为王”的理念受到不小的冲击,一时之间,业界“产品为王”“渠道为王”“技术为王”“营销为王”的呼声高涨。喧嚣过后冷静思考,“内容为王”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全媒体时代,都是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能否把好的“内容”包装成好的“产品”售卖给“用户”成为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过去只在互联网等领域备受关注的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或许是解决问题的答案。
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是指以产品和用户为中心思考问题,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去思考我的产品有什么优势,解决了用户的什么痛点。培养学生的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首先要鼓励学生开拓眼界,多观察、多体验别人的产品,小到对新闻出版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大到对国内外知名全媒体平台和全媒体作品的体验;其次要鼓励学生多实践,在掌握传统媒体采编技能的基础上,多参与全媒体新闻出版产品的制作和传播;最后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勇于审视、怀疑权威的平台和作品,能够按照科学的方法敢于提出问题和假设,并能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找数据、做分析,检验问题和假设的真伪,并能把所得的经验和结论用于优化自己的全媒体作品。
2.引领学生学习跨学科知识和跨媒体技能
在全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虽然编辑的权力相对较小,但本质上依旧是信息的“总串连、总合成、总把关”,编辑的把关人身份依然如影随形。不同的是,曾经的文字编辑面临着要将文字、声音、动画、网页等媒体表现手段进行串连和合成,曾经的报纸编辑要时常与电视、网站、广播等媒介通力合作。在这种趋势下,单一的学科知识和单纯的某媒体技能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跨学科知识和跨媒体技能已成为新闻出版人才进步的阶梯。
在对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跨媒体技能培养方面,我国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已在培养模式和具体操作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如浙江万里学院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从课程体系、思维素养、综合技能等方面进行培养改革,使学生能将多种媒介进行有效统合,挖掘其最大效用。广东财经大学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素养,引导学生关注外缘学科和学科前沿动态,并注重对前沿技术的传授。但应该注意的是,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代表让学生没有重点地普遍学习,当前我国新闻出版市场竞争加剧,分众新闻出版产业崛起,因此,寻找自身的优势特色,差异化培养全媒体编辑出版人才是未来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改革和突破的重点。
3.拓展師生的国际视野
从全媒体互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方面来看,国外的研究和实践要早于我国且发展较为迅速,因此,应多途径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
首先,应鼓励教师去国外继续接受学历教育和进修访学,对学生的短期交换和继续深造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还应创造条件组织师生交流考察团赴国外高校和新闻出版行业实地调研、参观和学习。
其次,应积极邀请国外知名研究学者和业界专家为学生开设短期课程和讲座培训,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与学者专家签订特聘教授合同,共同培养青年人才,建设国际化的学术和实践梯队。
再次,应积极与国外高校的新闻出版院系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就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召开学术会议,并根据需求互派师生进行不定期交流学习等。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白奎.浅谈新闻传播中全媒体互动的必然趋势[J].新闻知识,2017.(2):118-119.
[2]陈响园.“新闻是新近信息的媒介互动”——试论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新闻”的定义[J].编辑之友,2013(11):45-49.
[3]陈昌凤,胡曙光.让用户自主讲故事的互动新闻——从尼基·厄舍《互动新闻:黑客、数据与代码》一书谈起[J].新闻记者,2018(10):37-42.
[4]蔡思琴.基于网络互动双重媒体模式的编辑角色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7):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