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9-08-05杨芝张传伟

成才之路 2019年16期
关键词:机械类创新人才新工科

杨芝 张传伟

摘 要:文章简述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结合机械类专业的特色和发展优势,分别从机械类“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方向分流优化、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强化、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方面探索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大类招生”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新思路,以期为同类高校及同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机械类;人才培养;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6-0001-01

教育部于2016年6月第一次提出“新工科”的概念,2017年2月在复旦大学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之后,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也拉开帷幕。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致力于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出色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机械类专业作为一个综合性和多样性的大类学科,必然成为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改革排头兵。基于此背景,本课题结合机械类专业的特色和发展优势,探索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大类招生”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新思路。

一、机械类“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将机械学科作为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和人才培养,更有利于工程教育的开展。西安科技大学机械类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車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以及工业工程四个专业,按照学校的培养特色和学院的培养要求,现在采用“1.5+2.5”人才培养模式。在前三个学期,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和认识实践课程,让学生充分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通识教育素养;在第四学期初,学院根据四个专业的特色,开设专业介绍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机械类专业,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机械类专业,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之后在此基础上遵循“立足市场需要,考虑个人志愿,择优分流,综合平衡”的原则,学院各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同时开设生产实习、综合实验以及毕业设计等课程,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践培养环节,这符合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认证要求。

二、专业方向分流优化

大类招生之后的专业分流,不仅有利于高校专业的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而且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学生的专业分流工作对学院的不同专业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部分弱势学科必然面临生源少的问题,学院如何进行弱势学科保护以及各专业学生比例的调整,是大类招生工作中专业分流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要认真调查研究,结合机械类专业特点及发展前景,制定“志愿优先、成绩排序,成绩相当、特长鼓励,适度引导、合理调配”的基本原则,注重协调发展,确保各专业之间的师生资源均衡。

三、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强化

新工科工程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要想培养出适应新工科要求的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高校教师队伍的优化以及教学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容小觑的重要内容。对此,一方面,高校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发展,通过构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体系、建立优秀中老年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制度等方式,让青年教师积极确定发展目标,从而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另一方面,要特邀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专业应用型课程的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通过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强化,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人才队伍的培养必然呈现一片良好的局面。

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实践环节较多,而当前高校面临实践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因此,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倡导“一系一赛”,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各项学科竞赛以及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以解决实践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车辆工程专业主要举办校级节能车创意竞赛和校级巴哈越野车设计大赛,同时开放车辆工程实验室,建立汽车创新设计团队,每年固定参加“恩智浦杯”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以及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这三项国家级比赛。这些学科竞赛以及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因此,高校要基于本校特色,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建立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直接为科技创新服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推动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提高大学生综合技能,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繁荣,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继.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9).

[2]冯丹艳,莫玉梅.“新工科”理念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山东工业技术,2017(22).

[3]贺伟,樊晓虹,贺一梦,贺东方,龚伍亮.新工科背景下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13).

[4]陈昶,熊志宏.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7(21).

猜你喜欢

机械类创新人才新工科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零距离就业”的机械类“CAD/CAM”技能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