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式园林中的符号化处理★

2019-08-05邹清华魏雪杨郭一博

山西建筑 2019年11期
关键词:符号化中式古典

邹清华 魏雪杨 郭一博 贾 军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最深的渴望被唤醒。近年来国内的中式景观设计受到广泛欢迎。正所谓不破不立,当今生活方式已发生了巨大演变,传统中式风格中的固有观念也迫切需要改变。因此既接纳传统,又融合现代材质和生活习惯的设计风格已成为客观需要的现实。作为当代技术和传统文明的融合产物,新中式风格应该更多地结合传统文化,并用更现代化的方式传承发扬本土的传统精髓。

1 新中式

“新中式”景观设计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之上将现代和传统元素相融合,既呈现现代的设计语言,又表现出沉稳内敛的古典美学,是传统风格在当下的演绎创新。它不盲目堆砌,而是继承传统中式风格的精髓,又与现代生活产生碰撞进而创新。同时,在景观布局等都融入了新手法和新材料,从而创造出新风格,给予传统艺术在现代展现的空间,也让使用者如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海洋。

2 符号化

2.1 符号化概念

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符号作为某个对象的标志特征,常能让人清楚地感受和联想到其指代的对象。

在符号学中,索绪尔认为每个符号都具有双重性,即“能指”和“所指”[4]。其中“能指”是指外在形式,它们在表面上即给人一种明显的视觉印象。如龙,在华夏儿女心中,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精神的指代。而“所指”是指其内在含义。无论是楚辞,或是唐诗。尽管由相同的文字符号组成,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它们表现的心境却截然不同。像是语言符号所描绘的诗歌情境,科学符号所反映的理论概念等,看似平凡的符号,被人们赋予了独特意义,这即是符号的“所指”。

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能指”一般是运用特定的元素符号,营造独特的园林景观效果。如镂花窗、匾额楹联……经典元素的应用使得中式园林在现代城市中更能保留其独特韵味。

而“所指”则更多地体现在意境的营造上,其追求的不是囿于表面的形式,而是通过空间的划分等将古典园林的韵味在山环水绕间娓娓道来。较为典型的案例就是苏州博物馆,它同周围享誉中外的拙政园,狮子林共处一隅却不黯然失色。其粉墙黛瓦的形式看似随处可见,但是通过独特而巧妙的设计而使得江南园林的精髓得以完好的保存下来,新中式风格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2.2 符号化的必要性

景观是文化的载体,人们要在景观中创造意义、传达意义,也要追寻并最终求得思想和体验的认同。然而,若只是一味地照搬,亲切感有余,归属感却不足。这对中国园林的发展没有意义,继承和超越才是当代园林师应该关注的重点。

而且,繁复冗杂的形式显然不能适应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发展,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是必然的需求。通过符号化的语言简练明快地显示其内涵,提炼最富有韵味的部分为设计焦点,这才是现代社会中式风格的园林景观的大势所趋,也将是其发展的创新的方向。

而且,景观是实体存在的实物,在将抽象的传统文化融入造景语言的道路上,符号化无疑是关键的一步。

3 符号具现化

在景观符号化的应用上,可分为对象的具现化及意象的具现化。

3.1 对象的具现化

对象的具现化,意同于前文提到的“能指”,例如屏风、拴马桩、花窗等独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实物。它们带有中华文化的特征,根据不同地域和历史时期会形成独特的应用,同时也承载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见图1,图2)。

在新中式园林中,这种具现化大多因场地人群和使用需求等限制,故而采用这种简单明了的手法力求一目了然。以“上海院子”为例,从门庭到园中,无一不透露出典雅大方的古典韵味。

“梁栋彩画”:取法木质横梁的经典制式,采用现代铜材、先进技法将传统的木雕彩画予以融合,雕刻的内容均来自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祥云,花叶等。

“古朴门拔”:木门上下均以紫铜包皮,门钉,祥云等传统门饰元素镶嵌其中。而狮口门环则结合现代使用习惯,演变为方正硬朗的雕花把手,形成独特的新中式门拔体系。

除此之外,还有以白沙为主的铺地,黛色观赏石以及青葱松柏在门口对称排布,规整大气却也不失精巧细腻(如图3所示)。

3.2 意象的具现化

意境,就是“立意”,是创造者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观察和体验,并在作品中表达出来以达到预想的艺术效果。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许多常见的事物独特的寓意: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竹子虚心坚韧...除却上述外,传统园林中的造景手法也多被新中式园林借鉴。借景、障景等的充分运用、符合现代审美的建筑配色被融入设计——新中式景观的建筑并非皇家建筑那样富丽鲜艳,又不是徽式建筑非黑即白的素雅配色。在这方面,樾园和苏州博物馆可称得上是经典了。

占地仅约为3 500 m2的中航樾园,不仅没有受其场地辖制,反而将建筑与景观设计完美结合,用庭院中蜿蜒的水流延续了建筑设计提出的概念“蚀”。它提取苏州园林中常见的水元素,采用现代技法对池壁进行细腻处理。乌黑色的曲水池同灰白色的场地铺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是大地被时光侵蚀出的一道镌痕。建筑没有采用常见的古典样式,而是大胆选择独特造型,仿太湖石的不规则建筑设计再一次体现了“蚀”,步移景异在不同的洞口中悄然展现。

苏州博物馆,现已成为了苏州独特的地标之一。以山为例,人们在假山的设计上偏好选用造型奇特,形状优美的石材进行仿自然的堆叠。但苏州博物馆紧邻即是“化山川丘壑于方寸之间”的狮子林,假山很难再有更好的超越。传统的假山虽仍有其借鉴意义,但是传承应以创新为主。因此,设计师将花岗岩片开,按照自己的艺术想象构图,以拙政园白墙衬托。这使得假山的轮廓格外明晰,山体错落有致的起伏变化形成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它并不类似于狮子林假山的变幻多姿,憨态可掬、也不具备冠云峰的纤巧精美,形神兼备,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假山景观。

新中式园林将当地特色植物、文化等通过小品等符号化形式体现在景观中,并结合现代技术极富创新性地赋予景观更独特的韵味。这些园林中常见的元素在设计者的奇思妙想和精巧布局下不仅美感和趣味性十足,甚至在富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典园林面前也不曾黯然失色。

4 符号化的局限性

新中式景观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多表现在小品等元素上,在景观的构成形式等方面对传统文化参照取样,并融入现代景观的特点,虽然汲取、融合的对象有成熟的体系支撑,但目前新中式园林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渗透仍存在简单的套用。而且形式化的设计方式和单一的符号化能否展现出中式园林的精髓,还有待考证。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多关注文化层面的精神需求,对于传统的造园手法也不应该仅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地步。

5 结语

新中式园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古典园林和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产物,它的出现符合中国当前社会形势和精神文化需要。笔者为突破古典园林设计思路、创新新中式园林设计方法,对现存古典园林和新中式园林的关联性进行纵横向对比和实地考察分析,简述其常见的符号化处理方式,对现有新中式园林设计进行了规律性总结,便于运用于设计实践中。基于人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中式园林逐渐兴起且发展迅猛,但由于文化难以展现等导致应用有限,本文将其设计思想进行的阐述和总结,正是对新中式园林理论体系形成的初步尝试与努力。

猜你喜欢

符号化中式古典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口语提升:和中式英语说再见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怎样读古典诗词?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