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高校寝室公共空间设计改造初探★
2019-08-05侯家贝韩晓娟
侯家贝 韩晓娟 高 畅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自己所居住的空间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校学生公寓作为特性鲜明的居住建筑,是一个集合了居住、生活娱乐和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笔者以高校学生公寓为研究对象,对学生公寓进行调研与分析,希望找寻到需求与现状之间的矛盾,并对其进行改造与更新,使其更加迎合学生需求的发展。
1 前期调研总结
1.1 单调的生活模式
根据前期走访湘北地区高校寝室并综合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寝室的活动主要分为休息、娱乐和学习三个方面。天气炎热或寒冷时学生在寝室时间明显延长,长期单调的生活方式会引发一些负面情绪,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共享空间的渗入来改变这种单一的生活状态。
1.2 平面布局单一
在前期的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湘北各高校寝室布局有内廊式、外廊式、回廊式三种基本形式,布局方式较为单一。我们希望在尽量保留原有寝室数量的前提下,将空间更合理有效利用,增加公共区域、增加高差以及光线的利用,以达到丰富体验感的目的。
1.3 公共空间的缺失
在调查问卷中,84.5%的学生与同学的交往是在寝室内部进行的,这种行为习惯同时也从侧面证明了单元室公寓公共空间的缺失,导致每个寝室之间的交流远远高于与其他寝室间的交流。
1.4 固定流线造成拥堵
流线分析也是我们这次设计的重点之一,在调研中我们试图通过对不同时间公寓的几个重要交通节点人流量的分析。以湖南城市学院18栋、19栋学生公寓为例,7:40~8:00,11:50~12:10,17:50~18:20时段为人流量较大时段,学生等电梯的时间远大于规定输送时间,另外,低层走楼梯的人流量较大,而距离较远的疏散楼梯得不到有效利用,导致人流“扎堆”“随大流”现象严重。
2 改造意见
调研中我们发现湘北各高校学生公寓结构为混凝土浇筑的框架结构,便于进行改造设计。基于以上调研得出的高校学生公寓现状分析,我们团队试图从功能、空间以及流线入手,通过对现有寝室改造,初步探索更符合大众化、舒适的高校学生公寓。
笔者团队在设计之初设想在寝室公寓中分散布置一功能性较强的体块,这样可以打破单一的单元式布局。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高校公寓的庭院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几乎没有学生会到寝室旁边的庭院走一走或者坐下来聊聊天,这些庭院在我们的调研中被称为“无效庭院”,通过在公寓中布置这些分散的体块可以使室内空间与这些“无效庭院”产生通透的视线关系,加强空间的内外联系。
2.1 功能改造
目前学生公寓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学生休息和基本生活需求,平均每个人的活动空间为4 m2~6 m2,学生除睡觉外,其他在寝室的时间都会在这4 m2~6 m2的空间中度过,甚至有限的空间也会被储藏占用一部分,各种活动被极大限制。下面我们就丰富公寓内部功能做了几组改造形式:
1)通过扩大交通节点。
对于许多回字型和L型布局的平面形式,有许多转折空间利用率不够高效,走访调研中,多数公寓做法是将转角处设窗,以满足走廊采光通风要求,但其往往忽略了转角处是最容易产生视线交流的空间之一,将转角空间向外悬挑出去、或者将转角处使用不便的寝室单元拆除,来扩大这一空间,并赋予它们新的功能,以此来丰富寝室多样化的功能需求。
2)通过对公寓一楼进行改造。
对于大多数住过寝室的同学来说,最不想住的楼层可能就是1楼,从安全和舒适度等方面,1层并不占据优势,但是1层却有着其他楼层不具备的优势——人流量大。在改造时我们注意到了1层寝室的优点与不足,考虑到其功能上的相互联系,将1层改造为创新创业空间,以满足丰富公寓功能的目的。
3)体育设施的植入。
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校园篮球场距离学生公寓较远,调查问卷也表明学生们在工作日进行运动的次数极少,尤其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一天只有两节课的休息时间,去运动场进行锻炼对他们而言逐渐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尤其对于处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湘北地区,阴雨天气持续数日,增加体育设施植入室内显得尤为必要。考虑到这一情况,笔者对寝室单元进行了个别拆除,并放置兵乓球台、跑步机等室内活动措施,在丰富走廊功能的同时,将室外风景自然的引入到建筑内部,丰富了人们在行走过程中的空间感受,打破了传统观念单调无趣的内廊印象。
2.2 空间改造
在之前我们对寝室公共空间现状调研分析时,发现诸多空间感受上存在的问题:复制的多层空间体量、并无过多的视觉交流、黑长直的走廊等等,成为影响舒适度的一些重要因素。笔者团队希望通过这次改造,改变传统公寓这些不足,将空间形式丰富起来,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的激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将走廊部分向外挑空。
如何在原有公寓结构的基础上,使空间显得不那么狭窄、拥挤,一直是我们小组致力于攻克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将可以扩大的空间向外部延伸,根据结构要求,在外廊上部分挑出一些6 m2~9 m2左右的体块,做成一个个空间节点,再用纵向交通工具——楼梯使空间联系立体化(见图1)。视线交汇于此,空间不再那么单调无味,从寝室单元出来,走在走廊上,给学生提供一个滞留的空间、感受到灵动的空间体验,生活也因此增添了趣味。
在总结前期调研报告时,储存空间的安放是最令我们头痛的问题之一,由于个人生活空间有限,寝室内杂物随意摆放,不仅影响美观,生活环境也接受着极大的考验。如何在紧凑的单元式公寓中将我们此次设计的核心共享空间与储存空间相联系,自然而然的成为改造设计中的重中之重。经过多番讨论修改,最终方案将走廊中部采光较弱的寝室拆除,上下联通形成通高,并设置几个高低不等的体块,储存空间就“隐藏”于这些错开的体块之中(见图2)。白天光线充足时坐在上面阅读,晚上灯光昏暗时这些体块又可用做储藏。错开的楼梯体块使得空间具有变化性、流动性。
2)屋顶的改造运用。
屋顶空间可利用价值巨大,因为它的采光通风都是极佳的,屋顶与屋顶之间具有丰富的视线交流(见图3)。在设计时我们讨论将屋顶改造成咖啡书屋,将原有女儿墙抬升至1.2 m,并设置玻璃体块将咖啡书屋与屋顶裸露的设备管道分隔开,介于湘北地区温度变化较大,设置室内也可以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3)庭院的改造应用。
庭院在建筑设计中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视线景观,正如董豫赣所说:“之前的设计中我注重建筑本身,而现在我更注重关系”。而现实中很多庭院却被用来堆弃杂物,无人清理的垃圾不仅不卫生,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活质量。通过实地走访我们发现,一部分公寓采用大厅将两栋相邻宿舍楼相连,中间一般作为庭院,这些庭院一般不会经过,门都被锁死,使用效率极低。我们首先将庭院与室内打通,增强建筑与庭院的联系,其次用下沉广场与建筑小品来吸引学生在此停留,引导学生从室内“走出来”,至此,建立一种新的流线——通过广场进入建筑。
2.3 流线改造
在对寝室公寓进行流线分析时我们也进行了相同的改造探索,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一环,人流分散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实用性,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改变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为更多学生提供便利。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人流的疏散,使整个建筑尽量做到均匀有序,使学生能够最大效率地到达各自寝室。
1)高层学生公寓分析。
考虑到一般学生上下课人流比较集中,难以用电梯解决瞬间的人流集散,故高层公寓宜作为研究生寝室,因为他们上课时间不太集中,大部分以自学为主,对楼梯、电梯的压力相对较小。
2)对楼梯间改造。
通过人流测算得出结论:距离公寓门厅最近的楼梯人流量最大,而且人流量随着距门厅距离的增大减小,整体呈减函数趋势。而一二级防火规范规定每隔50人设置疏散楼梯,因此那些较为“偏远”的疏散楼梯基本成为摆设,真正成为消防疏散之用。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通过将两侧分布的楼梯间改造,将室外景色引入内部空间来达到吸引人流的目的。另外,也可以对处于走廊中部的楼梯进行外挂以达到类似的目的。
3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湘北高校学生公寓公共空间现状分析》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分别从功能、空间以及流线对学生公寓公共空间进行了改造与扩建,综合学生的行为心理、在基本不改变原有寝室数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公寓的舒适度、空间联系以及对一些利用率不高的空间节点进行优化。整篇文章重在对公寓细部节点进行改造,更多的关注公共空间所能包含的人们的共同点,考虑功能的复合性。例如结合一些功能性公共空间如运动区、电视区、阅览区、厨房等布置,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公共空间最理想的目的是吸引人们前往,因此要将不同功能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形成自然的交往空间,有助于营造温馨亲切的交往气氛。
在改造设计过程中,我们根据寝室单元空间的特性、根据使用功能的属性以及与学生的联系紧密度合理安排地点进行设立。例如在一栋或几栋寝室底层通过改建或加建创新创业空间,满足业余活动的需求、在每栋楼层设立活动室和休闲室促进学生的交往、纵向空间通过钢架支撑加强不同楼层间的交往,进而保证每栋、每层楼、每组寝室都有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