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马齿苋湿敷治疗夏季鼻咽癌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研究
2019-08-05王传英
高 娟 王传英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同期放化疗是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手段。但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生放射性皮炎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同时也影响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1]。颈部是放射治疗靶区位置,其皮肤皱褶多,易受头发、衣服的摩擦损伤,因此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较高。早期表现为照射野皮肤瘙痒、红斑、色素沉着、发热和水肿,对触摸敏感并有烧灼感,继之发生湿性皮炎,严重的可继发溃疡和坏死。约87%的放射治疗患者会出现红斑及其以上的放射性皮肤反应,其中湿性脱皮的发生率为10%~15%[2]。夏季因为天气炎热,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反应比其他季节严重[3]。临床无特殊的治疗措施,重点在于积极预防。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消炎镇痛的作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近年来马齿苋更是以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药理作用以及药食两用的特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国内外研究中未见马齿苋对放射性皮炎的研究。笔者使用马齿苋湿敷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野皮肤,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10月,在我科初治行首程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72例。纳入标准:①符合鼻咽癌诊断与临床分期标准,并有病理学诊断依据;②均为首次根治性放射治疗;③体力状况(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评分≥70分;④血红蛋白浓度≥110g/L,白细胞计数≥4×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⑤愿意接受放射治疗的住院患者;⑥无口腔黏膜炎症,无金属义齿。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男22例,女12例;平均年龄(50.1±5.5)岁;临床分期为Ⅲ期 16例,Ⅳ期18例;治疗组,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52.5±6.8)岁;临床分期Ⅲ期 19例,Ⅳ期19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临床分期、治疗方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适形调强放射治疗,选用直线加速器的6MV-X线行9野调强计划外照射,均放射治疗33次。从放射治疗第1天起,2组患者均使用比亚芬涂抹照射野皮肤,涂抹范围超出照射野皮肤1 cm,厚约1~2 mm,并轻轻拍击按摩促使药物渗入皮肤,直至肉眼看不见白色药膏,涂抹3次/d,直到放射治疗结束后2周。放射治疗前4 h禁止涂药,以免影响放射治疗的效果。
治疗组从放射治疗第1天起,除使用比亚芬外,还使用马齿苋湿敷。取鲜马齿苋100 g,洗净加水1 000 mL大火煮沸,然后文火煎煮30 min,放凉,于每天下午3点,使用浸湿的马齿苋纱布湿敷放射治疗野皮肤,湿敷超过照射野皮肤1 cm,1次/d,20min/次。如出现湿性反应,上午10点再湿敷1次。湿敷期间不断使用注射器将马齿苋液喷洒在纱布上,保持纱布潮湿,马齿苋湿敷与比亚芬使用时间间隔2 h。
1.3 评价方法
从放射治疗开始到治疗结束,责任护士每日对皮肤反应进行评估,每日早晚2次检查照射野皮肤,记录皮肤反应发生的时间、症状和症状持续时间及照射次数。根据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分级标准[4]。将急性放射性皮炎分为5级:0级,皮肤无变化;I级,滤泡样暗红色斑或脱皮,干性脱皮,出汗减少;Ⅱ级,触痛性或鲜红色斑,片状湿性脱皮或中度水肿;Ⅲ级,皮肤皱褶以外部位有融合的湿性脱皮,凹陷性水肿;Ⅳ级,溃疡、出血或坏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照射次数时,治疗组皮肤损伤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1)。
3 讨论
皮肤受照5Gy可出现红斑,20~40Gy可出现湿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5],而被迫停止治疗。治疗中断可使放射治疗的生物效应降低,增加患者的痛苦,进一步影响生存率和肿瘤控制时间。在中医学范畴内,放射性皮肤损伤与烫伤、烧伤等属同类型。诚如《医宗金鉴》所言,“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说明治疗体表溃疡需重视热、火、毒、湿。同时,疼痛作为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主要症状之一,是由于放射区域血流受阻所致,与中医“不通则痛”的理论完全一致。因此,中医主要以清热泻火、解毒化瘀、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腐生肌诸法治疗[6]。夏季因为天气炎热鼻咽癌患者放疗反应比其他季节严重。 中医理论认为,放射治疗后热毒壅盛,火毒郁于肌肤。而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湿为长夏主气,湿邪重浊粘滞,故有“著痹”之称。夏季阳邪和湿热之邪与放射线的火热邪毒加重了放疗的不良反应,所以夏季放射性皮炎的症状较其他季节更严重[7]。
马齿苋是一种随处可见的植物,据《滇南本草》中记载其功效为“益气、消暑热、消积滞、杀虫解毒、疗疮。夏季使用马齿苋湿敷于放射区皮肤,其寒性制约暑热、湿热及放射线之火热邪毒,能很好的减轻放射性皮炎处肌肉的损伤,减轻患者的痛苦。
马齿苋中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和丰富的钾盐可营养肌肉组织[8-9],湿敷后这些因子能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和许多酶促反应,起到了稳定细胞膜的作用,从而减轻放射性皮炎的水肿症状。而马齿苋中的镁离子能抑制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10-11],湿敷时作用于放射区皮肤可减轻放射性皮炎引起的疼痛。现代药理研究表示马齿苋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结核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有轻度抑制作用[9]。当发生Ⅲ级、Ⅳ级放射性皮炎时,用马齿苋湿敷能有效杀菌,预防和辅助治疗放射性皮炎引起的感染。
表1 2组不同照射剂量皮肤损伤发生情况 (例)
本研究中,治疗组皮肤损伤程度轻于对照组,可见夏季使用马齿苋湿敷提高了放射野皮肤的耐受性,降低了损伤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夏季使用马齿苋湿敷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舒适度,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使用马齿苋成本低、安全可靠,无明显毒副反应,对防治夏季鼻咽癌放射性皮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