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家的另一面“镜子”
——浅评李浩的“小说课”

2019-08-05徐阿兵

新文学评论 2019年1期
关键词:李浩花山小说家

□ 徐阿兵

近百余年来,人们已在各种场合就小说发表过太多见解,以至若想辨析某人的表述究竟有何意义,总是不可避免地要牵连出他人所说。在这个意义上,严家炎和洪子诚等人在20世纪末选编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以5卷本200多万字的规模,尽力呈现众声喧哗的场景,可谓极具史料价值。但这终究只是选本,且未顾及“新时期”以来更为丰富多样的言说。要说近40年来最为特殊的言说方式,我以为是——小说家们在大学课堂里讲小说。比如,王安忆在复旦大学讲授小说,出版有《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等;马原在同济大学的小说讲稿,结集为《虚构之刀》《阅读大师》出版;格非在清华大学执教,出版有《卡夫卡的钟摆》《雪隐鹭鸶》等;曹文轩在北京大学讲授小说,结集为《小说门》《经典作家十五讲》等;阎连科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出版有《发现小说》《拆解与叠拼》等。201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小说课》,不仅是毕飞宇个人在南京大学执教数年的一次成果小结,也为此类著述给出了一个简洁明快的整体命名。小说家李浩2018年出版的《在我头顶的星辰》,汇聚了他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河北师范大学讲授小说的精要,也当归入小说课之列。

本文无法对众多小说课作深入探究,只能围绕李浩的小说课谈点印象和感想。虽然李浩自谦“作家的小说研究往往是随意的、偶发的,或者有现实针对的,而缺少理论自觉”,但从他五年前即已出版的28万字的评论集可知:其小说研究并非“随意”“偶发”,而是有意为之、由来已久;借用诺贝尔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的受奖词标题“阅读颂,虚构颂”作为书名,则标示了李浩的某种“理论自觉”和对话意愿。因此,李浩的这部评论集也被纳入评说范围,以使此篇印象谈获得更多论据。之所以从小说课的角度来谈李浩,还因为他说过:“如果你能找出我小说的所有‘埋设’,它只会证明我的无能,不配写小说。”或许是过于敏感了,我隐隐觉得这番话似乎另有“埋设”:谁若不能找出李浩小说的所有“埋设”,就证明谁的无能,不配谈小说。尽管我有理由相信小说批评的要务并非找出所有“埋设”,但为了避免证明自己的无能,我还是决定趋利避害,即暂时远离李浩的小说,而从其小说课入手。同时,为避免言不及义,我决定采用关键词的方式,尽力从李浩的侃侃而谈中抓取某些要点。

小说家李浩时常被视为“先锋作家”,他本人对此并不反对,因为“文学本身就具备天然的先锋性”,需要不断地创新。出人意料的是,李浩在小说评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却是“常识”。在小说创作中不动声色地推进艺术探索的李浩,与在小说评论中不厌其烦地申说各种常识的李浩,两者间显然有着巨大差异,然而正是这两者“合成”了这一个独特的李浩。由此我想到,与其称李浩为“先锋作家”,不如称其为“理想主义者”,甚至“本质主义者”。在当下多元而热闹的文坛,不少人早已丧失了判断优劣是非的基本标准,而如李浩一般坚守常识者,已近于珍稀物种。且不论其观点,单是这份坚守和热情,就有理由获得重视。

既然“站在写作者的角度”,李浩所希望的是“读到在道德话语和政治话语之外能对艺术本质发言的批评”,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他亲自投身批评时几乎言必称常识。“我想我们必须申明,小说中的世界属于作家的创造,这是第一个需要重申的常识。”这是李浩小说批评的典型句式:判断句,语气肯定,自信满满,又捎带着痛感真理蒙尘的义愤。似乎唯有如此,才能拨开层层迷雾,敞露小说的本来面目。比如,申明小说不同于“现实”:“可能性,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词,小说的世界,建筑于这个‘可能性’之上,而不是已有的、存在的现实之上,它也需要申明。我们有意无意地混淆已经旷日持久。”强调小说应有“智慧”:“小说,在这个时代或更早一些的时代,都在趋向于智慧、思考、剖析和追问,都在指向我们的存在和存在的可能……如果你肯阅读,会明白这本是基本的常识。”谈及“思想”,他毫不含糊地指出:“‘好的作家一定是个思想家’,对。这是常识。这是一个显见的常识,尽管它受到了某种忽视甚至诋毁。”同时,李浩又极端重视“技术”:“没有技术的小说肯定是垃圾,无论它多么思想正确,无论它多么显得深刻。这应当是个常识。”以我的理解能力,思想与技术,在此似乎构成一定程度的紧张关系。但我同时又预感到:若向李浩指出这种紧张,他很可能会答以“这应当是常识”。将一般人纠缠不清的话题判为常识,这也是李浩式表述的特点,看似举重若轻、轻描淡写,实乃深思熟虑、水到渠成。

本文用三组关键词,草草完成了对李浩小说课的评价:常识与溢出,关乎小说本体论;魔法与镜子,指向小说创作论;智慧之书与智慧博弈,体现其小说批评观。如此条分缕析,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而李浩的言说深深地根植于丰富的阅读经验和牢固的审美理想,原本无法也不该被归结为富于逻辑的条条框框。可以说,他所有的表述都在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展开:什么是好小说?若要评判李浩的小说好在哪里、好从何来,必定无法绕过其小说课。因此,很有必要总结一句:小说课,是小说家的另一面镜子。

注释:

①李浩:《代跋:经典小说,经典文学》,《在我头顶的星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335~336页。

②李浩:《作家应当是未知的和隐秘的勘探者——与姜广平对话》,《阅读颂,虚构颂》,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34页。

③李浩:《从侧面的镜子里往外看——答〈作品〉张鸿问》,《阅读颂,虚构颂》,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57页。

④李浩:《站在写作者的角度》,《阅读颂,虚构颂》,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38页。

⑤李浩:《〈变形记〉,和文学问题》,《阅读颂,虚构颂》,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3~4页。

⑥李浩:《〈变形记〉,和文学问题》,《阅读颂,虚构颂》,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

⑦李浩:《喧哗、繁复的“伟大”世界》,《阅读颂,虚构颂》,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34页。

⑧李浩:《从侧面的镜子里往外看——答〈作品〉张鸿问》,《阅读颂,虚构颂》,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52页。

⑨李浩:《作家应当是未知的和隐秘的勘探者——与姜广平对话》,《阅读颂,虚构颂》,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16页。

⑩李浩:《〈七根孔雀羽毛〉:向日常发问》,《阅读颂,虚构颂》,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26页。

猜你喜欢

李浩花山小说家
这儿真美
“五花山”的由来
《刺杀小说家》 分镜故事板
小说家的才智是什么
拥有小说家的眼睛
出神入画——全国知名画家走进花山作品选登
杨班侯大功架四十二式太极拳(四)
《二次根式的乘除》测试题
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