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博物馆都需要一位“单馆长”
2019-08-04练洪洋
练洪洋
2019年4月8日,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院長单霁翔退休,该消息迅速引发了公众与媒体的热议。7年前,单霁翔从国家文物局来到故宫博物院。如今,他退休了,故宫博物院的形象则已从往日的严肃高冷,摇身一变为亲切萌趣。这背后的转变,离不开自称“故宫看门人”的单霁翔。
什么叫自带流量?单霁翔这个名字就是流量之王,每当这个名字出现,总有新话题被引爆,总会引起无数“老铁”围观。一个有想法、有冲劲,想干事、干成事的人,永远受人敬重,单霁翔就是这样一个人。
7年时间,单霁翔为故宫做了什么?2015年,举办“石渠宝笈特展”,“故宫跑”因此成为当年热词;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豆瓣评分高达9.3分;2017年,文创产品销售额达15亿元人民币;2018年,推出《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艺术互动展演;2019年,成功举办“上元灯会”,这是故宫第一次夜间对公众开放……故宫走出的每一步,都出人意料,又让人欢喜。让将近600岁的故宫贴上“萌”字,这是一个多大的跨越。
故宫的变化,绝不止于此:故宫的开放面积从2012年的30%扩大到现在的80%;买票从旺季花一两个小时排长队,到现在全网预约购票;采用冷光源照明灯“点亮”紫禁城;“石渠宝笈”“紫禁城过大年”等精彩展览不断……这些变化与单霁翔标新立异而又富有远见的文物观、文化观密不可分。7年间,单霁翔最爱说的两个词,一个是开放,一个是尊严。开放只是一个过程,更多体现在物的层面,只要有足够的文物、场馆与投入,扩大开放就不是一件难事。尊严则进入更高境界,落在人的层面。
文物是有尊严的。破损后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或修复,状况不断变坏;长年得不到展出,蓬头垢面躺在库房里“煎熬”;鉴定不准确、展出不合理,或让赝品鱼目混珠……都有伤文物尊严。
游客也是有尊严的。在一个设施不够人性化、服务品质差的环境中参观文物,就难有尊严可言。有的博物馆,规模宏大,展厅连着展厅,藏品也很丰富,可四周连一张可供游客憩息的凳子都没有(或很少),“见物不见人”,这样的博物馆未免对游客尊严考虑欠周。游客进博物馆是一种文化需求、精神需求,保障游客尊严、让游客获得良好体验,应是博物馆的服务底线。
一个人带活一座博物馆,一座博物馆带旺一个国家文博事业,单霁翔功不可没。不是每一座博物馆或文化机构都有幸遇到这样一位馆长,但每一座博物馆或文化机构,都应当强化用户意识,树立服务意识,站在文化高度思考问题,站在游客角度改进服务。倘若如此,“虽不中,亦不远矣”。
——摘自《广州日报》
点 评
文章先对单霁翔进行总体评价,认为他有想法又有冲劲,想干事又能干成事。接下来便顺理成章地简述他这7年为故宫干了什么事,让人对单霁翔心生叹服。随后把视角由实转虚,指出故宫的一系列变化与单霁翔标新立异而又富有远见的文物观、文化观密不可分,本质上就是努力让文物和游客都更有尊严。由点及面,放眼全国,由个人辐射整个文化产业。最后收束全文,照应标题,对单霁翔的个人贡献高度评价,也对其他博物馆的发展表达了自己的期望。文章条理清晰、立意深刻、论据丰富,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