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散入丹青 空寂契己意
——重读陈之佛《寒月孤雁》

2019-08-04张伟民

中国画画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孤雁画境技法

文/张伟民

《寒月孤雁》创作于1947年,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画面中寒柳掩映着融融的月光,一只孤雁在静谧的寒塘中低低盘旋。陈之佛先生曾经在他《学画随笔》里说:“画之沉雄萧散,皆可临摹,惟一‘冷’字,则不可临摹。” 《寒月孤雁》正是他用清幽冷寂的画境来寄托他寂寥、孤旷情怀的作品。

1947年,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生死关头,局势风云变幻,人心彷徨不安。陈之佛先生在这段时期创作了《月下孤雁》《寒月孤雁》《寒江孤雁》等一批作品,除了反映他个人的高洁宁静、淡泊自赏的审美趣向之外,应该说有一定的隐喻与象征意蕴在里面。

陈之佛先生曾经留学日本,受日本美学思想的影响颇深。中国唐宋时期的禅宗文化传入日本后,深深影响了日本民族的思想观念和美学意识,他们认为自然即美,形成了幽玄、物哀、空寂的审美意识。这在中国文化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空灵澄澈的意象之美,陈之佛先生深谙此理。

孤雁,也称孤鸿、断雁,文人往往以此来反映孤寂飘零的感伤。如崔涂的《孤雁》:“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苏轼更有“缥缈孤鸿影”的惊人之句。诗词中的“孤雁”经过文人情感的融和点化后,往往成为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意象。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中国画也往往通过物象和自然去表达自己的心境,无论孤雁、冷月,还是寒柳,都是文人移情于物的结果。陈之佛先生在画面中也倾力构造了这种画境,月冷云低,寒柳依依,孤雁飞翔悲鸣,欲下栖息,却又影单心怯。疏疏一树五更寒,作品给我们的感受是那一份孤冷,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渺茫、寥落、冷寂的情感融入在孤雁身上了。

就技法而言,陈之佛用淡墨青色烘染寒月和薄薄的雾气,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浅绛色彩,月夜冷逸的气氛渲染得恰到好处,柳树枝干用墨线勾勒,树干上的疤节和皴法,富有装饰意味,类似的手法常常可以在陈老莲和任伯年的作品里看到。柳叶运用了积水法,赭墨、汁绿和水在叶子里面自然渗化交融,呈现出柳叶斑驳残破的效果。

画面中的孤雁设色精到,片片翎羽先用墨分染,再用淡赭色罩染,然后利用纸的本色,用白粉渲染和提染,——丝不苟,鸿雁身体上雾气处染的很轻,使孤雁笼罩在寒气之中,增强了画面的层次和气氛。陈之佛作画常常化各法而用之,丝毫不拘泥于技法,让技法始终为画面气氛和主旨服务,正如陈之佛先生在书里所说:“作画最怕陷于机械的技巧,而不见生机。”

东京美术专科学校的岛田佳矣教授在陈之佛归国前曾经告诫他:“取传统中你懂了的,用新的形式让它活过来。”陈之佛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实践做到了这一点,营造出一种前人未有的意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评价说:“陈之佛先生运用图案意趣构造画境,笔意沉着,色调古艳……能于继承传统中出之以新意,使古人精神开新局面,而现代意境得以寄托。”

猜你喜欢

孤雁画境技法
《次北固山下》:满腹乡恋,付托归雁
字字珠玑?余音袅袅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天涯游子的象征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再谈“画境之制”
精通拍摄技法
诗情画意的创想
6万字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