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荣枯染蓝花
2019-08-03刘雪薇
吴灵姝
从呱呱坠地的孩童身上的襁褓布,到上学时盖的状元及第被面,再到结婚时用的麒麟送子包袱皮……附着朴素的温情,寄寓美好的期许,蓝印花布连缀着万千南通人的生活。
在江苏南通,有这样一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她抢救实物遗存,研究出版专著;她传承优秀技艺,创新时代作品;她开设公益课程,传播传统文化。她通过染坊中带徒、家族式传承、院校教学、社会培训的方式传授蓝印花布工艺,传播蓝印花布文化,真正让国宝“活”了起来。她就是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第三代传承人——吴灵姝。
与蓝印花布结下不解缘
从小在父亲工作的蓝印花布博物馆中长大的吴灵姝,每逢寒暑假,就在博物馆里当小讲解员,有时还会跟着父亲吴元新去上海给客户送订购的蓝印花布。当时从南通到上海,要坐一个晚上的船。父亲一心扑在蓝印花布上,有时甚至半天都不理她。
一次,她在一旁等得不耐烦了,就很生气地问父亲:“你都不管我,蓝印花布是你儿子啊?”父亲回答她,“蓝印花布不是我的儿子,是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它的年纪可大啰。”这句话,让吴灵姝久久难以忘怀。
2013年,从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的吴灵姝踌躇满志,打算留在北京打拼,没想到吴元新还是一把拽住了她的“风筝线”,想让她接过蓝印花布传承的担子。然而,一直以来吴灵姝觉得蓝印花布太土,还曾一度因为家里开办蓝印花布博物馆而感到自卑,甚至不好意思向同学提起父亲的职业。吴元新就苦口婆心地再三劝说,还带吴灵姝去拜访了冯骥才、常沙娜、张仃、韩美林等名家。
吴元新知道女儿敬重这些名师大家,他们说的话肯定会触动女儿。“蓝印花布有一种清新之气、自由之气、欣欣向荣之气,蓝印花布是一个好东西,你一定要好好地把它传承下去。”果然,国学大师张仃的鼓励,让吴灵姝渐渐对“老古董”蓝印花布有了改观。
让非遗国宝“活”起来
最终,吴灵姝答应父亲回南通,“但我要自己设计蓝印花布的纹样”,吴灵姝与父亲立下君子协定。
吴元新原本以为女儿只是随便说说,最终还是会按他的想法去学习蓝印花布的工艺。但完成学业回到家的吴灵姝,真的带回来了一堆创新的点子,下定决心要大干一场。
一边是坚守了几十年老手艺的吴元新,另一边是走在时尚前沿的吴灵姝,分歧在所难免。
吴元新作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打心眼里瞧不上吴灵姝新式的花形设计。
为了不让女儿走“歪路”,吴灵姝每每要给设计作品打样时,吴元新都站在旁边当“监工”。然而吴灵姝坚持新潮设计,并博得年轻人的青睐,销量也比传统设计好。这让吴元新陷入思索,想要蓝印花布重新走近大众,的确需要更适合现代人审美的纹样设计。
两代人的想法不断磨合碰撞,赋予了蓝印花布新的生命。吴灵姝将蓝印花布的设计纹样运用到丝巾和绸缎被面上,提出浅蓝扎染的新理念,打破了蓝印花布全是厚重棉布质地的状况,广受年轻人喜爱。
当好印染技艺的传承人
2006年5月20日,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该技艺又被列入首批国家非遗保护名录。将蓝印花布做到极致的吴元新一家很受鼓舞。从吴元新90岁的母亲算起,85后的吴灵姝与她的丈夫倪沈键已经是第三代传承人了。
吴灵姝说:“有了每一个技艺传承人的热爱、执著和坚守,才能让一代代人看到祖辈精湛的技艺,了解民俗生活。”怀着这份守望发扬传统文化之心,推广蓝印花布,吴灵姝一直不遗余力。如今,吴灵姝和吴元新一年要忙十几个展览,不仅在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设立工作室,开设选修课,还走进中小学开设蓝印花布体验课。
吴灵姝说:“最近,由父亲担任执行主编的《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已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工程,说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传承之路艰难且漫长,但令吴灵姝欣慰的是,从6岁的女儿吴抒染身上,她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在家人的熏陶下,女儿耳濡目染,也玩起了蓝印花布的刻版,并且刻得有模有样。平日里,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等传统图案的由来故事女儿听得津津有味,上桐油、刮浆、染色做得有模有样。“女儿把蓝染当作了游戏,她沉醉其中的快乐神态,让我觉得传统技艺的延续和未来有了希望。”
再新的蓝印花布也会有破旧的时候,但人们依然能从脱色的布上感受到它曾经的光彩。这就像传统技艺虽然被岁月所打磨,但承载了太多老一辈的历史和过去,这对于年轻一代传承人而言,是一份强烈的情感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