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兴均陶堆花装饰技法之堆塑意韵及渊源

2019-08-02周步芳

江苏陶瓷 2019年3期

周步芳

摘  要  宜兴均陶是极具地域特色的陶瓷艺术,其精湛绝妙的堆花装饰技法更是举世瞩目。本文通过探析宜兴均陶堆花装饰技法独特的堆塑意韵,并追溯其历史渊源,呈现堆花艺人灵活运用大拇指徒手进行堆塑的技艺,一抹一捺随着指尖的舞动,一幅幅灵动传神的画面便见证了均陶堆花藝术的魅力。随着堆塑技法的日益成熟,大拇指堆贴画的意韵更足,挥洒自如中充满了泥性、泥气和泥韵。

关键词  宜兴均陶;堆花装饰;堆塑意韵;发展渊源

0  引  言

远古时期,中国先民在土与火的碰撞中发明创造了陶器,自此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奠定了中国陶瓷灿烂辉煌的历史地位。中国陶瓷艺术历经上万年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的瑰宝,誉满全球。享有“陶都”美誉的江苏宜兴是陶瓷原材料的产地,也是紫砂陶艺的发源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与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

1  宜兴均陶艺术的独特魅力

宜兴早在7 000多年前就开始了制陶业,作为陶瓷“五朵金花”之一的“均陶”,有着与紫砂一样的荣耀声誉和艺术特征。宜兴均陶蕴涵着浓郁的地域文化与民间特色,赢得了“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赞语,而被称为“大拇指艺术”的宜兴均陶堆花装饰技艺更是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堪称“中国传统民族工艺奇葩”。

只要对宜兴陶瓷历史稍加了解,就会知道相比紫砂,均陶历史更久、技艺更绝。“宜兴均陶制作技艺”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经由历代艺人的辛勤劳作与不懈追求,于2014年跻身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激励更多的均陶艺人钻研堆花技艺,传承均陶特色文化,弘扬均陶艺术价值。宜兴均陶艺术因其稀有的地域资源、独特的民间工艺、厚重的文化底蕴,且极具实用性与观赏性而成为陶瓷百花园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  均陶堆花装饰的堆塑意韵

卓绝的均陶堆花装饰技法,赋予了宜兴均陶的生命,炫示着宜兴均陶的艺术成就,在丰富多彩的陶瓷装饰手法中,堆花技艺特色鲜明、风韵独具,有着其它陶瓷装饰手法所不具备的纯手工堆塑意味和气韵,一抹一捺随着堆花艺人的指尖舞动,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大拇指堆贴画转眼呈现于观者面前,看似简单实质不易,看似随心所欲实质精心布局,但是没有勤奋刻苦的精神、日积月累的功力是绝对达不到炉火纯青、技艺娴熟的境界的。

堆花装饰仅凭艺人的大拇指,摊、搓、撕、抹、堆、揿等多种指法相互交融,以泥当墨在坯体表面徒手堆画纹饰图案,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水人物、亭台楼阁等皆构图讲究、疏密有致、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施釉烧成后画面清晰、层次分明、线条流畅、意蕴天成,呈现栩栩如生的半浮雕状态,形成简洁明快、生动灵秀、泥韵传神、意趣畅然的陶瓷装饰艺术风格,真可谓是“胸中有丘壑,拇指如有神”、“拇指堆出大景致,指尖点出龙虎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味。

3  均陶堆花装饰中堆塑技法的渊源

时至今日,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宜兴均陶的起源发展仍众说纷纭,有关均陶堆花装饰的技法源于何时也有待考证。但追根溯源,陶瓷装饰技法可以回溯到原始社会,原始部落居民在陶器上彩绘几何图案,开始用堆、贴、塑的手法在素陶的器表、器口、肩部等部位上堆贴各种动物纹、人物纹或绳纹、弦纹、几何纹、水浪纹等;到东周战国时期出现了用泥捏塑的动物与人体陶俑,之后出现的印纹陶器上也有手捏的装饰纹样;再到汉代的陶器上铺首(耳把)及系的装饰,亦是先捏制铺首及系,再粘接到陶器上以便提携,铺首的制作即为早期的堆塑技艺。从西晋的青瓷器中也发现,有一种明器(即冥器)称为谷仓(又称魂瓶),也是用堆塑进行装饰的。仔细辨认,不难发现,宜兴均陶堆花装饰都是从这些早期陶瓷的捏、堆、塑等装饰手段中演变而来的。

3.1堆塑装饰的起源

陶器的装饰起初可能是无意的,是艺人在做陶过程中经过拍打随意留下的痕迹。后来艺人逐渐发现这种“痕迹”可以美化陶器,于是从无意到有意开始装饰陶器,堆塑就是其中的一种。

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中有不少彩陶装饰,有捏制的绳纹或人面、鸮面形象,这些简单的捏塑可以看成是堆塑装饰的萌芽。原始瓷器中,也有不少作品采用堆塑的手法来装饰坯体,兴盛于三国两晋的一种随葬冥器——谷仓罐,通常采用模印、堆塑的方法,将楼亭阙阁、伎乐人物、瑞鸟珍禽、家什器物装饰在器皿的表面,以表示对墓主人及其家族永保富贵安乐、家道兴旺的祈望。模印贴花是唐代长沙窑的一大特色,即用泥片在模子上印出纹饰后,粘贴在壶的系、钮和流下,或粘贴在罐和洗的双耳上或双耳中间的罐壁上;也有用印模直接在半湿未干的器壁上压印图形的,结合釉下褐彩、釉下褐斑罩在模印贴花。

3.2宜兴均陶堆塑装饰的发展

据考古资料记载,唐代后期宜兴生产的陶器上就出现了堆塑装饰的雏形,装饰有白、浅红两种色泥捏塑的半雕塑状的绳纹和线雕状的花草纹图案;宋代堆塑装饰处于创始期,以手工捏塑为主,先用手搓捏、塑成半雕塑状的泥条,再用绳或花草实物压印出绳纹、浅雕状花草纹来进行装饰;明代堆塑装饰到了兴旺发展期,据考证装饰工艺已从简单的搓、捏塑、压印粘接方法,发展形成堆贴、捏塑、木模印制粘接、竹木工具拉线、挤压、印戳等装饰手法,画面呈半浮雕状,线条饱满、纹饰突出;发展到明末清初堆塑技艺变化较大,艺人们开始尝试用大拇指技巧与腕力功夫进行堆花,并逐渐形成后世普遍采用的纯大拇指堆贴装饰的手法,堆贴讲究技巧,如搭、撕、搓、捺、行五大技法的运用,堆贴装饰更为活泼奔放;再到清代中晚期堆花技艺渐趋成熟,从堆贴、捏塑的半浮雕状,逐渐形成浅薄平堆的装饰手法;从民国之后直到现在,均陶堆贴不但在装饰技法上有所创新,还在材质、造型及釉料上不断突破,不再是单一的堆花白泥,还讲究色泥、色釉、化妆土相结合的综合装饰技法,融入中国书画艺术中写意与工笔的意趣及神韵,并借鉴雕塑、石刻、剪纸、兰印花布等民间艺术的手法,逐步发展了“平贴法”、“半浮雕法”与“立体浮雕法”,实现了镶线镂空堆花装饰艺术,使得堆花装饰艺术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3.2.1均陶堆贴早期源自青瓷堆塑

东汉时期,宜兴就已形成制陶业中心。1959年经考古发掘发现在宜兴丁蜀镇的南山有六朝青瓷窑址。三国两晋时期上虞制作的青瓷器中有不少堆塑、贴塑的作品,对后来宜兴均陶堆贴装饰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1974年在浙江省上虞百官镇凤山砖室墓出土的三国时期的越窑鸟形杯,体现了装饰与造型的完美结合。此杯造型单纯,杯体圆润饱满,腹部正面有一只堆塑飞鸟,形体概括富有装饰性,对应的口沿有鸟尾装饰把手,构思巧妙自然。在宜兴周墓墩出土的西晋时期的青瓷兽形尊,是一件把兽形与器型巧妙融为一体的艺术精品。作品熟练地运用了堆塑、贴塑、线刻、压印等多种技法,塑造出一个大腹便便、蹲踞着的神兽形像。可见,堆塑、堆贴的手法对宜兴均陶堆贴装饰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3.2.2均陶堆贴宋代始于日用陶堆贴

宋代开始,宜兴地区主要生产日用陶,直至现在仍是主流,有缸、甏、瓮、罐、坛、砂锅、煨罐、金鱼缸、花盆、陶器台凳等众多品种。堆贴装饰的手法开始运用在较大型的日用陶器上,如荷花缸、金鱼缸、龙缸。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中陈列着一件宋元时期的堆花罐,该作品是一件比较完整的具有宜兴当地工艺特色的堆贴装饰作品,坯体上装饰有绳纹捏塑和浅雕状的花草,这应是宜兴地区现存的陶器上最早采用堆贴装饰的产品。

3.2.3均陶堆贴明清时期技艺趋于成熟

明代初期开始,均陶堆贴技艺逐步提高,图案堆贴简练,手法流畅圆润。有的大缸外壁堆贴荷花、菊花、梅花、牡丹花,枝叶穿插,线条优美,花朵采用模印后贴于坯体,叶子用大拇指直接堆贴而成。那时罐上的长泥条是采取一种叫做“压筒”的工具完成的,再用大拇指的侧面一个指印、一个指印地按压,就形成了上下边框的线条纹样。技法较宋、元时代大大前进了,但是大拇指的运作较少,堆贴指法还没有发展成熟。到了明代中晚期堆贴装饰走向成熟,采用白泥加强了对比,并将嫩红釉专用于堆贴装饰,从而使堆贴画面更夺目。堆贴艺人事先将坯体表面刮光,然后用右手大拇指将细软的白泥抹压在器物的坯体上,形成了摊、撕、绕、行等多种指法。另外还运用竹片、木头、牛角制成的各种小工具进行装饰。

清代初期采用堆贴装饰的大龙缸开始进入宫廷,康熙年间堆花陶器的品种日益增多,有龙缸、荷花缸、洋坛、挂盘等。堆贴画面不仅有人物、花草、龙凤、走兽,而且有书法、款章,堆贴的手法洗练,追求形似。雍正六年,景德镇御窖督办唐英特地到宜兴窖场观察大龙缸的堆花和烧造的技术,并采办样品运回景德镇仿造。光绪年间,宜兴窖场相继出现从事堆花的艺匠,或子承父业,或拜师习艺,艺徒先行习练书法、绘画等基本功,使拇指堆贴技艺不断精进。指法多样,画面空间层次靠腕力调节,细微处以小工具修饰,也配合使用刻花、镂雕等装饰手段。

3.2.4均陶堆贴民国时期产品畅销国内外

民国5年,宜兴名匠戈根大首创抽角四方和六方金鱼缸,由堆贴名手葛保林采用多种色泥堆绘,并镶嵌扇形装饰,风格新颖。民国6~19年,堆贴艺匠鲍六芝自制专用工具应用于堆贴工艺,堆贴的“八骏图”采用木蓖梳刷马鬃、马尾,使骏马栩栩如生,纤毛毕现。民国期间,堆贴陶器畅销国内,并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堆贴纹样形式更加丰富,人物画面栩栩如生。

3.2.5均陶堆贴建国后发展快速丰富

建国后,堆贴作为均陶的重要装饰手段,如堆贴用的白泥,开始采用化工色素掺和配比,有红、蓝、绿、赭、紫、黑、鹅黄等色,操作手法有色泥堆贴,也有色浆喷涂,主要生产龙缸、金鱼缸等大件堆贴陶器。堆花画面采用样板戏的人物题材,仅有少量堆贴花草图案。80年代以后,堆贴器型更多样,装饰技法更丰富,堆贴形象逼真,富有动感。画面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的纹饰,如龙凤、夔龙、云龙、云雷、回纹、海涛纹等;另一类是花鸟、山水、人物故事为主题的图案,如周国新的“百子千秋缸”。

4  结  语

縱观历史,宜兴均陶艺术运用大拇指徒手堆贴装饰之后,彻底改变了传统木模印花粘接的费时、费工、画面呆板的弊端,呈现出厚薄、深浅、浓淡、远近、虚实的立体视觉效果。纯手工堆花装饰有着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工艺特性与优势,无需借助任何工具,堆贴艺人的大拇指就是最佳的工具,灵活的指尖在坯体上点染挥洒,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堆贴装饰的泥性、泥气和泥韵。

宜兴均陶,依托当地悠久的陶瓷文化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创新,孕育了精湛的堆贴技艺,积淀了深厚的艺术价值。当今,堆贴艺人在先辈与大师的引领下,不断推陈出新、彰显个性,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敢于实践、大胆尝试,提升艺术素养、弘扬工匠精神,让这古老又独特的堆贴技艺更添光彩。

参 考 文 献

[1]史俊棠.宜兴均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李守才.五彩霓裳[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3]方卫明,方薛斐.宜兴均陶工艺[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

[4]周小东.中国均陶[M].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