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优生拒绝上学行为的现状反思

2019-08-02黄珊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0期

黄珊珊

[摘要]学优生也有心理负担和压力,但因为成绩优秀,常受家长和老师的忽视。近几年,笔者发现多例学优生出现拒绝上学行为,对学校存在强烈恐惧情绪。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优生拒绝上学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是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表现为对未来无把控力、对困难无应对力、恐惧“优秀面具”被揭穿等。拒绝上学行为调整的关键在于“理解和接纳”,而非批评甚至强制学生返校,对学优生的心理应早关注早预防。

[关键词]学优生;拒绝上学;自我同一性;学业动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0-0057-04

近幾年来,每个学期,当长假结束开学之初,笔者所在学校均会出现数例成绩较优秀的学生拒绝上学的情况,且有连年递增的趋势。若家长和老师强制其回到学校,学生就会出现冒冷汗、头痛、头晕、发热、手抖、尿急、胸闷、呼吸急促等症状,这些症状无法从相应的体格检查中及时发现。学生回家后,所有症状逐渐好转。随后,学生产生相应的学校恐惧心理以及拒绝上学行为,有些学生会通过毁物、攻击父母、自伤等达到不去学校的目的。家长对此非常着急,软硬兼施,希望学生能够尽快返校,但效果往往不理想。部分学生出现长期请假、波动的上学模式,甚至休学。

一、学优生拒绝上学行为的现状

多数学者认为,学优生是指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但关于“学优生”的界定标准,学者们的观点各异。有学者认为应该满足三个方面:(1)学习成绩排名位于班级之中的前15%;(2)属于班级或者学校活动的积极分子或班干部等;(3)教师、同学及家长眼中的好学生[1]。在笔者看来,学优生除了以上外在的评价外,更关键的是自我评价。比如,学生A以前(小学、初中)非常优秀,虽然初中(高中)成绩退步至中等,但A同学的“优秀感”已经内化为自我的标签,即便后来不再拔尖,也仍然认为自己就是优秀的。

学优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然而因成绩优异,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易被忽视。截至2018年,以“学优生心理健康”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到352篇文章;而以“学困生心理健康”为主题词,检索到的文章为878篇。部分学优生有基本适应不良症状,有过度焦虑、偏执、抑郁、体化症、强迫症状、过分敏感等问题[2]。在这些症状的基础上,学生依然自我施压,最终可能在某个开学节点出现拒绝上学行为。

拒绝上学行为(school refusal),指的是6至18岁儿童青少年由于心理的、社会的原因(身体疾病和经济贫困除外),主动地拒绝上学或难以整天坚持在课堂学习的现象。不仅包含长期不上学行为,也包含那些在胁迫下上学的行为,多数学生经常表现出波动的上学模式[3]。该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Kearney于1996年提出,并得到广泛使用。对于学优生来说,拒绝上学行为的情绪表现是学校恐惧,表现为以各种理由、借口推托去学校,或虽然勉强去学校,但上课精力不能集中,出现各种身体和心理不适然后又很快逃离;往往伴有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晕、腹痛、呕吐等;伴有精神症状如与同龄人交往障碍、冲动毁物等行为[4]。拒绝上学行为给学生本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较大危害,美国日本等国家已有相对成熟的应对体系。

拒绝上学行为在我国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广东省广州市的中小学生拒绝上学行为检出率高达22.5%[5]。学生家长往往非常焦虑,一直非常优秀的孩子突然拒绝上学,让他们不知所措。而学校对于学优生拒绝上学行为的处理持“兵来将挡”“来一对一”的被动态度,一般只有班主任在跟进。

二、学优生拒绝上学行为的心理分析

(一)无能:恐惧自己对未来无把控力

将来自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能否坚持自己的初衷,自己的学业能否更上一层楼……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让学优生感觉“保持优秀”太困难了。学优生拒绝上学行为的背后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包含缺爱恐惧、学业恐惧、人缘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积极恐惧、消极恐惧等等。

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提出,人有不同的成就动机,一是追求成功,二是避免失败,一个人的成就动机等于追求成功减去避免失败[6]。笔者基于成就动机,将有拒绝上学行为的学优生分为两类:1.追求成功动机占上风。这些学生大多对当前的教育体制有抵触心理,但抵触却不能脱离,反而更受其害。假设某次考试达到了自我设定的成功标准,下次考试则会将标准上调。他们特别恐惧自己不能一直优秀,不断上调的标准终会将自己压垮。2.避免失败动机占上风。他们具有高期待与自我能力的不匹配、完美主义、敏感性的人格特质,每天费尽精力维护自我形象,害怕“失败”带来的不良评价,各种心累。久而久之,在学习时容易担心失败,又不付诸行动以保护自己。

(二)无力:恐惧自己对困难无应对力

笔者近几年通过对拒绝上学学优生的跟进辅导发现,他们在首次拒绝上学行为出现之前,内心已经多次出现这样的想法,在学校坚持得非常艰难。而在此之前,他们一直成绩优异,深受同学和老师喜爱,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到中学之后,对同伴关系的需求、对尊重和理解的需求、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让他们不断受挫,因为学业知识本身难度的增加,他们也会力不从心。困难遍地开花,心理落差如此之大,学优生往往会非常受挫却不知从何入手,最后干脆直接逃避,拒绝上学。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学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关于“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James Marcia根据探索和投入的程度高低,划分了四种同一性状态:同一性达成、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同一性延缓。在达成和延缓状态上,学优生群体更多;在早闭和扩散状态上,学困生比例更大[7]。即学优生容易出现同一性探索的两极化,要么达成,要么延缓。他们体验着同一性危机感,为了摆脱这种危机而努力,对各种同一性问题的选择进行尝试,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最终确立自己的投入方向,仍需继续尝试探索。这种状态下,拒绝上学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同一性探索,拒绝上学也可能是他们探索却不得不求其次的选择。

(三)无能无力也要坚持:恐惧“优秀面具”被揭穿

学优生的学业动机,更多的是建立在学习之外的刺激上,如获得别人的赞赏、崇拜,但这种外在的学习动机所依赖的条件是不稳定、不可控的,容易让人丧失人生本身的意义[6]。在成长过程中,“你很优秀”的外在评价,逐渐被他们内化为“我就是优秀的,我应该优秀”的自我要求,并且一以贯之。笔者称之为“优秀面具”。当现实情况不如预期,他们仍不愿意降低自我要求,甚至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优秀面具”不断被挑战。

学优生在首次拒绝上学之前,大多经历过一段时间激烈的内心斗争。他们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切慢慢会变好的,也会在外人面前伪装。大部分家长和老师在学生出现问题后,都不敢相信,“她(他)怎么会不来上学,她(他)各方面一直都表现很好啊。”这些学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维护“优秀面具”,但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的表现,让他们觉得面具一点点被撕下,辛苦的坚持毫无回报,以至于不想再坚持下去。笔者接触到的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明显的躯体不适(呼吸急促、胸痛、头晕,晕厥感),还强迫自己坐端正,声称“如果离开教室或者趴台,感觉不尊重上课老师,对不起老师,自己从来没有那样过,老师会怎么想我,我实在不想再回到学校去经历这样的状况。”

三、学优生拒绝上学行为的实践反思

(一)学优生拒绝上学行为的辅导关键是理解和接纳

学优生首次出现拒绝上学行为以后,“催促学生回到学校”成了家长最为关注和头痛的问题。但即使学生返校,拒绝上学的行为仍会不断反复。每到周末,家长就如临大敌:是该遵从学生的要求,不去学校待在家里学习;还是一定要强迫学生返校,毕竟学业竞争如此之强。不少家长因为孩子拒绝上学非常焦虑,甚至情绪崩溃,每天不停与孩子确认何时返校的问题,亲子关系达到冰点,亲子沟通难以继续。

笔者认为,让学生回校虽然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但却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当下家长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孩子的感受和内心需求,否则她(他)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都会不在状态。若强制学生返校,学生在学校大多会出现非常强烈的躯体反应,有时甚至会达到急性焦虑发作的标准,这会让学生下次更不愿来校。家长第一时间要做的事情,是给予孩子理解和接纳(而非批评),理解孩子为何拒绝上学及对学校的恐惧情绪等。恐惧是人面临威胁的正常反应,而在教育中,恐惧、害怕总是以负面的形式出现,大家忽略了恐惧的客观存在并且希望完全消除恐惧。孩子本身就会因为不能去学校而自我怀疑,再加上家长和老师的不理解甚至是指责,会更加自我否定,甚至因逆反继续拒绝上学。要想缓解消极恐惧,需要转变学生对恐惧的错误观念,并直面恐惧[8]。家长和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不在于恐惧,而在于不要让恐惧成为束缚自己的力量。

(二)看到学优生拒绝上学行为背后的积极意义

学生不愿返校,是由学生身心特定状况和学习的特殊性等决定的。若家长、学校、学生本人甚至社会能够看到其中的教育意义,拒绝上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于学生本人,他们在探索自我同一性,这也是一种成长。他们虽然拒绝上学,但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什么情况下是要回到学校的,比如“中考”。可见学生并不是要自我放弃,相反也在做生涯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失败、挫折、优秀会有新解读。直面真实的自我需要勇气,要鼓励学生敢于承认自己的问题,并且带着问题积极前行。于家长,要与孩子重新构建亲子沟通模式。孩子是家庭問题的“反应者”,因为家庭动力系统的作用,家庭中的问题很多时候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孩子出现拒绝上学行为的家庭,往往存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养育模式,而且这种模式已经内化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认知中,彼此都不觉得有问题,父母始终持“是孩子自己要强,我们对她很宽松”的观点。于学校,各部门联动反思育人的各个环节,改变学校教育中一些不合理的致恐因素,缓解学生的学校恐惧情绪;平时对学优生多加关注和理解,在他们受挫时适时适度进行挫折教育。

(三)学优生心理早关注

1.关注重要时间节点

拒绝上学行为的发生时段并不固定,但在每个衔接阶段的发生率较高,例如,首次入园、小学、初中、高中、搬家、转学及假期后的第一天,都是拒绝上学的高发期[9],家长和老师要关注重要时间节点。毕业班学生的拒绝上学行为显著多于非毕业班级。对于学优生来说,另外一个关键时间节点是重大考试(期中、期末、中考、摸底考试)之后。一般学校会在大型考试之后给学生放周末假,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考试表现不佳选择不再返校。

2.父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有研究指出,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缺少温暖,及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可能是孩子拒绝上学行为的诱发因素[10]。家长要让孩子感知到,无论他们表现如何,父母的爱始终都在。在笔者接触到的案例中,有学生说:“自从我待在家不去学校之后,在老师和心理医生的沟通下,妈妈的确变了,会尝试理解我,而不是一味催促我努力学习。可是当我状态稍微好一点点,她就会各种旁敲侧击,让我回校,那种被逼着不被理解的感觉就又回来了。在我反复回校回家几次之后,我感觉父母也快要承受不住了,我是他们说不出口的女儿了,不再像以前让他们引以为荣。”

在孩子问题爆发之后,面对不再优秀甚至棘手的孩子,父母也是备受打击,他们也需要时间来接受和适应。然而,此时父母的任何回应都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强烈反应,孩子会敏感地认为“爸爸妈妈不再爱我了,因为我病了,他们才会假装理解我”等。因此,笔者强烈建议,家有学优生的父母要能够尽力给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助力孩子渡过这段特殊时期。

3.学优生的自我觉察

最了解你的可能不是你自己,但最能让你发生改变的只有你自己!拒绝上学的学优生大都有“完美主义倾向”,一心只想做到最好,甚至忽视自己的状况已然力不从心。想要改善拒绝上学行为,要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索自我。学生要学会自我觉察,尝试记录情绪日记,找出自己的情绪波动规律:哪些情境会引发情绪波动,都有什么样的躯体和心理症状表现。找出规律后,可以在相对平静时,和家长、心理咨询师或者学校老师一起探讨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法,并且记录下来,随身携带,在情绪爆发时拿出指引自己的所为。

笔者接触到一个学生,经过长达一个学期的情绪反复,逐渐开始将自己的问题“外化”,客观地记录自己的躯体和心理反应。她将自己的情绪爆发分为四个等级:(1)有些头痛,听课效率稍受影响;(2)头晕、胸闷、坐立不安,上课效率大受影响,但可以勉强坐在教室里;(3)呼吸加快、头晕脑胀,在教室坐着感觉会晕厥,一定要走出教室;(4)呼吸急促,有濒死感,不能做任何自我调整,在教室外的校园里也得不到好转。该学生要求自己,等到第四个等级时才给家长打电话让接回家,其余等级下,按照自己一个学期摸索出的方法自我调控。一个人追求完美无可厚非,但真正的优秀应该是不惧输不怕挫。笔者希望这些学生能达到一种弹性完美主义,小步子渐进“成功”,而情绪的自我觉察恰恰可以助力他们。

参考文献

[1]吉玮玮,朱广龙,徐开泰. 学优生积极思维意识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7(1):38-39.

[2]漆婷婷. 初中学优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 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7.

[3]梁爽. 国外拒绝上学的行为干预方法述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3):4-7.

[4]李曼. 学校恐惧症的成因、表现与矫治[J].校园心理,2011(6):396-397.

[5]陈玉霞,戴育红,杨升平. 广州市中小学生拒绝上学行为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2):140-141.

[6]龍成志,刘志梅,吴喜雁.大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对学习绩效的影响:学习动机的调节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2):89-98.

[7]李岩.中学学困生的家庭环境与同一性风格及同一性状态的关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2.

[8]周全.学校恐惧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9]King N J,Heyne D,Tonge B,Gullone E & Ollendick T H.School Refusal: Categorical Diagnoses,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Treatment Planning[J].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2001,8:352-360.

[10]陈玉霞,杨海荣,陈桂娴.拒绝上学中学生家庭教养、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研究[J].教育导刊,2013 (4) :31-33.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中山,528403)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