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常见疫病的诊断与预防
2019-08-02李中习河北省大名县畜牧水产局
文│李中习(河北省大名县畜牧水产局)
一、雏鸭支原体病的诊断与预防
鸭支原体病(又称鸭传染性窦炎),是由鸭支原体(又称鸭霉形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2~3周龄的雏鸭易感性较强,发病率最高可达80%,但死亡率较低。
1.流行特点。病鸭和带菌鸭为主要传染源,易感鸭可通过空气经呼吸道感染,也可经被病鸭或带菌鸭分泌物污染的种蛋垂直传播。眶下窦发炎、显著肿大,充满浆液性、黏液性或干酪样分泌物为其主要特征。
2.临床症状。病鸭打喷嚏,呼吸困难,频频摇头,鼻孔流出浆液性、黏液性分泌物,在鼻孔周围形成结痂,用脚踢抓鼻部,发病严重的一侧或两侧眶下窦肿胀,形成鼓泡,触摸有波动感,甚至失明。
3.剖检病变。眶下窦充满浆液性、黏液性分泌物,窦腔黏膜充血增厚或有干酪样物质;气管喉头黏膜充血水肿并附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气囊壁浑浊、肿胀、增厚,结膜囊和鼻腔有黏性分泌物。
4.实验室检验。无菌取患病鸭窦腔分泌物分别接种琼脂和肉汤培养基,37℃培养24小时,肉汤培养基上生长均匀,混浊,无沉淀颗粒,PPLO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圆形、光滑,“油煎蛋”样菌落。
5.治疗。饮水中加入0.2%的泰乐菌素,2次/天,连用3天。饲料中均匀加入鼻炎净散(500克/100千克),自由采食,连用3天。
6.预防。“全进全出”基础上搞好环境卫管理并按时清扫、清洗、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必要时可在雏鸭的饮水中加入0.05%的泰乐菌素、0.0125%的红霉素或0.0125%的泰妙菌素。
二、雏鸭霍乱病的诊断与预防
鸭霍乱(又称摇头瘟、鸭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30日龄以内的雏鸭易感性较强,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
1.流行特点。病鸭、带菌鸭为主要传染源,易感鸭通过接触病禽或病禽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土壤等经消化道、呼吸道、创伤皮肤而被感染。
2.临床症状。最急性的无任何症状而突然倒地死亡,急性病例咳嗽、气喘、腹泻、血便、不食、发热等,慢性病例表现消瘦、跛行和关节肿胀。
3.剖检病变。最急性的结膜充血发绀,浆膜有出血点,肝脏表面有黄白色坏死灶;急性的肝肿质脆、胆囊肿大,胃肠道黏膜和浆膜有出血点,十二指肠呈出血性肠炎,心包积液,心外膜、心冠脂肪及浆膜出血,呼吸道黏膜有卡他性炎症。
4.实验室检验。无菌采取病鸭肝组织,直接涂片,瑞氏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浓染的卵圆形短小杆菌。pH7.3的血清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小时形成灰白色、边缘整齐、表面光滑、闪光的露珠状小菌落。
5.预防。每批鸭饲养前或出栏后应对其生活环境、设施设备、器材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饲养期间应定期清扫消毒、定时通风、及时无害化处理,环境温度和湿度应与相应阶段鸭的生理需要相一致。
引进雏鸭时应从规模大、信誉好、管理严、合法经营的种鸭场引入雏鸭或种鸭,运输方式和工具应符合动物防疫要求,路途中应注意防冻、防热、防颠簸和挤压。
饲料营养应能满足相应阶段鸭的营养需要,饲料和饮水应清洁、卫生,过期、变质、发霉的饲料不能再用来饲喂。同时应搞好驱鸟灭鼠工作,严禁鸟、鼠、兽等动物随便接近饮水、饲料、用具等。
三、雏鸭副伤寒的诊断与预防
鸭副伤寒是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危害3周龄以内雏鸭。
1.流行特点。易感鸭通过接触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土壤等经消化道及损伤皮肤感染,垂直传播也是重要传播途径,病鸭以颤抖、喘气、眼睑肿胀和运动失调为主要特征。
2.临床症状。病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饮欲增加、两翅下垂、步态不稳、突然倒地、角弓反张或间歇性痉挛。呼吸困难、眼睑水肿,眼和鼻流出黏性分泌物,脐部红肿、腹部膨大,拉腥臭味黏性稀便,有的“糊肛”。
3.剖检病变。肝脏肿大充血呈古铜色,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胆囊充盈、囊壁增厚、胆汁浓稠、气囊混浊不透明,有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肿大,小肠后段和直肠肿胀,肠黏膜呈出血或卡他性炎症,盲肠肿大,盲肠内有干酪样栓子,心包、心肌发炎、心包积液。
4.实验室检验。无菌取病死鸭肝脏、脾脏并捣碎,在琼脂培养基上, pH7.3,37℃培养24小时,形成圆形、稍微隆起、无色、表面闪光、边缘整齐的菌落。
5.预防。鸭舍建在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环境安静的地段,其坐落位置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其建筑设计、设施设备、工艺流程符合农业农村部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
对种鸭应定期进行沙门氏菌检测,发现阳性种鸭应及时隔离、淘汰、消毒、无害化处理。引进种鸭或雏鸭时应搞好调查依法、依规引进,以防将场外病原微生物带入。
入孵前应用适量的高锰酸钾和甲醛(40%的甲醛10毫升/立方米、高锰酸钾5克/立方米)对种蛋和孵化器进行熏蒸消毒,为提高消毒效果消毒时应关闭门窗和通风口和保持一定的消毒时间。
饲养过程中应注意定时清扫消毒、通风除湿、更换垫料,及时销毁或无害化处理,按时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同时应注意驱鸟灭虫防兽,保持饲料和饮水清洁、卫生。
四、雏鸭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预防
雏鸭大肠杆菌病(又称鸭大肠杆菌败血症),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各日龄的鸭均可感染大肠杆菌,其中2~6周龄的幼龄鸭易感。
1.流行特点。病禽和带菌禽为主要传染源,易感鸭通过直接接触病禽粪便、尸体、口腔分泌物或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经消化道、呼吸道或损伤皮肤感染,也可经种蛋垂直传播。
2.临床症状。病鸭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离群呆立、缩颈闭目、呼吸困难、眼和鼻孔有黏性分泌物,腹泻,排灰绿色稀便,粪便恶臭带有白色黏液或混有血丝、气泡,有的形成结痂而“糊肛”。
3.剖检病变。肝脏肿大呈青铜色,脾脏肿大呈紫黑色,心脏、肝脏、气囊附有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肠道黏膜呈卡他性或坏死性炎症,心包积液,全身浆膜呈急性渗出性炎症,腹膜有渗出性炎症。
4.实验室检验。无菌取病死鸭肝脏、脾脏,捣碎,分别接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和普通肉汤培养基(pH7.3、37℃)培养24小时。前者形成紫黑色、带有金属光泽小菌落;后者形成混浊,有粪臭气味,有浅灰色沉淀。
5.治疗。饮用0.01%的新霉素水溶液,2次/天,连用3天,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止痢灵散(500克/100千克),自由采食,连用5天。
6.预防。引进雏鸭或种蛋时需要事先考查和挑选,确保引进雏鸭或种蛋不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并在饲养前对鸭舍、用具、设备等通过喷雾、浸泡、熏蒸、灼烧等消毒方式严格消毒。
饲养前根据当地近几年鸭病的流行规律制定科学的防疫程序,并依照防疫程序的规定进行相应的疫苗免疫和药物预防,发现病鸭或疑似病鸭应及时隔离或按照GB-16548的规定处理。
饲养期间应保持鸭舍内清洁干燥、温度适宜、空气新鲜。为此,应每周清扫、消毒3次以上,每天通风换气1小时以上,冬季注意增温保暖、夏季搞好降温防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