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骨髓血细胞形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8-02崔红花吕丽丽李景贺沈卫章王春红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血液病血细胞形态学

崔红花,吕丽丽,袁 帅,李景贺,沈卫章,王春红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肿瘤.血液内科,吉林 长春130041)

骨髓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通过观察骨髓涂片中细胞的形态以及细胞间的比例关系来检查骨髓细胞数量和质的变化,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但血细胞形态学研究对象为看不见摸不着的血细胞,学生们理解并掌握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给教师和学生提出了一个不小的挑战。传统实验诊断学中的骨髓血细胞形态学的教学模式是以大课形式灌输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导致记忆困难、缺乏创新及运用能力,在临床实习中很难建立起临床思维和检验思维模式的结合,进一步影响血液内科的临床实习效果。因此,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和探索。

80年代的微软技术开始,很多领域进入网络虚拟世界,进入21世纪信息渠道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利用“微”功能在生活上享受着极大的便利,“微”功能开始影响着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逐渐出现“微”教学,因此“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兴起[1]。当时首先提出微课概念的教育学者是美国的David Penrose教授,翻译成中文叫“微课程”[2]。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血液内科是内科学六大系统疾病之一的理论体系,而血液病的诊疗中骨髓血细胞形态学是首要的诊断依据,所以骨髓涂片是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但是传统的大课形式的教学当中医学生难以掌握此内容,所以微课设计时把枯燥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及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整合成PPT或短小微视频,用以直观的视觉效果方式展现出来,加以说明。教学结束之后,以笔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了其教学效果得到满意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我校 20l1 级七年制学生40名,年龄均在 23-25 岁。

1.2 研究方法骨髓血细胞形态学教学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4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实验组采用微课穿插式教学方法;对照组20人,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1.3 资料准备理论课教学两组使用同一本教材,实验组使用我们团队自编教材基础上制作微课程,具体步骤如下:在理论课结束后骨髓造血微环境、各种血细胞、基质细胞、正常骨髓象、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MDS、MPN等常见病内容的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上传到学习平台,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使用手机、ipad、电脑等电子设备在线学习,必要时教师与学生进行视频通话交流。

1.4 考核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笔试考核形式,考试内容为60%的理论部分和40%的骨髓阅片部分,按比例合成总分。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

1.5 统计方法统计分析软件为 SPSS 21,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描述指标为平均成绩±标准差,对两组成绩进行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检验水准为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成绩考核结果两组的理论成绩、实验成绩以及总成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1)。

表1 临床医学专业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比较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 05

2.2实验组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见表 2)。

满意程度很满意一般不满意学生人数1811百分比(%)9055

3 讨论

骨髓血细胞形态学曾上世纪70年代创造出历史辉煌,在白血病领域中英美法首先推出FAB分类法,当时所有血液病的诊疗全部依靠骨髓血细胞形态来完成,其大部分内容一直沿用至今。尽管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细胞免疫学等边缘学科的发展使血液病诊断已进入综合整合诊断时代,但血液恶性肿瘤和诸多非恶性血液病的诊断仍依赖于对骨髓细胞的检查[3]。骨髓血细胞形态学是医学生在血液内科实习中迈向临床思维的关键内容,但在平时传统的教学查房中很少涉及到形态学部分。曾经实验诊断学中骨髓细胞形态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枯燥的大课方式,学生没有任何兴趣之下被动接收,所以印象不深刻,难以记忆,想象力更为无稽之谈。这使学生如何在短期内激发学习兴趣及最大限度地提高实习效率,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临床技能方面引起不小的挑战,也正是临床带教老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各大高校通过互联网通讯及各种网络设备和软件尝试着微课教学模式,目前将微课引入临床教学实习中已成为可能。微课是教学环节当中把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做成短小精炼的微型教学视频载体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视频时长约5-15分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方便利用业余碎片时间学习;具有授课内容精,使用方便的特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每个血液病的形态学特点。教学过程中形态学部分是先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之后紧接着进行阅片,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进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学生刚接触临床,不能很好建立临床思维和检验思维的相互结合,因此,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很好理解各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很难调动积极性。微课的设计条理清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既能节约时间又有方向性的去学习。相比之下,传统的教学教师偏重于以大课的形式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也比较差,教师也很容易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5]。医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最终通过临床实习提高临床技能,提高临床技能的目的是治好病,能够治好病的医生才是好医生,有正确的诊断才有正确的治疗。形态学学到最后应用到临床上实际是做出血液病的诊断,所以理论和骨髓图片交叉呈现,调动他们以前所学知识,开发想像力,让学生感知血液病骨髓象形态特点和正常骨髓象形态特点的区别,加深印象,之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扩展。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细胞免疫学、PCR技术的发展使血液病的诊疗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医学生也需要知识面的扩展。微课正是把微观的造血微环境转换成宏观视觉,依次显示造血微环境中血细胞、骨小梁、基质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造血微环境与外周血屏障关系,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体会中不仅更容易理解各种血液病骨髓象的形态特点,同时进一步理解各种血液病的发病机理、细胞因子生物制剂药物的作用位点、骨髓穿刺时清晰的解剖关系、更容易发挥想象力来理解分子、遗传水平上的发病机理,使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提高临床思维和检验思维的结合,在其后的诊疗过程中有很好的思路,提高实习效率,进一步提高临床技能水平。

在血液内科临床实习中应用微课之后科里的老师和实习学生都非常满意本次的教学。不过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微课也具有它的局限性,即每一个知识点之间的整体的连贯性上有所欠缺。所以需要微课授课以外,还要结合适当的板书[5]。所以以大课形式的理论课教学模式不可以完全丢弃,应该使用和微课穿插混合式教学模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中采取微课穿插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血液内科临床实习中可以解决以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学习没有效率的问题,同时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想象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考试成绩以及临床实习效果,进一步提高临床技能,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血液病血细胞形态学
18例艾滋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
社区管理精神病人全血细胞分析
音乐科学研究中的思想实验——以音乐形态学研究中的四个重大发现为例
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形态学的危险因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血液病患者的应对策略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GM值在高危真菌感染风险的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疏肝祛瘀方对兔膝早期骨关节炎软骨组织形态学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