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许行:以农惠民,润物无声
2019-08-02○桃夭
○桃 夭
许行,楚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农学家、思想家,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大致与孟子同一时代,是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农耕”之言,主张 “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反对不劳而获,并亲率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一带以打草织席为生。
滕文公元年 (公元前332年),许行率门徒自楚国抵达滕国。滕文公根据许行的要求,划给他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经营效果甚好。儒家陈良之徒陈相及其弟陈辛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许行为师,摒弃了先前所追捧的儒学思想,成为农家学派的忠实信徒。同年,孟子游滕,遇到陈相,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农儒论战。
孟子对许行的实践非常反感,大加挞伐。他先通过引申把许行的观点推向极端,然后旁征博引古往今来的各种史实。记录这场农儒论战的文章是孟子及其门徒所编的 《孟子·滕文公》,文章大意说许行跑到滕国要了一块地实践农家的主张,把儒家的陈相都吸引过去了。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许行认为贤良的国君要和老百姓一起参加耕种才能吃饭,自己做饭吃,还得为老百姓办事。他还认为,如果国君不与民并耕,而是像滕文公那样拥有储藏粮食的仓廪和存放钱财的府库,那就是以损害老百姓来供养自己,这样的国君算不上贤明。这是许行对当时统治者的尖锐批评和控诉。而许行的君民并耕之说的提出是由于当时战争频繁,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因此,他强调国君必须重视农业并亲自耕作,以救时弊。
陈相对孟子说许行的主张不错,孟子就问陈相:“许行一定要自己种粮食吃吗?他穿的衣服呢?戴的帽子呢?做事用的工具呢?”这一连串问题把陈相问倒了。于是孟子说,社会分工是必然的,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那段著名的话也就脱口而出:“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然后孟子有点得理不饶人,进一步用尧舜的事迹批驳许行,之后又骂许行为“南蛮鴃舌之人”,还说许行主张市贾不二、童叟无欺也是不可能的,大家不要信他。
许行的君民并耕之说要求人人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反映了当时贫苦农民的平均主义和共同劳动的思想,但是这一主张只能是一种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其实,从许行及其门徒有自己的手艺,既著书立说、收徒讲学、推行自己的主张,又捆屦织席,通过市场交换自食其力,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许行并不反对社会分工,而是反对分工带来的巨大分配差距,以及社会动荡和战争,他在寻求救世济民的良方。许行主张君主也要从事一些体力劳动,直接体验劳动的艰苦和民生的艰难,从而有效地治理国家;主张尽量规范商品的品种规格,防止坑蒙拐骗,从而约束商人做到童叟无欺。这些都是古人关于治理国家和市场的一些宝贵探索。
许行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获,他以农事为主业,同时也从事手工业的生产,还意识到市场货物交换的重要作用,以粟换衣帽、炊具、铁制农具等生活用品。许行以其独到的农家思想见解和实践活动,对后世的农业社会和思想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由于儒家轻商轻农,汉代中期以后农家迅速衰落。
百家小档案
农家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农家分为两派:一是专门探讨种谷种树之事,关注的是人伦日用;二是由人伦日用进入政治。《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农家著作有《神农》《野老》《宰氏》等,但均已佚。农家没有一部完整的著作保存下来,其思想和活动多散见于诸子著述中。虽星星点点,但仍值得重视,尤其对于现在解决农业问题有很多可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