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抗癌厨房,炉火传递温情
2019-08-02焦晓辉
文/焦晓辉
莎士比亚说,生命的丰盈在于慈悲和爱心,它能使平凡人成为不朽的灯塔。
近日,一对普通夫妻的故事暖哭了无数网友: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16年来在露天小巷里,给癌症患者家属提供炉灶和厨具,患者家属每做一道菜只收取1元炉具费,大家称这里为“爱心厨房”“抗癌厨房”。
万佐成说:“能让患者家属更方便地护理病人,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我们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病人和家属重拾信心的笑容。”
想吃啥菜就到这儿来做
南昌市青山湖区一条小巷里,一对头发花白的夫妻正在水池边麻利地清洗着20多口高压锅。一场大雨倏然而至,两人又忙不迭地给巷子里20多只煤炉撑起大帆布伞。这两人正是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老两口今年已经60多岁。通常,他们凌晨3点多就起床炸油条,之后一边卖早点一边给20多只煤炉生火、帮着病人家属做饭、刷洗锅碗瓢盆,一直忙到晚上10点才回家休息。
办爱心厨房,是从2003年12月开始的。那天上午,万佐成和妻子在巷子里卖完早点准备收摊回家时,一个叫小岚的女孩跑过来,怯生生地问道:“叔叔阿姨,能借你们的炉子炒个菜吗?”夫妻俩异口同声道:“可以,可以。”
小岚妈妈患了癌症,正在附近的肿瘤医院治疗,手术后正在化疗,一直没有胃口。那日,听说妈妈想吃个自炒的菜,小岚赶紧去临近的餐厅借炉灶用都被拒绝了,最后一直找到了万佐成夫妇这里来。
小岚的孝心让万佐成很动容,答应她往后都可以来这儿借用炉灶厨具。回到医院后,小岚把遇到好心夫妻的事告诉了病友和家属们,第二天,三个病友家属纷纷拎着菜和佐料去借万佐成夫妇的炉子用。再后来,大家口口相传,每天来这来排队炒菜,成了小巷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填饱了胃还要温暖心
2004年正月初三,南昌下起了大雪,万佐成和熊庚香收拾好炉灶准备走访亲友拜年,刚到巷口,几个病人家属便迎了过来,惊喜地说:“太好了,大哥大姐还在呢,我们今天的饭菜就有着落了。”
一问才知,有的病人因住院治疗,没办法回家过年。而医院的食堂和周边的餐厅都关门了,成天只能用微波炉凑合下些面条吃。万佐成不忍心拒绝家属们的请求,说:“我去家里拉煤球生火,你们去超市买菜吧!”
中午,老两口烧旺了4只煤炉,家属们忙活着做菜炖汤,饭菜的香味一点点弥散在冰天雪地里,一位家属激动地抹着眼泪说:“今天总算有点年味儿了……”
整整一天,老两口心里五味杂陈。因为大年三十晚上吃团圆饭时,他们已经答应儿女关闭这个露天厨房了,好好在家休养身体。但一想到病人家属在巷口雪地里翘首期盼的眼神,他们的心就生疼。
正月初八一早,老两口正在巷子里炸油条时,来了一个叫李翔的病人,一见到夫妻俩就紧紧拥抱着他们哭了起来。万佐成赶紧轻拍李翔的背安慰道:“你放松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其实很多疾病都是被吓严重的。”
李翔这才擦擦眼泪,笑道:“我是来谢谢大爷大娘的!其实我很乐观,倒是我娘,整天愁眉苦脸。但自从她上这儿炒菜后,变得乐观开朗起来,因为有机会找你们说说心里的压抑和痛苦。病人家属们都说,这里就是一个‘抗癌厨房’啊!”
李翔的一番话,让老两口的心为之一颤。原来看似简陋的厨房在病人家属心中这么重要。夫妻二人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厨房开下去,既要温暖大家的胃,还要温暖他们的心。
渐渐地,万佐成夫妇的爱心事迹传遍了整个南昌城,附近几家医院的病人家属纷纷前来借炉炒菜煲汤,每天最多时有三四百人,7只煤炉不够用了,老两口又拿出省吃俭用攒起来的积蓄,添置了20只煤炉和不少厨房用具。
咱们是一辈子的朋友
夫妻二人真心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感动和友谊。
万佐成有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了2000多个电话号码。这些号码都是病人和家属留下的,他们热情邀请夫妻俩去家里玩,走时还叮嘱“需要帮助时,一定要告诉我们”。16年来,一直不断有病人送礼物给万佐成夫妇。一位东北病人来医院复查时,特意从老家给他们带来了特产木耳和香菇;一位内蒙古病人给他们寄来草原上的牛羊肉;一位厦门病人专程给他们送来了海产品……
熊庚香说:“为了治病,他们已经花费了很多积蓄,我们实在不忍心收礼物,但又盛情难却。他们说,患难见真情,咱们是一辈子的朋友。”
前段时间,一位山东病人来南昌复诊,特意带了一箱苹果和大红枣给他们,老两口却不记得对方了。对方难过地说:“我是陈波啊!你们怎么把我忘了?你们帮了我那么多……”
经陈波一提,老两口才想起来。一年前,身患肺癌的陈波一人来南昌求医。陈波经济条件很差,为了节约每一分治病钱,他每天都到巷子里来做一日三餐。他每顿只炒一个素菜。因为缺少油水,本就生病的他,脸色显得更加憔悴。老两口很同情他,就隔三差五地买些肉和鱼做好给他吃。
像陈波这样的病人,老两口会经常给予照顾,不仅让其免费使用炉具,还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
万佐成说:“自从我们决意把这个厨房做下去后,儿女就慢慢接受了,如今一到周末,儿女们就到巷子里来帮忙。我们的厨房虽小,但一炉火一把柴也能‘燃’起爱心,这样我们也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