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019-08-01廖建东
廖建东
摘 要: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承担着为我国培养一线农业技术、管理人才的重任。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技术农民,这要求在人才能力培养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而当前中职院校现代农艺专业的教学现状与需求存在明显的不协调、不平衡现象。本文从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以及改革措施方面着手,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专业性人才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职现代农艺技术;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一、中职现代农艺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农业供给上游的现状要求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从而提供市场所需的农产品以及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质量。现代的农业产品发展已呈现创新、绿色的新趋势,原来的粗放式模式已经不符合农业的发展。中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在新一轮的农业改革道路上,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寻找适应农业改革的方法成为农业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1]。
二、中职现代农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弊端
(一)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专业课程教学的专业性比较弱,大多课程与高中的课程以及教学方式雷同,很多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本的内容,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可以称之为中规中矩的应试化教育。教学时间安排过于固化,没有结合农业生产活动开展。除此之外,学校的部分培訓也只限于形式,应付式的培训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学员培训积极性以及效果难以触达。
(二)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中教师教学能力较薄弱
部分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缺乏前瞻性和有效性。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中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匮乏,虽然部分教师从事过生产一线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技能技术,但是由于长期脱离实践,导致技术技能的弱化,甚至没有跟上农业发展的水平,对于新装备、新技术无法融会贯通。此外,部分中职院校由于教师资源的缺乏,不得不安排文化课教师进行教学,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未形成多维度
针对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独有特点,学校需要加强与农业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现实中,部分校企合作未形成多维度的合作。这是因为企业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的,而学生经验和技术都不成熟,这就使得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几乎没有。除此之外,当代学生几乎都是00后,农业生产的过程往往劳动强度过大,一些学生难以坚持。双方合作难以平衡,使得校企合作一直存在于口头上,未能真正落实。
三、中职现代农艺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建立合理的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
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农艺专业各学科特点,制订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指导方案。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创造试验教学,使理论与实际结合,开展并组织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进入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教育工作者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反推出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职业能力理论和相关课程,从而实现系统的教学,优化了教学内容[2]。
(二)提高专业师资教学能力以及丰富教学方法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作物、蔬菜、果树等农业生产资源,这些对于节气都有严格的要求。针对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各学科的特点,校企研究者应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案,创造合理的教学环境,适当安排教学时间,使理论教学与农业时令相吻合。在理论教学时,应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物等辅助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信息量,使知识直观化,便于理解。在考核方式上则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应该只考虑学生的试卷分数,而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水平,把课堂表现、实训中的技能操作、学生的职业素质态度等内容都纳入考核范围,在教育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实习基地是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课程实践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实习基地几乎可以决定一个人才在社会上贡献能力的大小。但是对于学校来说,自主实习基地资源有限,在此情况下,只有借助社会上的资源,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所以学校应该和社会的企业达成协议实现双向输出,学校替企业培养人才,成为企业的人才库,企业为学校培养人才提供资源。校企之间只有不断提高合作维度,才能做到真正的资源共享。
总得来说,只有不断优化和改革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培养出技术型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尹小莉.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求知导刊,2016(13):150.
[2] 郝俊邦,张而贤.浅析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岗融合”教育模式改革[J].职业,2015(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