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企业管理基础》教学方法探索及思考
2019-08-01罗华红
罗华红
《企业管理基础》是中职教育过程中的一门职业能力选修课程,其课程设置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行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激发学生对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本文对分组讨论法、翻转课堂法和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基础》课程教育过程中的综合应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纪元,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共识,国内大众创业的思潮蓬勃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处于快速的发展变化时期,企业管理的体制在全面改革,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也正处于不断拓展与深化的阶段。企业管理实践的不断创新和企业和企业管理理论的逐步完善,是社会生产迅速发展、市场经济逐步成熟、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要求和结果。中职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将培养具有熟练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满足中职学生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
《企业管理基础》是中职学校财经专业的选修课程,是应用基础理论较强,又比较抽象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基本特点和运行规律,并掌握基本的企业管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一、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组织结构的类型与作用。但是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不足,对本课程有或畏难、或轻视的观念。同时,中职生在初入职场的时候,经常因为不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要求,难以适应工作环境,再加上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容易产生挫折感,进而影响实习工作的稳定性。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克服以上困难,建立良好的从业心态。顺利完成顶岗实习工作,尽快成长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而如何打破学生错误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在教学中,探索出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多种教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面临着即将踏上见习岗位的锻炼。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职业技能,但是在为人处事方面等思想层面,仍然存在着不少不良思想,不能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从而影响自己的实习甚至是就业。
(二)教学内容分析
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内容众多的大学科,企业管理的原理也涵括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决策、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教学与训练,应能培养学生六大关键能力,即企业环境分析能力、目标管理与计划能力、决策与战略和管理能力、组织设计与协调能力、领导与激励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能力。使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技能,增强学生企业管理的能力和素质,并帮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和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教学目标如此“高深”,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学习的能力,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然后听课不认真,又导致听不懂,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如何将这些看着很深奥的管理知识让生活通识都很欠缺的中职生理解、掌握,能够融会互通,包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一个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教学环节的设定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之前采用传统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的效果分析,决定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并结合翻转课堂的方法、案例教学法进行新课学习。
(四)具体操作如下:
1.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次日课程。
2.课堂上根据内容随机分配小组成员。分组的工作很重要,一定要有意识地进行不同能力层次同学的搭配组合,组长轮流担任,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全部同学的学习情绪,避免了小部分同学想随大流,不承担责任,或没有机会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融入团体的能力。
3.确定分组后,学生分组就座,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讨论,共同学习,着手进行学习报告的书写。(重点是观察学生如何根据小组成员的各自特点进行分工,尽量让学生都能体验领导与被领导的岗位)。
4.分组上台进行小组学习汇报。其他小组同学在台下倾听、点评。教师做为引导者,在刚刚开始时参与度多一些,对各小组进行适当的干预、引导。等学生比较熟悉这种学习模式后,就逐渐减少干预,慢慢变成观察者,根据学生各堂课的表现、反应,进行相应的修正补充。同时在课后对案例或导入方式进行调整、修改、完善。
5.教师最后对各小组的学习报告进行点评。教师评价,是学生最期待的环节,是建立、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好胜心的必要手段。只有及时得到反馈,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专注力高度集中。因此,教师应当及时对各小组的学习报告进行及时点评,好,好在哪里,不足,还欠缺了什么,这样学生也能立即做出对应自己情况的小结。点评结束后,再回归教材,对当节内容进行适当讲解。以便补充、加深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同时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學习报告书写能力。
三、反思
(一)课堂环境
在固定连排式教室里,开展此类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很方便,座位不好调整,小组成员之间讨论沟通不够方便。
(二)课时
受限于其薄弱的语文素养,如何将讨论内容、思考结果转化为文字,正确的表达出来,对于对刚刚开始进行小组学习的学生来说2课时的时间比较紧张。因此,课前的预习、学习很重要,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学生能够认真完成这个工作。同时,对在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书写环节也要规定好时间,才能保证全部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实施。
(三)课前准备
课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至关重要。单纯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有些枯燥,也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适当的案例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至关重要。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敏锐的社会热点观察能力,能够抓住社会热点,从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四)课堂实施
教师将课堂学习的主导权交给了学生,不意味着对课堂完全放弃不管,而应该对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发现每个人的长处不足,并在之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安排,尽量保证所有的学生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要逼自己学习、担当。同时要对学生的学习汇报有及时的点评,以保证学生的好胜之心时时在线。进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目的。
每次分组也很关键,要避免分组方式模式化,让学生失去期待感。在摸清全班学生的特点后,尽量每组的分组都采用不同模式,保证学生的新鲜感,也帮助学生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做事。必要时在不影响小组学习的前提下,甚至可以故意为难学生,增加学生的合作难度,磨练其心智。
(五)学习效果的考核方法
在这样学习方式下,如果还单纯的依靠一次考试的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显然有失偏颇。而且每堂课都有学习成果汇报展示,能否将每节课的小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将期末成绩的考核内容改为平时成绩占60-70% ,期末考试成绩占40—30%,才更合适.
(六)信息技术支持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人工智能渗入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单纯的多媒体技术已经不足以支撑起现代教学的要求。信息技术(软件、硬件)的熟练使用已经成为日益困扰各非计算机专业的专任教师们,想完全依靠教师的个人能力掌握各种软件、设备的使用,完成各种课件的制作,确实难度很大,有必要组建信息技术支援团队,为各专业的教师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各门课程也可以慢慢积累、丰富各自课程的影视素材。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研习,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较明显的提升。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也从原来的无精打采,敷衍走神,变成认真学习,共同讨论,课堂气氛变得活泼生动。各小组之间也形成了相互竞争的氛围,初步达到了预期效果。(作者单位:广西水产畜牧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