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实训创新研究
2019-08-01祖天然
祖天然
摘要:高校会计专业的合计实训是提高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当下高校会计专业普遍存在实训场地紧缺、课程内容陈旧、实训质量不高、专业教师缺失等问题,难以应对时代的发展需求。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会计专业实训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通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实训的分析,对现存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
关键词:“互联网+” 会计实训 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230-4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164-02
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普遍需要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对于高校会计专业在校生而言,加强实际操作能力是关键,通过会计实训课程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提高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实训场地紧缺、课程内容陈旧、实训质量不高、专业教师缺失等原因,我国高校会计实训普遍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倡导 “互联网+”概念,财务管理体系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同时也为高校会计实训的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希望。
一、高校会计专业实训现状
由于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环,高校纷纷投入资金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或是与校外企业合作办学,积极开展实训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仍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
1.实训资金支持力度有限
开展会计实训教学,需要有教学场地、硬件设备作为教学的硬件基础。随着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校用于会计专业的资金来源本就有限,能用在校内实训室建设的资金更是捉襟见肘,无法进一步完善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部分院校也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实现一定程度的合作办学,但能够配合参与其中的企业数量不多,加上企业运营成本、会计保密制度等因素制约,导致校外实训的效果并不理想,未能发挥到预期的作用。
2.偏重理论教学,弱化实训教学
受到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不少高校会计专业仍以理论课程为主,以实训为辅。会计专业有别于其他专业,更重视实战操作技能的培养,前期的理论课程作为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内容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吸收,缺乏足够的实训课程,若不能有效利用模拟实训室开展教学,将使学生无法应对后期更加复杂的会计操作。
3.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社会对财会人才需求量的增长,让会计学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使得会计学专业教师队伍迅速壮大。但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质量与素质的大幅提升,不少教学一线的教师与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多为毕业后直接留校参与教学工作,缺少企业会计工作经历,加上缺少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实训能力普遍较弱。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双师型”教师人才缺乏。在高校,实训教师多为专业教师,其余少量为企业师傅,极少数属于“双师型”人才,教师团队的实训能力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求。
4.实训教学内容陈旧
实训教材的数量虽多,但多半内容陈旧,主要体现在很少提及成本核算业务,对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这两个重要的职能重视程度不足,加上单一的纸质教材内容,普遍缺乏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的支撑,教材内容的迭代速度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學生的学习兴趣,更深远的影响是学生掌握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脱节,即便是通过了校内实训课程,也无法与社会实际工作做到无缝衔接。
二、“互联网+”教育模式概况
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的特点,很多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和工具,让互联网与传统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教育”是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当互联网与高校会计教育融合时,并非简单的“1+1=2”,两者的生产资源、组织方式、生产关系将重新组建。目前,“互联网+教育”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慕课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其以视频为载体,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这些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慕课的典型特点是将名师授课内容以网络形式向全世界传播,以实时在线测试的方式反馈学员学习情况,偏重于理论教学,对于会计实训课程而言,应用场景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
2.微课
微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微视频,包括微设计、微课件、微反思及其他学习资源,是一套整合的资源包。需要注意的是,微视频是否能成为微课,关键要看:一是视频本身是否经过教学设计,二是教学实施者是否在教学设计中将微视频运用于教学环节。教师在所选题材上下大工夫,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从容易出现的问题入手,通过典型例题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迅速掌握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更具操作性、实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对会计实训课程来说,是非常适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3.大数据
大数据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对会计教学而言,教学过程中的一切信息,都可以通过汇总形成大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用来优化教育教学体系,对实训课程而言,意义尤其重大。
4.云计算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互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云计算的出现加速了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使得会计专业电算化程度更高,对未来应用到会计实训教学领域潜力巨大。
三、“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专业实训创新建议
随着“互联网+”这一概念的普及,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会计行业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也波及到了高校会计教学体系。这就要求会计教育专业要紧跟时代的脚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尽快掌握“互联网+”这一重要工具,并将其熟练应用到日常教学当中。对会计实训课程而言,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需要落实。
1.创新教学理念,有效力利用互联网工具
“互联网+”时代下,会计实训课程的教学理念势必要走创新之路。“互联网+会计实训教学”的结合,可以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对理论教学环节的有益补充。实训课程虽然偏重动手能力,但这一切是建立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慕课、微课等互联网教育形式,录制并传播影像资料,方便学生回溯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下碎片时间,通过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反复观摩学习重点与难点,增进学习深度。其次,要注重实训大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重视对大数据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平台分析学生实训学习的大数据,获取真实、科学、详细的教学资料,用于优化下一轮实训课程的教学研究。最后,通过建立网站、社区、论坛、聊天群、在线视频会议等多种形式的互联网交流平台,增进学生之间、教室之间、师生之间、校企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正反馈,巩固教学成果。
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拓展实训基地规模与数量
一流的硬件设施建设,是实现“互联网+会计实训”教育的基础。校方可以从校内与校外实训两方面来加强。首先,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资金投入,对于实训教学用到的相关设备,如计算机、网络设备、终端设备、电算化软件,进行统一升级。其次,积极利用政府资源、拓展社会资源,与更多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建立合作办学关系,为会计专业学生拓展校外实训网点,通过多企业、多行业、多频次的轮岗实训,增强学生的实训能力。
3.增强教师队伍实践机会与实训素质
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水平,为教师积极提供参与企业参观、学习、培训的机会,让教师“走出去”,是当务之急。让教师学习并掌握互联网思维,将校内的专业教师打造成为“双师型”人才,可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训能力。同时,在开展实训教学时,应积极引进校外人才,聘请校外企业的专业人士进行教学指导。考虑到实训基地可能比较分散,为节省时间与人力,可将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慕课”或“微课”形式传播,或以在线直播形式进行一对多远程指导,其传播的广度和互动性,要远超过传统课堂。
4.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优化教材内容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传统纸质教材也迎来了新的进化,通过在教材中内置二维码,直接用智能手机扫描进入微课视频的形式,可以及时有效、随时随地进行重点难点讲解。例如,阅读一段理论文字——扫描二维码——观看一段难点解析视频;或是学习完一章文字内容——扫描二维码——进入实训模拟演练小程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告别纸质图书加课后作业的传统学习模式,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速学生的理解认知,提升学习效率。
四、结语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也为高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会计实训教学作为衔接学校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应用的桥梁,通过有效运用“互联网+”教育作为工具,可极大提升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高校会计实训课程不断完善,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會计研究,2013(4).
[2]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3]赵瑞婷.“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商业会计,2018(4):125-127.
[4]郭建立.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分析[J].财会学,2018(16):219.
[5]张宝贤,唐建荣.“互联网+”下会计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财会月刊,2017(36).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