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习近平依法治国思想

2019-08-01展庆霞

办公室业务 2019年4期
关键词:实际行动依法治国习近平

展庆霞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实现步骤。学习习近平依法治国思想,要深刻认识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以实际行动促进依法治国。

【关键词】习近平;依法治国;治国理政基本方式;实际行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新的论断,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思想融入整篇报告之中,并对深化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这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方向指引。

因此,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的依法治国思想,对于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基础上,将依法治国方略贯彻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建设中。

(一)长期执政经验与历史教训要求我们要依法治国。这是从政治层面上看。在我们党的执政过程中,經历了一些弯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惨痛教训。粉碎“四人帮”之后,我们党就面临着一个问题,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我们应该如何来执政?通过几十年几代领导人的努力,总结治党治国、执政兴国的历史经验、教训和执政规律,我党得出了一个结论:依法治国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治国之道和执政之策。只有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能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才能使中国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才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回顾了我党对依法治国问题的认识历程后,深刻地指出:“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法家经典,多次深刻分析法治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指出只有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奉法强国之路,中国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百年目标。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依法治国。这是从经济层面上看。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自主性、等价性、本位性等属性,必然要求法律发挥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和服务的功能。规范的市场经济应该是一种法治经济,它需要法制的保障。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法治化环境下,社会运行成本低,市场运行、社会生活有规可循,社会行为的可预期性强。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健康有序地运行。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关键历史阶段,任何一项改革都涉及新与旧的斗争、利益格局的调整、体制机制的重构,意见分歧、观点碰撞往往是常态。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比较完备的法制。所以,要确保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快速发展,就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用法律手段去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三)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多元化格局和发展态势也要求依法治国。这是从文化层面上看。依法治国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的必要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40年来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各种思潮在我国不断涌现。特别是互联网及各种现代通信手段的广泛运用,媒体、自媒体的发展,大大拓展了文化交流的途径,加快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同时也极大丰富了文化类型。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各种文化传播良莠不齐,很多错误思想及一些负能量言论广泛传播,严重影响着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这就要求依法治国,通过法律形式引导积极的、正能量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遏制西方势力利用文化对我们的渗透与蔓延,利用法律的作用去影响文化,进而影响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以及有效实施社会治理要求依法治国。这是从社会层面上看。改革开放40年来, 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时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求公平、正义、安全的法治环境。另一方面,我国的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东西部、南北部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的存在等等,社会问题也愈加复杂,这些对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而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我们要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存在的矛盾,进行有效的社会治理,从而达到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

二、以实际行动促进依法治国

(一)要在认识上强化法治思维。法律至上是法治的核心理念,要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物的标准和准绳,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推进工作的进行。在处理日常工作中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法律的规范。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依法行政的基本观念。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必须时刻保持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在工作时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时候,时刻将法律的利剑悬于自己的头顶之上,不能做法外之人、办法外之事,要时刻牢记,没有人能够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行为规范上要坚持依法办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法治的第一位要求,就是遵守法律、重视程序。领导干部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来自哪里,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让执法守法、依法办事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务必推行依法行使权力,确保各级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开展工作。作为党员干部,不论职务多高、资历多深、贡献多大,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按法律规范办事。要增强法制观念、弘扬法治精神。

(三)党员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党章》明确指出,党员必须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员干部依法办事,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体现,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以身作则,敢于担当,肩负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组织者、推进者、实践者的重任。领导干部要做知法守法的楷模。领导者是人民群众的榜样,所以必须要带头遵法守法,用纪律和法律的尺子规范自己的言行,要在法律法规的监督和约束下开展工作,把自身置于法治的阳光之下。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敢担当、善作为,作“尊纪守法”的表率。切实履行职权和义务,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全社会加强对法治的信仰,汇聚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祝小茗.论习近平依法治国观念[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4(2).

[3]李加坤.以实际行动促进依法治国[J].创造,2017(6).

猜你喜欢

实际行动依法治国习近平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表演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标题党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镜头·中国
我们可是练过的
“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