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叶集》中关于雪、月、花的和歌

2019-08-01曹嘉伟

大观 2019年4期

曹嘉伟

摘 要:《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由大伴家持编成于奈良时代(大约8世纪后半叶),收载和歌大约四千五百首,分为二十卷。文章首先考察了《万叶集》和歌中的自然景物雪、月、花。通过上述考察可以看出,雪、月、花作为自然景物代表了一年四季,在植根于自然的生活之中,自然首先作为信仰的对象受到重视,因此它们变成信仰对象。其次考察了从信仰对象到审美对象的确立。到了万叶后期,这些自然景物,作为季节的景物固定于宴席歌中,这也是自然景物向信仰对象、审美对象转化,即风雅化的过程。

关键词:《万叶集》;自然景物;信仰对象;审美对象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诗歌集,收录的多数为奈良时期的作品。一般认为《万叶集》经过多年多人编选传承,大约于8世纪后半叶由大伴家持(公元717—785年)完成。全书共二十卷,收载和歌大约四千五百首,主要分成三类:其一是相闻歌,写男女情爱、长幼相亲等;其二是挽歌,写祭吊伤亡、临终追悼等;其三是杂歌,上两类之外,诸如行旅、狩猎、行幸、筵宴、交往、游览、风物、感慨等皆入此类。

《万叶集》的编篡说明,日本诗歌发展到了一个重要阶段,开创了日本后世和歌的道路,堪称日本诗歌的典范。同时,也显示了中国文化,特别是汉字的输入对日本诗歌以至文学的形式有着重要影响。

《万叶集》被称为日本的《诗经》,作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农樵渔猎,表现了四世纪至八世纪之间的男女情爱、祭吊追悼以及行旅风物等,反应了日本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是建成了天皇专制统治国家的社会生活的写照。

《万叶集》中反映的民俗事象是相当丰富的,充分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其中很多和歌描写了岁时节日习俗。如果能对这部渗透着民俗文化精魂的诗集进行民俗学、美学的分析与透视,实际就是对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民俗文化审美活动进行把握与探索。

笔者首先考察《万叶集》中,作为自然景物与信仰对象的雪、月、花的和歌。其次考察从信仰到审美对象的确立。

一、《万叶集》和歌中的自然景物雪、月、花

日本的自然,一般可以通过雪、月、花等词语来理解。它们之所以能代表自然,是因为它们作为一年四季的景物,象征地表现了四季的变化。可以说日本的自然正是人們对季节细微变化的认识。

从这种自然观出发,每个季节的交替受到人们的重视。季节的交替即是节日。节日原本是供神的供品的词语,即是季节交替时的迎神祭祀。

日本季节观的形成无法忽视从中国传入的历法知识,其基础是按季节所进行的祭祀。这些祭祀与农耕相关,以自然的春种秋收为基础而形成。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神,祭祀是以获得丰收为目的而进行的。新季节的到来即是神的来访,象征季节及其变化的景物便是神的寓所。自然景物在文学中受到重视,同样起源于以信仰为背景的心理。

首先以雪、月、花为对象,概观自然与信仰。

(一)雪

在《万叶集》中,雪既是冬季的景物,也包含神意。例如第十七卷第3925首“兹际新年始,雪花飞满天,万民应有幸,白雪兆丰年”。这是日本天平十八年(746年)正月,平安京普降大雪,左大臣橘诸兄、大纳言藤原丰成等人在元正太上天皇的御所扫雪时,在宴席上葛井诸会奉献的一首和歌。

“丰年”的“年”,是指以水稻为首的谷物的古语,也指其果实。“白雪兆丰年”指新年的降雪是丰收的前兆,所以,雪原来是信仰的景物。

(二)月

在上代的古典之中,相传月读命为月神。月读命的名字是数月龄之意,是与农耕密切相关的历神。

《万叶集》第十三卷第3245首“天桥虽云长,高山上可攀,月神有灵水,饮之返童年,取水奉君前,饮君变少年”。相传“灵水”与月读命有关,是返老还童之水。人们意识到“灵水”随月之盈亏而变化,相信月凭借月神的力量,可以永远获得再生。

相传月读命诞生于《日本书纪》的食物化生神话。月读命斩杀了食物神、保食神,结果从尸体中生出牛马、蚕茧、粟、稗、稻、麦、大豆、小豆。这个神话说明了月神是农业神。

农耕生活即是春种秋收。四季恒常轮回,秋收的作物,经过冬天储藏之后,在春天又撒向大地。此正所谓农耕依赖循环与再生的原理。在依据月龄的农耕生活之中,周而复始盈亏反复的月亮象征着农耕的循环,掌管月龄之神即被尊为农业神。闪烁于夜空的美月,正是神的寓所,成为信仰的对象。

(三)花

植物随季节而开花,是报告季节到来的景物。在农事开始的初春,盛开的樱花代表了日本的花。所谓赏花即指赏樱花。

《万叶集》中吟咏樱花的和歌大约有四十首,基本上都是山樱。例如第十九卷第4151首“思量今日乐,为此记风标,山上樱花树,花开似火烧”。这是天平胜宝二年(750年)三月三日,当时大伴家持担任越中国守(越中县令),在宴会上发表此歌。三月三日是上巳节,在地方上也会举行宴会庆祝。

此时,樱花已经是与上巳相关的花了。

第一卷第38首“大王若神明,事神心意专,吉野川湾上,高殿入云烟,何为建高殿,登高望山川,青垣山上神,贡物非渔猎,春来插鲜花,秋来插红叶”“大王若神明”是对天皇的赞美,在这里指的是持统天皇。天皇登临吉野宫的高殿望国,山神春天头上插花,秋天插红叶。这里所说的花并非特指。代表春天的山花是樱花,梅花也是代表春天的花,梅花是来自中国的植物,在《万叶集》中,柿本人麻吕的时代还没有咏梅歌。樱花和红叶成为代表春秋的景物,均是与山神的统治密切相关的。

樱花是寄寓谷灵之花,其开花是秋实的前兆,赏花是通过观看花开情形占卜神意,是春季预祝丰收的祭礼。樱花是与农耕相关的信仰之花,受到山神的支配。

二、信仰对象、审美对象(风雅的确立)

通过上述考察可以看出,“雪”“月”“花”以农耕生活为基础与信仰密切相关。在植根于自然的生活之中,自然首先作为信仰的对象受到重视。到了万叶后期,这些自然景物,作为季节的景物固定于宴席歌中,这也是自然景物的风雅化过程。

作为审美对象表现形式是“雅(miyabi)”,其特点是宫廷的、都市的,以洗练的文化的感觉为基调,以优雅为内容的美的理念。

在万叶和歌中,使用“风雅(miyabi)”一词的诗句有两例。此外描写优雅男子的“雅男(miyabiwo)”一词的例句有七例。例如:第二卷第126首“闻道风流士,访君不见留,空归吾有恨,君不是风流”。第二卷第127首“我是风流士,君来我不留,空归君有恨,我正是风流”。第二卷第128首“吾闻君足痛,仿佛耳中闻,足痛如有恨,我正是风流”。上述三首是大半田主与石川女郎的赠答歌。随着律令国家的形成,藤原宫时代是一个文物形成的时代。而且,由律令制向庄园制转化。在这个时代,形成的文物,以中央的宫廷为中心,在庄园确立的过程中,这些文物作為一个文化的规范固定下来。在《万叶集》中发现在这个时代开始“风雅”一词的用例,反映了这样的时代状况。

“风雅”的概念作为律令国家的文化基调,传承于后代。在自然景物之中,《万叶集》中的梅花被描绘成风雅的植物。第五卷第852首“梅花来梦语,为道本风流,思此风流事,杯中酒亦浮”。天平二年(730年)正月十三日,在当时任大宰府的长官大伴旅人的宅邸举办梅花宴时诞生了此歌。第五卷第815首至846首,第849首至第852首,均是咏梅歌。梅花作为风雅之花漂在酒上,作为宴会之花被人们意识到其风雅。

第五卷第821首“青柳梅花发,簪花插满头,饮酣沉醉后,散落几时休”。宴会之上畅饮尽欢之后,花落不足惜。这种花落不足惜的表现,在《万叶集》中还有三例,第六卷第1011首“我户梅花开,殷勤告尔来,似来来不急,落尽亦佳哉”;第八卷第1656首“但见酒杯里,梅花片片浮,相思相饮后,散去也无忧”;第十卷第2328首“无人来赏识,我舍早梅花,花早无人赏,何如散落耶”,这些和歌都是以梅花为对象的。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梅花作为风雅之花被广泛吟咏的万叶后期,不仅限于梅花,周围的自然作为点缀达官贵人的宴席的景物,被视为风雅,渐渐作为季节的景物固定下来。到《古今和歌集》时代,日本人的审美对象由梅花向樱花的转变,也反映了国风文化的成就。万叶的自然以信仰作为基础,另一方面,装点季节的景物之美被发现。这也是日本美学思想展开的一个基本规律即是从自然景物到信仰对象、审美对象。

三、结语

笔者在本稿,首先考察了《万叶集》和歌中的自然景物雪、月、花。通过上述考察可以看出,雪、月、花作为自然景物代表了一年四季,在植根于自然的生活之中,自然首先作为信仰的对象受到重视,因此它们变成信仰对象。其次考察了从信仰对象到审美对象的确立。到了万叶后期,这些自然景物,作为季节的景物固定于宴席歌中,这也是自然景物向信仰对象、审美对象转化,即风雅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山太郎.萬葉集の民俗学的研究[M].东京:校倉书房,1962.

[2]宗懔.荆楚岁时记[M].守屋美都雄,译注.东京:平凡社,1978.

[3]杨烈译.万叶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4]桜井満.万葉集の民俗学的研究[M].东京:桜楓社,1995.

[5]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钱稻孙.万叶集精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7]大西克礼.万葉集の自然感情[M].东京:岩波书店,1970.

[8]李濯凡.万叶诗情—日本《万叶集》和歌及其歌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