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9-08-01浦娟樊晓娟
浦娟 樊晓娟
摘 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6号文件中提到:“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①但是,目前在各类主流文化相互冲击的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呈现了多样性、差异性的明显特点,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思想问题。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变化规律,是辅导员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从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的因素和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两方面进行探讨,通过总结和分析这些规律,寻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理想信念、公民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大学生的思想呈现一定的特点,如: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个人的远大的理想,但个体存在差异性;思想方面都在不断的发展,但不同的阶段发展存在阶段性的特点;心理方面在不断地趋于成熟,但也有少数学生心理会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时代背景的不同、家庭环境的区别、地域特征的影响、个人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辅导员必须在新生进入校园的第一时间清楚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总结不同阶段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分析大一至大四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变化规律,以此来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思想的主要特点
第一,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主流,但也有部分功利主义倾向。
首先是大学生的入党问题,绝大多数政治觉悟高的同学他们的出发点和政治思想健康,但也有部分同学入党动机不纯,他们把入党作为能够进入某些职位的“敲门砖”,甚至作为今后升官发财的筹码。其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频繁多变,有的学生缺乏政治经验和实际锻炼,不能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和判断,喜欢做不切实际的事情,不会正确对待自己,不结合自己的学业和专业认真审视自己,经常幻想自己是某个明星或富豪,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经常抱怨社会不公平,对生活没热情,对学习不用心,对事业和人生充满困惑和怀疑。
第二,绝大多数学生公民道德取向健康,但有知行脱节现象。
首先,有的同学崇尚社会公德,但是非感模糊,感性大于理性,如,大学生中会发生义气爱国的现象,通过一些负面消息的扇动,不明是非、不通过正当渠道加入一些游行示威活动,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理性的思考往往会成为坏人的诱导对象。出現这些情况,作为辅导员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与同学沟通交流,告诉学生正确的爱国方式,可以通过在班级中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班会”让同学们通过各种活动方式或辩论赛的形式来宣泄自己的爱国情怀,可以通过征文比赛的形式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要告诉学生参加游行活动的正规渠道,而不是盲目随从。
其次,当下主张恋爱自由,但是有的同学恋爱观不纯,只是为了排遣刚入大学背井离乡的寂寞感,不能正确对待大学里的感情,不能承担起恋爱中的责任,甚至认为大学生恋爱是一种潮流和趋势,针对这些问题的产生,辅导员应该主动找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告诉大学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鼓励他们多加入集体,多参加活动,及早进行学业规划,避免产生大学期间空虚无聊的现象。
最后,有诚信意识,但有少许失信和功利现象出现。有的学生为了获取国家奖学金、助学金、优秀三好学生荣誉称号,为了期末考试成绩好,或者出于对出国留学学分绩点方面的考虑,违背初衷,选择作弊。为避免这些现象的产生,辅导员需要在学生日常事物的管理教育中认真开展诚信做事、诚实做人的教育工作,比如在校园官方网站上宣传诚信知识,在学校悬挂诚信进校园的横幅,让学生自愿加入到诚信签名的宣讲活动,在每次考试之前进行诚信知识的宣传教育,发挥大学校园校学生会的思想引领作用,还有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重点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维度的主要内容和深层要求,让学生努力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三,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弱。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家庭、自我期望、学习、生活、经济、感情、交际各方面的压力,有很大的心理包袱,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抑郁、孤独、焦虑不安、不自信等负面情绪,承受能力弱的同学甚至出现想要自杀的行为,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来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出现重大心理问题的同学,如有自杀倾向的,需要转介给心理医生,对他进行心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心理医生与他的交流进行治疗,达成共识,共同建立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案,形成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帮助其成功地走出阴霾。
(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一般大学教育历时四年,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大一新生处于适应期,这一期间的特点是思想单纯,可塑性强。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是:大一新生刚从高考的压力中走出来,他们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新的老师同学,在这种环境下难免会产生不适应。这些问题会导致学生在入学后感到压抑,对专业的不了解加剧紧张、消极堕落的心态。针对这些大一的新同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新生的军训教育,从军事理论课上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新生的日常事物管理教育,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4字方针中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充分引导学习。
大二、大三学生处于发展期,这期间主要表现出逐步适应专业学习的发展,形成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身的学业或者职业发展有初步规划,但也存在目标不稳定、频繁多变的特点。在这期间,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鼓励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校园活动的建设中。大三学生分化出考研、留学、就业等多个选择,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导他们,关心他们。针对学生们关心的问题,切实提供有用可靠的信息,让同学们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大四学生处于成熟期,在这期间的主要特点是思维能力缜密、个人素质高。但这一时期学生面临着找工作、考研、情感、家庭各方面的压力,心理上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讲座,在QQ群、微信群、校园网站上提供就业信息,宣讲动员同学积极面对找工作的环境等形式来缓解学生的压力,从而凸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意义。
二、根据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变化规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中
中发〔2014〕16号文件中强调“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能够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走出校门、走出宿舍、走向自然,到广大群众中去。”②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增长自愿主动的动手能力,敢于为学业和将来的事业做贡献,不断地加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大一至大四的同学,除加强第一课堂的学习外,还应重视第二课堂的发展,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青联发[2016]18号)和《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見》(中青联发[2018]5号)中指出:将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此来引导青年加强学习,同时关注学习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普遍要求。通知指出,第二课堂的开展需要借鉴第一课堂的做法,促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这进一步巩固了共青团的地位,同时肯定了团学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此依据,学校开展相应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重走长征路”“筑梦中国梦”“关爱环保”“微信长征精神火炬接力”“三下乡”“创青春”“三走”“敬老爱老”等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很好地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
网络是大学生熟悉的学习工具,也是大学生常用的交流工具。中发〔2014〕16号文件中要求“要建好融‘服务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思想阵地,积极在网上开展正面的思想教育,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③
辅导员通过掌握学生的不同思想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如正确运用“青年之声”平台,帮助学生能够及时提出自己的诉求和对学校发展的希望,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回复学生提问的问题,对不能回复的问题给予相关部门相应的反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加强青年之声、学校官方微博、校学生会微信平台的管理和维护,牢牢地占领校园网络的主动权,在校园网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结语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他们的思想特点和思想变化规律都不相同,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侧重的点也不相同。要让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重道远,必须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特点及其规律来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
注释:
①②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6号文件。
参考文献:
[1]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23.
[2]王学俭,朱大鹏.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与学生骨干理论素质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18-20.
[3]田森,王琦.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浅析[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01(1):21-24.
[4]孙岩.论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变化规律[J].智富时代,2016(4):32.
[5]闫英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J].价值工程,2010(34):11-12.
[6]许珍芳,余绪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实证研究[J].教育评论,2015(3):65-67.
[7]鲁静.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4(5):15.
作者单位:
浦娟,共青团楚雄师范学院委员会
樊晓娟,楚雄师范学院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