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联盟网络对煤炭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2019-08-01赵红梅刘丹琪
赵红梅 刘丹琪
摘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创新联盟网络对煤炭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创新联盟网络对煤炭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假设。运用SPSS16.0软件对问卷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结论:煤炭企业的创新能力受到网络规模、关系多样性、结构洞数量、中心度的正向作用和影响,网络密度与关系强度与煤炭企业创新能力呈倒U型关系。基于创新联盟网络对煤炭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假设验证,以及煤炭企业创新联盟的实际情况,给出煤炭企业利用创新联盟网络提升创新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创新联盟网络;煤炭企业;创新能力
煤炭产业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产业,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长期以来,由于持续开采和加工程度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资源逐渐枯竭,加上煤炭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愈发严重,煤炭企业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期”。煤炭企业面临资源趋于枯竭,科技创新能力落后等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为了解决煤炭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必须把煤炭进行转型,由原来的能源变为原料,研发出高效绿色的应用形式,使煤炭行业从资源型向技术型转变,因此煤炭企业唯一的路径只有创新。煤炭企业只有提高创新能力,减缓资源的消耗速度,才能为企业的转型发展争取更多的过渡时间,提高企业的生存几率。但是煤炭企业一直以来依靠资源起家,创新基础薄弱,创新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单靠煤炭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通过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2003年“开放式创新”概念的提出,大量企业开始从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推动了战略联盟的发展。将创新联盟网络引入煤炭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以期为煤炭企业通过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从而摆脱困境,提供一个新视角和新思路,并对构建和运行煤炭企业的创新联盟网络给出参考。
一、 理论推演与研究假设的形成
1. 结构属性对煤炭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假设。
(1)网络规模对煤炭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假设。创新联盟网络的规模是反映创新联盟网络中焦点煤炭企业拥有的联盟伙伴数量的指标。规模较大的创新联盟网络能使焦点煤炭企业拥有更多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盟伙伴,这些联盟伙伴关系促进了煤炭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戴勇(2018)认为企业吸收能力包括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网络规模对于这两种吸收能力均能产生正向影响,从而提升技术创新绩效;张路蓬(2018)创新网络规模的扩大,也相应地提高了新兴产业创新网络的聚类系数,增强网络资源的凝聚力,从而提升了技术扩散效率。
网络规模越大,即代表煤炭企业所连接的网络关系越多,企业联盟伙伴的知识背景、技术背景、资源背景就越复杂多样,而网络关系所能带给企业的异质性创新资源也就越丰富,成员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从其他节点处获取自身所欠缺的知识、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就越有可能及时完善自身创新知识体系,所以网络规模越大,所拥有的各种潜在或实际的机会和资源也越丰富,企业通过积累和部署优势资源来实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能够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概率也就越大。因此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H1:网络规模与煤炭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2)网络密度对煤炭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假设。网络密度是衡量焦点煤炭企业与其他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等联系的紧密程度。一般来说,网络密度越大,网络组成部分的关系就越密切。张洁瑶(2018)以网络密度为控制变量,研究地理邻近性和认知邻近性对协同创新关系构建的影响,发现网络密度越高,建立关系的成本越大;潘李鹏(2018)企业知识结构的网络规模、网络密度、网络结构洞和网络凝聚指数能够显著影响企业创新。
在一定范围内,网络密度的增大有利于煤炭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因为网络密度的增加,有利于不同节点之间信息和资源的交换,这种交换在初期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双方都能获得自身所需的信息和资源,由于技术资源的可用性增加,企业有更多的机会结合合作伙伴的各种资源,技术上活跃的合作伙伴可能更愿意投入资源,从而使企业能够承担追求创新所需的风险更大、技术密集型项目。但随着密度不断增大,成员之间交流与互动的次数不断增加,冗余信息不断增加,企业大量的时间、人力花费在冗余信息的处理上,反而抑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H2:网络密度与煤炭企业创新能力呈倒U型关系。
2. 关系属性对煤炭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假设。
(1)关系多样性对煤炭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假设。关系多样性一般用来描述提供资源相似或重复的程度。它是反映网节点间创新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杨张博(2018)企业联盟类型多样性增加对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都具有正向影响;连远强(2016)探讨新兴产业创新联盟网络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网络多样性与创新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
创新联盟网络关系多样性是指网络中煤炭企业拥有的创新资源的异质性,各煤炭企业拥有的创新资源异质性越高,企业间互补程度就越高。当企业拥有丰富的联盟伙伴时,核心企业搜索联盟网络知识的动机较高。他们增加的努力导致参与更广泛的知识搜索,从而增加了发现有用的联盟网络知识的可能性。创新联盟网络关系多样性是由网络规模和创新资源多样性共同决定的。较大的网络规模是多样化网络关系的基础。但仅仅拥有较大的网络规模是不够的,因为如果焦点企业和联盟伙伴拥有的创新资源同质性过高,聯盟伙伴只能为焦点企业提供相同的创新资源,此时联盟伙伴并不能使焦点企业的网络信息池的规模增加。网络中的创新资源规模实际上是由网络中节点企业拥有的创新资源多样性决定的。当焦点企业能够接触到足够多的异质性创新资源,企业创新活动也能更加顺利的进行。因此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H3:关系多样性与煤炭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2)关系强度对煤炭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假设。网络节点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联系的频繁程度,称之为关系强度。联系得越频繁,则节点之间的关系强度越高。房燕(2016)发现小微企业与七类主体网络关系的强度、规模和稳定性对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郑向杰(2016)认为较强的网络连通性会弱化企业的创新能力;曹兴(2017)经过回归分析发现网络结构与技术生态位“态”和技术生态位“势”呈倒U型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节点之间的强联系有利于信息与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当联盟网络资源量高,焦点公司得到更多机会访问和获取这些资源,可以与它的合作伙伴交换资源,使这些资源组合产生协同效应。这样的资源和资源组合的潜在的可用性可能会增加焦点公司实现更多的创新。较大的资源量增加的实验和探索的机会是产生创新的必要条件。但是随着节点之间交流的次数不断增加,合作不断加深,会使不同企业的创新资源同质化,这会影响企业的突破性创新。同时,较高的联结强度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去维系,企业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维护这种强联系以及处理同质性资源上,势必会影响企业获取异质性创新资源,从而影响煤炭企业创新活动的进行。因此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H4:关系强度与煤炭企业创新能力呈倒U型关系。
3. 位置属性对煤炭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假设。
(1)结构洞对煤炭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假设。结构洞是指联盟网络中两个节点之间非冗余的联系。Burt(1992)认为,如果一个网络节点处于另外两个节点之间的直线路径上,并且在这条路径上只此一个节点,那么就称该节点就占据了结构洞位置;庞博(2018)结构洞和关系质量分别在联盟组合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在两个没有联盟关系的企业间搭建起桥梁,控制间断节点间资源流动,从而具备资源的控制優势。处于结构洞位置的节点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和资源的路径相对较短,更容易获取更多的异质性创新资源。在创新联盟网络中,企业拥有的结构洞越多,网络位势就越有利,企业可以获得的创新资源也就越多。由于与拥有丰富技术资源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公司更有可能接触到与其合作伙伴一起的新思想、项目和技术。接触合作伙伴的各种想法和技术可以鼓励不同的思维,并且可以产生持续创新所需的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此外,联盟网络中获得更多的技术资源可能帮助公司应对内部的惯性,这往往是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障碍。通过与外部伙伴的合作,弥补了企业内部创新能力的不足。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5:结构洞数量与煤炭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2)中心性对煤炭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假设。创新联盟网络中心度是指网络中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直接相连的数量。赵炎(2017)以中国通讯设备行业联盟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企业的中心性对企业的创新有滞后的正向作用;郑向杰(2016)构建中国化学药品行业的联盟网络,发现拥有中介中心位置优势的企业能够在联盟短期内显著提升其创新能力;曹兴(2017)借鉴态势理论,研究移动通讯终端创新网络的演化,发现度数中心度与技术生态位的“态”和“势”均呈倒U型关系。
高度的中心性在最短的步骤中增加了核心节点对其他节点的访问,靠近联盟网络中心的企业将接触到更多的创新资源,并且对于相关补充资源可以进行更高水平的访问。另外,与非中心位置的煤炭企业相比,中心性位置的煤炭企业对第三方更具有吸引力。联盟网络中的拥有丰富创新资源的企业大多更倾向寻求与中心性位置的煤炭企业缔结联盟伙伴。如果企业的联盟伙伴拥有丰富的资源,该企业的潜在资源池大大增强,企业可以从联盟伙伴那里选择一系列的资源。一个充满更高技术资源的企业的联盟网络极大地增加了企业对新技术的接触,并且提供了企业有效接触和利用存在于其联盟网络中的资源的机会。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6:中心度与煤炭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5. 理论模型的构建。基于以上的理论假设,构建网络属性与煤炭企业创新能力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二、 研究设计
1. 数据获取。基于理论假设,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针对现有的煤炭产业创新联盟内的企业进行发放。主要包括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的7家企业,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8家企业,黑龙江省煤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9家企业,以及双鸭山市煤炭开采应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12家企业。
2. 数据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关系强度、关系多样性、结构洞、中心性与煤炭企业创新能力之间显著相关。
为了进一步验证相关假设,对网络属性与创新能力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图1至6所示。由方差分析的结果可知,网络密度与网络强度与煤炭企业创新能力存在倒U型关系,网络规模、关系多样性、结构洞、中心性与煤炭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正相关。
综上,由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知,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关系强度、关系多样性结构洞、中心性与煤炭企业的创新能力都显著相关。由方差分析的结果可知,网络密度、网络强度与煤炭企业创新能力存在倒U型关系,网络规模、关系多样性、结构洞、中心性与煤炭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 结论与讨论
1. 优化网络位置。创新联盟网络中的结构洞和中心性位置均对煤炭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处于结构洞位置的企业能够控制间断节点之间的资源流动,高度的中心性则在最短的步骤中增加了企业接触到异质性创新资源的机会。企业应当培养识别潜在合作伙伴的能力,并且尽快与优质合作伙伴建立联盟关系,占据新的联盟伙伴与旧的联盟伙伴之间的结构洞位置。“网络惯性”的存在也使得原本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在之后较其他企业更容易继续占据其他结构洞位置。同时,“仓储型”企业可以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通过与其他企业共享创新资源,不断建立联盟关系,提升网络位置的中心度。“纽带型”企业则可以发挥自身的网络位置优势,获取更丰富的异质性创新资源,逐渐向联盟网络的中心位置靠拢。在现有的煤炭企业创新联盟网络中,往往是高校占据了网络中较为中心的位置,煤炭企业应当注重内化吸收高校的创新资源,不断优化煤炭企业的网络位置。
2. 扩大网络规模,提升关系多样性。网络规模与关系多样性对煤炭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较大的网络规模是多样化网络关系的基础,企业应当通过合作创新、交易活动等多种方式与其他节点建立广泛的联系,扩大网络规模。总体来看,现有的煤炭企业创新联盟网络网络规模仍然较小,由神华集团牵头成立的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现有企业只有7家,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也仅有8家企业。网络成员应当不断寻找优质的合作伙伴,包括其他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中介和金融机构等,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嵌入创新联盟网络,扩大网络规模。但仅仅拥有较大的网络规模是不够的,还要提升网络关系的多样性,因此企业在扩大网络规模的同时,也要对联盟关系的价值进行判断,多建立和发展有效的联盟关系,对于价值不大的联盟关系,可以考虑舍弃,从而保证网络关系的多样性。
3. 平衡网络密度与关系强度。煤炭企业在嵌入联盟网络的过程中应控制好网络密度与关系强度。当企业发现随着与其他伙伴交流与互动次数的增加,接收到大量的冗余信息,并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来处理这些冗余信息,就要及时地降低网络密度,保持有效的联盟关系,解除无效的联盟关系。同时,企业应当注意选择松散耦合的创新合作伙伴,并通过网络成员之间的组织耦合程度来调节伙伴之间的关系强度。当企业发现随着合作的加深,出现创新资源的同质化,就应当减少或舍弃无意义的联结,使网络强度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目前,黑龍江省的煤炭企业创新联盟内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联盟网络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应适当地提高联盟成员间的关系强度,加强煤炭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提高煤炭企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戴勇,朱桂龙,刘荣芳.集群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吸收能力是中介变量吗?[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9):16-22.
[2] 张路蓬,薛澜,周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的演化机理分析——基于中国2000-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实证[J].科学学研究,2018,36(6):1027-1035.
[3] 张洁瑶.创业企业多维邻近性对协同创新关系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9):78-85.
[4] 潘李鹏,池仁勇.基于内部网络视角的企业知识结构与创新研究——“发散为王,还是收敛制胜?”[J].科学学研究,2018,36(2):288-295.
[5] 杨张博.网络嵌入性与技术创新:间接联系及联盟多样性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8,39(7):51-64.
[6] 连远强,查耀华.新兴产业创新联盟的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关系[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9):129-135.
[7] 房燕,鲍新中,崔婧.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小微企业网络化创新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3):145-15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18JYB157);软科学项目(项目号:GC16D112)。
作者简介:赵红梅(1979-),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导师,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创新联盟网络;刘丹琪(1993-),女,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创新联盟网络。
收稿日期:201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