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答其所问 问有所效

2019-08-01

浙江人大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大常委会选题监督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不少,为什么企业感受却不明显?如何循序渐进助推企业转型升级,防止“一不达标就关停”现象?……5月28日,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就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开展专题询问。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部分省人大代表与22个厅局负责人近3个小时的“询问面对面”现场“火药”味十足。

近些年来,专题询问作为人大监督的重要形式,自2010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垂范带动下,已频频亮相于各地人大履职活动中,已经成为人大监督的“常规武器”,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专题询问在一些地方还只停留在“看上去很美”,形式化、程序化、表演化凸显,监督效能式微。问答环节“对台词”,询问会成了座谈会;行政首长少、部门副职渐多;意见反馈缺乏“下半场”等等。本应问出真情、问出原由、问出措施,甚至问出一身汗,而如今往往图热闹、走过场。

开展专题询问是为了知情知政、共商对策,是针对人大审议中“不清楚”“不明白”的内容进行询问,其目的和指向是为了促进问题的解决,求得监督实效。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专题询问在地方人大监督工作中的优势和特点,切实问出措施、问出实效,让专题询问回归监督常态,需要各地人大进一步探索破题、实践完善。

精准选题是前提。“题好半篇文”。选题既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架好天线”,也要紧贴热点、关注难点,盯住工作薄弱环节,“接通地线”。要在“专”字上下功夫,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在“准”字上做文章,不要海阔天空、天马行空,切实增强专题询问议题的针对性、可行性。此次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专题询问会,聚焦如何进一步擦亮民营经济这张浙江“金名片”,选题切中经济发展热点,也契合浙江实际和特色,更是回應了企业和民众的期待,备受社会关注。

深入调研是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问”前调查研究的质量,决定着专题询问会的提问能否找得准焦点、切得中要害、问得出效果。据悉,省人大常委会在询问会前的3个多月时间里,各调查组马不停蹄地听取汇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调研座谈、征求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难点重点,形成总报告,并将分报告印发常委会组成人员。报告突出问题导向,有关问题及建议占2/3以上篇幅,为开好这次专题询问会做足准备,奠定扎实基础。

合理安排是重点。“一问一答”现场,能否抓住问题的要害,牵住“牛鼻子”;能否揪住问题连续追问,问出“辣味”,专题询问环节的合理设计和科学安排至关重要。这次专题询问,省人大常委会定下的“规矩”是,提问和回答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回答时间不超过5分钟。“问”与“答”有来有往,相互呼应,保障了会议的高效进行。

跟踪问效是关键。专题询问不止于“问”,让“问”落地有声,才是“问”的初衷和归宿。专题询问只是完成了上半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做好整改落实这个下半篇文章。要将梳理交办、督促办理、跟踪落实等一并纳入专题询问整体工作中,举一反三,持之以恒,确保各项工作善始善终。正如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梁黎明在专题询问会上所要求的那样,“专题询问工作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各有关方面要持续强化工作整改,直至问题解决。只有把专题询问与会前、会中、会后各项举措紧密结合起来,才能问得其所、答其所问、问有所效。

猜你喜欢

人大常委会选题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高邑县人大常委会 组织召开常委会主任与“三长”联席会议
本刊2017年第二季度稿件刊用情况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