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建中考作文解读及佳作示例
2019-08-01刘腾辉
刘腾辉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习技艺,修品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方式的“充电”。习近平主席曾经提出一个“蓄电池理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充电”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代替。
【命题解读】
2018年福建中考作文依然采用了“材料+命题”的形式,不过相较2017年的“每个站点都有风景”,今年的作文题写作难度降低了不少。
题目“充电”是有比喻义的,指在学习、工作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思想认识,或丰富知识的过程。谁需要“充电”?答案不言而喻,每个人都需要。考生关键是要思考怎么“充电”,用什么形式“充电”。提示语“习技艺,修品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方式的‘充电”提示考生,“充电”可以是学习某种技艺,也可以是养成某种良好的品行;可以是在阅读中汲取能量,也可以是在旅途之中开阔眼界。
提示语中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蓄电池理论”充满哲理,旨在提醒考生生活中的“充电”与“释能”往往相伴相生;如果能够彰显思辨意识,能够结合“释能”对“充电”进行深入的思考,揭示其中的辩证关系,在立意上就能胜人一筹。相反,倘若考生只写物理意义上的充电,只是围绕“充电”展开故事,虽是符合题意,却难得高分。
值得注意的是,提示语中提到了“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考生会很容易想到“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炼”等关于不断学习、提升的常用语句,如写议论文,在文中引用“奶奶同学”薛敏修、年薪几十万的淘宝老年产品体验师等人物的鲜活事例,能为文章增添亮点。如写记叙文,可具体叙写自己“充电”的过程,抒发感悟;如写议论文,可以用翔实的事例论证持续“充电”的重要性。充电
手机的电量越来越少,马上就要自动关机了,我无奈地把它丢进包里,无聊地踢着石板路上的小石子。
这段青石板铺成的路有一些年头了,环顾四周,间间青瓦白墙的门店在路两边延伸,充满了古朴的气息。昔日的店铺招牌仍然挂在那儿,有的在歲月的侵蚀下破旧不堪。雨水沿着破败的屋檐滴落下来,在店前的石阶上激起朵朵漂亮的水花。木窗上挂着晃晃悠悠的蜘蛛网,零散的物品被随意放置在满是灰尘的地下。以前,这里应该是一家热闹非凡的小店吧。停下脚步,我想象着古镇从前的辉煌与繁华。前方有几位头戴安全帽的施工人员,他们蹲在地下,围着一张摊开的图纸讨论着什么,我明白了一切,不由得叹了口气。
我百无聊赖地踩着路上的小水洼,进了一条小巷子。这条巷子的景色大体跟巷外无异,但房屋矮了些。这以前应当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吧?心里这么想着,我好奇地朝着巷子的深处走去,想一探究竟。
一位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年逾古稀,身后撑着一把油纸大伞,蹲坐在一块青石上,手中正捏着什么。我走近一看,一团紧实的泥巴被老人攥在手中,他的手指在泥巴上飞快地摆弄着,在这个地方捏捏,又在那个地方修修。没多久,一个人偶的形状便显现出来了。然后他随手捡起一根树枝,在人偶上刻画着。那根树枝似乎变成了一只手,巧妙地在人偶上刻、按、切、画……我凑上前去看,那是一个正撅着屁股眉开眼笑的小男孩。我痴痴地看着那个小玩意儿,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老人似乎吓了一跳,见我紧盯着他手里的人偶,就乐呵呵地笑了起来。
那老人做好人偶,双手在衣服上拍了拍,见我这样喜欢,就把它送给了我。在与老人的闲聊中我得知,政府决定将这个古镇重新修葺,最大限度地保留古镇的原貌,而且还要为当地传统民间技艺申遗……我把人偶捧在手心,左看看,右看看,舍不得放下。那一刻,我似乎感受到古镇的气息与活力还未完全消散,它正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涅槃重生。
拿出手机,看着屏幕上“充电”的提示,我不禁莞尔。任何事物只保持内核不变是不够的,若不时时充电以谋变,再强大的内核也终有消逝的那天。回望渐远的古镇,我知道它会有充满电重新绽放的时候,我也将电量满满,走向属于自己的路……
【得分点解析】
切入巧妙。作者巧妙地从当下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切入,写出了自己旅行途中的见闻,使人们反思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和古建筑,文章富有社会现实意义。
立意深刻。作者通过自己在古镇的见闻,生发感悟,尽管事物的内在是充实而丰富的,但一成不变是行不通的,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应该不断充电来适应社会的变化与挑战,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思考深刻,令人警醒。充电
自然界中的植物,只有从土壤中不断地吸取养分,才能开花结果,这吸取养分的过程就是给自己充电的过程,开花结果就是释放能量。物如此,人亦然,我们只有不断充电,不断完善自己,才能释放无穷的能量。
不断充电,才能绽放自己的精彩。在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上,平凡的外卖小哥雷海为一鸣惊人,赢得冠军。这成功的背后,是雷海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等餐、等红绿灯的时候,还不忘背诵诗词。正是他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腹有诗书”,最终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释放能量,赢得冠军。
不断充电,才能紧跟时代发展,造福社会。共产党员廖俊波不断为自己充电,在工作中完善自己,为福建省政和县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侯云德院士不断为自己充电,在分子病毒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无数病人因此受益;“英雄机长”刘传健在平日的训练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充电,练就过硬的本领,在关键时刻挽救了100多位乘客的生命。他们努力进取,不断为自己充电,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关键的时刻释放能量,拯救危机,造福社会。
相反,不充电,不学习,终究会“泯然众人”。方仲永即便天赋出众,因为没有不断为自己充电,最终沦为了普通人。多萝茜·比林顿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东西,到明天就会过时,如果我们停止学习,就会停滞不前。”新的时代,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原来拥有的知识是无法应对挑战的,时代需要我们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己,才能拥有足够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空间……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没有持续充电的意识,学一点点知识就自以为了不起,从而裹足不前,陷入困境。现在有个流行的“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从平凡人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可以说这一万小时也是为自己充电的过程。任何人都无法掌握某一领域的全部信息,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学习的机会,花时间去充电,才能放电。
【得分点解析】
论证充分。本文开门见山,以类比巧妙提出论点,再从正面“不断充电,才能绽放自己的精彩”“不断充电,才能紧跟时代发展,造福社会”来论证充电的重要性。接着从不充电会“泯然众人”“不充电就会停滞不前”来说明不充电的后果,正反结合,论证充分。
素材丰富。本文材料丰富,引用了雷海为、廖俊波、侯云德、刘传健、方仲永等人的事例,以及多萝茜·比林顿的名句、“一万小时定律”,既显示了作者丰富的素材积累,又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充电
伴着口鼻呼出的热气,我艰难地将充电器插入插座,然后解脱般呼出一口气。
今夜无月。我走到阳台,涼风冲淡了空气中的热气,沁入肺中,给大脑和身体带来一丝温凉与清醒。咽喉猛地袭来一阵刺痛,热热的,仿佛一撮细沙在摩擦着咽喉。我
咽下一口唾沫,抬眼皱眉想要摆脱这苦恼,却窥见橘红色的天空中仿佛有刺目的光,颜色跟手机右上角的颜色相似。
此时,街道上车水马龙,这座城市开始了夜晚的声色犬马。诱惑与放纵掏空了原本孱弱的躯壳,城市就像是一部电池崩坏的手机,一刻不停歇地依靠充电才能苟延残喘。这座不为人知的小城,工地上一排排铲车还停在那儿,铲出的一堆堆沙土像小山一样,这些小山明日就应该被移走了吧?工业化的小城看起来充满活力和生机,却没有人注意它的内耗与消亡。我看了一眼床头正在充电的手机,那条长长的充电线就像一条细长的血管艰难地给手机续命。屏幕上闪烁的消息在黑暗中格外刺眼。
回到房间里,闷热的气息让我昏昏欲睡,沉重的脑袋仿佛要与肩膀失去联系。我半眯着眼,脑中横七竖八地陈列着许多奇怪的东西。我计算着时间,见插头处手机该充好电了吧?我艰难地睁开双眼,见插头处的亮光闪烁。
我两手撑起身子,拔下插头,充电结束。我看着镜子,在灯光的映射下,我的脸色苍白,两眼深陷。我难以想象,生命竟然如此痛苦与脆弱。放下手机,我仰起头,努力不让眼泪流下来。我又回到床上,枕头也不舒服,硌着脑后的血管。我需要用休息来为自己的身体充电,可又无法好好休息。
身体的痛苦在第二天仍没有消除,但我还是拖着沉重的躯体,踏出了房门。清晨的阳光已将黑暗赶走,太阳正源源不断地散发着光芒,为大地和这座小城输送能量,充了一晚上电的人们也都步伐轻
快地走出家门,去上学、工作。望着在树枝间跳跃的小鸟,我也不禁跟着跳了起来,然后稳稳地着地。这让我回想起那一段运动的日子,虽然每天大汗淋漓,但我的心脏强有力地跳动着,生命充满了活力。我突然意识到,充电是能量的聚集,是为了使自己更好地成长,它立足于长久的发展,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利益,掏空自己。
生命需要充电,犹如草木需要光合作用,我们不能一边倒地搞极端发展。万物如阴阳相生,才能生生不息。
【得分点解析】
立意深刻。作者没有揭示手机带来的不良影响,而是另辟蹊径,将手机与“充电”的意义延伸到生命、城市,感悟人生,关注社会发展,反思社会现象,实属不易。
语言精练。作者在表达时虽采用了常见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是在遣词造句上颇有水准,尤其是描写自己的感受时,所用词语极富个性,语言富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