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2019-08-01王晨光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甘地殖民印度

文/图_王晨光

无论用哪种方式考察,印度都属于世界古文明发源地之一,这也导致这个国家拥有所有古老帝国同样具有的两面性。

一方面,这里创造了独有的宇宙论和民族特色的思想体系,他们拥有严格的教义,并且在历史上发展出各种分支派系,他们每天举行研讨会,有学者仔细研究,这些教典以及研究成果大多数是使用这个民族独有的文字书写。政府支持,人民信仰,其乐融融。甚至在宗教祭祀盛会上,我们可以看到各国人民围观,俨然世界中心。

另一面,却是贫穷,落后,肮脏,欺骗,大多数人生活困窘。古代帝国的继承者往往延续了历史的巨大版图,人均GDP却不及毗邻的岛国,享受帝国遗产的国民日常活在自己的民族自豪中,但同时也尽量规避对生活悲惨的正视,处于贫困与落后之中却常见一种见惯生死的人生哲学,他们的日常弥漫着一种放弃秩序的色彩。

印度街头

印度保留着大量未经翻修的古建筑,一方面源于这些古迹一直充当着仪式场所,另一方面也因为国家基层经费紧张。我们在国内四处找古迹凭吊,这里却举目皆是数百年历史的古建筑。几步一座印度庙,各种神祇造像精致繁杂。而印度由于被英国殖民,满街随处可见“殖民”风格建筑,回想国内某些城市以引以中西合璧建筑为豪,其实不过是近代的“殖民”审美。

印度的国父甘地就是印度近代文化的代表,《甘地传》清晰叙述了这个南非律师如何成为印度人的精神领袖。我们可以看到,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与他接受英国教育相关,他相信英国法律,甚至在初期是以英国为母国,这也就使得印度无法彻底摆脱英国的文化影响。另一方面,印度人神性思维使得甘地成功,甘地的一切也被模仿,简朴、绝食、纺纱,一个神性太强的国家,个人崇拜、神性崇拜成为生活的主体,分裂与仇杀也源于宗教,这也是印度至今仍然贫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所以,殖民在普通的历史语境中是一个贬义词。但对印度而言,“殖民”的另一面是当你游走一圈下来,惟有在加尔各答感到放松,看到干净的街道、甜点店和英文菜单,有人穿着西装,以及英国殖民留下的小花园和骑马的警察,方才感到回到现代的安全。

我们常说喜欢印度古文明,其实我们喜欢的是博物馆式的,精致包装与印刷的,色彩饱和度高的,高端学术会议配着冰咖啡和空调讨论的。而什么是真实的印度“古文明”,阿拉哈巴德式的尘霾、泥土、露天而睡,没有干净的旅馆,没有公交,没有Uber,没有厕所,甚至没有衣服,光脚踩到牛屎,喝恒河水,伸手要一块钱的巴巴。然而我们往往只看到他们虔诚的信仰,和被修过的美图,屏蔽了以上所有信息。

瓦拉纳西是印度教重要的宗教城市,这里每天清晨都会进行恒河祭祀,来自印度各个地区的民众前往祈祷围观

学者嘴里的古文明往往已经包含过度的想象。当我们徘徊在传统价值与现代化之间时,拿印度当例子一切都很清楚。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最近的一部电影《无所不能》中展现得很巧妙。影片的关键环节在于受到性侵后举证材料的缺失,而举证材料的缺失源于他们被恶势力囚禁与被抛进海水中丧失了关键的性侵证据采样,期间又揭露了印度广泛存在的行政效率低下、勾结受贿情况。电影本身并不复杂,有意思的是,当一个国家的电影可以公开对本国公权力系统进行反思,本身就意味着该国已经进入了民主化运行的系统。

所以,各种日常的公务系统是最能观察到印度传统与现代分裂的环节。由此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什么是法律,法律产生的环境是什么?不负责任的法学家可以把法律史勾勒得很长很久,但实际上,古代的法律和现代的法律从根本上可以说毫无联系。基于证据为核心的法理审判,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古代社会的法律,本身与宗教权威和固定化的社群生活联系。谁来秉持正义?是族长或宗教的首领,他所管辖的区域,是一个同姓或有共同宗教信仰的小村落,是一种熟人社会,族长和宗教法官的司法不是基于证据判定,而是基于对每个人品性的熟悉以及原始的道德。现代的法律,则是人口流动的产物。在柏拉图的话语中,一个城邦之外的人,不是野兽就是天使。人,无法脱离城邦存在,脱离了城邦意味着没有保障。我们现在之所以能跨区域流动、旅行、移居,是基于已经存在的国家内普遍一致的审判法则、警察体系、监控系统、公共医院,以及公共的工作岗位。

加尔各答作为有英国殖民色彩的城市仍保留着骑马的警察

在影片中,女主被设定为没有任何亲属和家人的孤儿,而男主同样没有任何家属和亲人出场,最多只有一些街坊邻居。违法发生后,两人能依靠的只有他们认为应该合理运转的印度司法体系。而他们居住的环境,主要人物是印度教徒,同时还有穆斯林生活在其间。既有现代的司法系统和公共警察,但是又基本处于混乱状态。甚至我们发现有意思的环节,当穆斯林的父亲被一个印度小子在清真寺楼顶捅了一刀,并没有引发宗教冲突,甚至完全没有穆斯林人为自己的这个兄弟打抱不平,这就意味着不仅故事的男女主,所有在这个区域生活的人,都处于一种散沙状态。宗教社团的保护性失效,公正司法和现代政制又未真正建立,这就是故事中绝对混乱的时空设定。这种过渡的环境就是印度的现状,所以,印度很难像中国一样,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到各个区域的中心城市进行工业化生产。

印度的电影往往充斥着近乎戏剧化的黑白分明的人物塑造,譬如《无所不能》中的反派代表,立法委员、立法委员嚣张跋扈的弟弟、贪污受贿的警察系统。然而,就这么一个被古典戏剧演绎过无数次的官官相护、底层任侠的故事,却几乎从我们当代的视野中消失了,为什么?因为当现代政府追求普遍化治理并随之建立普遍法后,就不需要塑造“复仇”的故事了。而印度这种艰难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帝国,就会出现“私刑复仇”的合理想象。

菩提伽耶是佛陀的成道地,但是该处常见的是东亚、东南亚的佛教信徒,印度本土已经很少有佛教徒

为什么有“私刑复仇”,有各种新闻中常见的暴力侵权行为?我想这类问题问的不是个人,而是社会。当社会选择建立现代工业化体系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时候,有没有提供给人民相应的流动性安全保障?当呼吁地方GDP指数提高,希望向现代化国家迈进时,有没有保障人民的医疗权利、教育权利、食品安全、抚养幼童的生活环境?当我们苛求年轻一代生育率降低时,有没有反思我们是否提供了充足的现代生活条件和安全感?

这就是印度的故事,我们借助印度,看到的不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是一个古老帝国从传统向现代艰难转型的过程,传统思维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急剧碰撞的过程。借此,我们得以理解我们的国家同样存在着的类似问题。如果我们能时常反思自身,才是开启了我们成为现代国家的可能。

猜你喜欢

甘地殖民印度
甘地扔鞋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拉胡尔·甘地辞去党主席职务
殖民岂能有功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明清时期陕西果树商品化趋势及殖民采掠初探
甘地走上素食路
印度式拆迁
甘地戒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