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类专业课程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的思考
2019-07-31陈海玉徐福卫
陈海玉 徐福卫
摘要:“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模式。理工科类专业课程不同于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实现“课程思政”难度较大。上海高校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但也存在理工科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难处。文章从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理工科类专业实现“课程思政”应思考的内容出发,梳理了如何在理工科类专业中实施“课程思政”,为“课程思政”在理工科专业中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工科;专业课程;专业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1-0221-02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总书记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思想政治工作不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而是所有教师的工作;育人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程的职能,所有课程都需要育人,实现专业教育全过程育人、高校各部门教师全方位育人。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培养并不令人满意,专业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的事情,思想政治课程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之间很难实现融会贯通,思想政治教育日益陷入“孤岛”困境[1]。与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相比,理工科类专业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不理想,甚至完全缺失。有些理工科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不强,有些教师想但又不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单纯的说教模式效果收效甚微。因此,探索如何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
一、上海高校的经验与不足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应该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战略。自2004年开始,随着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上海开启并推进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之路[2]。上海高校从教材、教学、教师三个关键要素入手,改革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推出《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如复旦大学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等[2],转变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专业课程也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思想政治课重引领、触灵魂,通识课树信念、强素质,专业课有情怀、播信仰,所有课程都要承担思想政治工作,所有教师都要承担思想政治工作,所有课程教学都要上出思想政治课的味道,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建立思想政治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想政治教育格局[1]。但上海高校推出的《大国方略》等“课程思政”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类课程范畴,还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两张皮”现象,没有完全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2]。
二、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专业教师育人观念陈旧,认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把专业课知识讲好就行了。其实,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实现“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是转变专业教师的育人观念和提升能力。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法,每个教师都要树立“育人”理念。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加强理论自信,转变育人观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道路和时代、科学理论结合起来,领会课程知识的科学价值精髓,在教学实践中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理解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的智慧理论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意义。专业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并领会课程教学的核心价值,才能自觉地在课程教学中履行“课程思政”。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教师的德育观念和德育能力培养。专业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专业教师德育意识的教育和培训,让广大专业教师认识到在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耽误教学时间,反而起着促进作用。在专业教师德育观念转变的同时,要真正实现“课程思政”还需专业教师具备价值教育的能力,因此,加强专业教师德育能力,指导专业教师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深入挖掘、提炼课程的德育元素和价值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贯穿课程教学过程,实现“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课程思政”局面。
三、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
理工科专业课程不同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其内容主要是以认识自然规律为本质的知识,反映自然运行和发展规律,以客观性为主。人文社科课程本身就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思想主张、立场和观点来设置的,反映党和国家的意志与要求,具有鲜明的思想指导性[2],相比之下,理工科专业课程实现“课程思政”的难度要大很多,要做好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课程教学中要系统设计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
1.坚守专业定位,服务国家战略、行业要求。高等学校设置某个专业要充分考虑专业定位,面向什么行业,培养行业需要的人才,为行业健康发展输送合格人才。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不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把理工科专业课程当作思想政治课讲,也不是简单地讲完理论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从国家战略和行业需要出发,考虑如何为国家战略、行业需要服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坚持课程知识的科学性,挖掘其学理、价值、伦理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插入社会道德教育,润物细无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让学生既学到专业理论知识,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比如,在专业课程中穿插讲解“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高铁等战略的实施,涉及规划、建筑、桥梁、机械、电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领域,体现了国家的强大,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的出行,提高了人们的福祉,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2.崇尚科学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领先的,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科技历史人物。理工科专业课程可以充分挖掘与课程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作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题材,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的同时,穿插优秀的历史典故和优秀人物,如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张衡,活字印刷术的毕昇,土木工匠的鲁班,赵州桥的建设者李春,都江堰的建设者李冰父子等,用他们追求真理、探索科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崇尚科学的精神,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3.注重实践育人,培养担当精神。理工科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从“课程思政”的角度看,专业教师要善于应用实践能力培养这个环节,在应用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知识上升到国家、社会、家庭的层面,讲解本行业中不同层次、不同分工的工作要求,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状况,跟上行业科技发展步伐,增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理解,强化对社会与家庭的担当和使命感,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自觉性。
參考文献:
[1]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上海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16-12-12(第008版).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