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校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
2019-07-31陈庆洪
陈庆洪
摘要:在聋校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等。聋生学习几何的主要特点:经验是学习起点,操作是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教师教学时,从聋生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从情境激趣引发思考、体验感知清晰表象、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等环节进行课堂教学,培养聋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聋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聋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聋校数学;聋生;空间;图形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1-0190-03
几何是研究空间和图形的学科,是促进儿童空间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学生由于先天生理、心理的缺陷阻碍了思维发展,尤其表现为思维的推理、拓展不如正常儿童。空间与图形内容是比较抽象的,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巧妙设计,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激趣,巧妙引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能够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情境创设是聋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有力支撑,“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更具浓郁的生活气息,更加突出学生的观察、操作、体验和探究能力,因此,情境创设对聋生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个源于生活实际、让聋生感兴趣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会使他们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这更容易使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一个好的情境会在上课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如在教学聋校四年级上学期数学“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课件播放福清市中央公园的漂亮一角,让聋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再从爱护花草的标语牌引入长方形的实物,再半抽象出长方形的面,最后抽象出数学符号、长方形图形。这样设计是因为聋童形成空间观念具有从具体到半具体、半抽象最后到抽象的心理特点,教学应从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经验是聋生几何学习的起点,通过情境设计,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做铺垫,激发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再如,教学聋校七年级上学期数学“圆的面积公式”一课时,用课件引入:一头跑动的小马拴在树上,跑动一圈,然后再出示问题:(1)用一条2米长的绳子把一匹斑马拴在木桩上,小斑马在它的最大范围跑了一圈,这一圈有多长?怎么求?半径用r表示,斑马跑半圈用什么表示?(2)小斑马在最大范围能吃多少面积的草?运用多媒体,复习圆周长的一半是多少,为推导公式做铺垫。创设问题情境,以“羊能吃到草的最大草地面积是多少”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求圆面积的实际作用,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直观感知圆周长和面积,设疑并引出圆的面积课题,诱发学习动机。
二、体验感知,清晰表象
由于聋生的思维具有主观性、形象性特点,抽象思维能力及空间概念较差,认识几何形体的特征及理解相关计算方法对其来说都很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因此,空间与图形的概念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根据聋生形成概念的心理过程,对几何形体特征及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通过思维才能实现。思维确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在概念教学时,要感知概念,建立表象。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不如看,看不如做,别人做不如自己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聋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表象知识的建立,需要对实物多次观察。聋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学中需加强直观演示,去引领他们,让他们看,亲自动手做,在这种亲身实践、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其所能获得的体验与感悟是其他任何方法都不可比的。
首先,在体验中感受。教师要为聋生提供一切创造探索的机会。空間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学生或许会相信教师所告诉他们的,但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实践,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如在“长方形的认识”一课中,为了更加清晰长方形特征的表象,教师可让学生寻找身边的长方形,并说出其长和宽。学生会在教室里找出长方形,这样在头脑中就会对长方形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在区别比较中有助于正确表象的形成。探索过程中,教师应适度引导,帮助他们体验感知,清晰表象。
其次,适时地比较和分类。比较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彼此间的同一性和相似性。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事物间性质的异同,将不同性质的对象归入不同种类,并让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征,从而构建这种图形的基本概念,了解这些图形的特征。如在“圆的面积公式”一课中,为了更加清晰圆的面积的表象,教师先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圆形,再在分发的很多图形的学具中找出圆,抚摸圆的面,指出面积和周长的区别,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摸,感受圆的面积概念。同时,启发学生说出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就会对圆的面积及大小产生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在区别比较中有助于正确表象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聋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帮助聋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聋生的动作思维占优势,并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识活动,为聋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其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其实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的活动,是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比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如何探究长方形边的特点,教师可设计猜想、观察、操作、实验、验证、总结等环节,让学生大胆预测长方形边的特征,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这样联结感知概念、性质和过程,从自己活动的系统模式中构建空间观念,使学生掌握研究长方形边的特征的方法。再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为了推导圆的面积过程,教学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过程分为两个环节。
1.尝试转化,感受等积变形。播放课件提示均分,知道均分的方法后,引导学生8等分和16等分剪拼,让学生操作实验、剪拼图形,再进行汇报交流。接着,引导观察思考:A.拼成的图形像什么?为什么说它像长方形而不是标准的长方形呢?B.谁有办法把边变得更直些?怎样把这个近似的长方形变得更近似长方形?再次引导操作实验,引导学生32等分圆进行拼剪,交流讨论对比图形。A.把圆分成64等分,拼接后的图形的边会怎样?图形会怎样?B.臆想:如果把圆面等分成128份、256份……一直这样下去分成很多份,剪拼后的图形是什么?
2.推导公式,体验极限思想。(1)观察讨论,填写实验报告。①分的份数和所拼图形有什么关系?②原来的图形和所拼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部分?④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哪部分?(2)学生交流汇报推导过程。(3)验证推导结论,课件演示过程,并请同桌两位同学互说一次。这样从聋生学情出发,先用演示法播放平均分和一份数的课件,为拼剪做必要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分工,进行两次操作实验拼凑和一次臆想,调动学生眼、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有利于建立广泛的神经联系,体验等积变形的思想内涵,归纳公式建立表象,及时组织交流讨论实验报告,抽象出圆的面积公式。最后,用多媒体播放转化过程,让聋生厘清由曲变直的过程,渗透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并从操作实验中激发自主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加深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和记忆。在聋生的汇报和交流中,强化其言语训练,培养聋生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用语言把已获得的认识成果固定下来,突出把语言训练贯穿听障课堂教学始终的原则。
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或者猜测、观察、实验、验证、归纳等途径,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學生获得清晰、深刻的空间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从而发展空间观念。教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操作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创新乐趣以及数学的力量和价值。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效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沟通。“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使学生“运用图形与空间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如在“长方形认识”一课中,在了解长方形的特征后,教师可让学生寻找身边的长方形,说出长和宽,为今后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奠定基础,也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这么多物体外形是长方形,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如,在“圆的面积公式”一课中,以小斑马最大范围能吃多少面积的草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到求圆面积的实际作用,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后返回到解决课前问题,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自己的研究探索没有白费。这样,学生不但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更感受着数学带给自己的能量,提高的是解决问题的本领,增长的是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巧妙设计,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进行建构表象、实验、验证,再及时归纳、应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理解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也只有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体现其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艳林.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6):66-70.
[2]朱祥.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4):123-123.
[3]李佳.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7,(36):102.
[4]唐娟.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6,(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