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外语专业实践教学碎片资源利用

2019-07-31刘文旭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0期
关键词:实习实训

刘文旭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2.0时代,然而,在高校外语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中,实习实训资源短缺问题和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问题依然普遍存在,这严重制约着国际化人才培养。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正在促进高校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高密度的校际、校企国际合作与交流正在使高校产生大量外事活动。对这些外事活动进行整合,有序引进外语专业学生参与,使外事工作同时服务于高校外语专业实践教学。建立“全程导师制”有效管理机制,可有效提高高校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丰富其实践教学资源。

关键词:外语专业实践教学;高教国际化;全程导师制;实习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0-0152-03

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不难看出,国家教育改革的态度是明确的,改革高等教育理念,突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向。

众所周知,高校外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实践教学来实现的。然而,当下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依旧受限于外语专业自身特点,无法开展大规模实习实训活动,严重制约外语语言专业的实践教学,抑制了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国内外众多高校外语专业在构建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起来大致是:校内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到校内课外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到校外实践教学(专业實习实践)的模式,从学习性质上可提炼为:“模拟→仿真→实操”三档模式。该模式大问题在于,理论上相对完整,实际上仍未完全解决外语语言专业实操类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留下了仿真与实操之间的“模糊过渡地带”。而这一“模糊过渡地带”恰恰是学生由学习状态向工作状态转化的关键环节,更是高校外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宗旨和意义所在。美国明德学院蒙特雷国际研究院■(Middlebur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Monterey)的会议同传专业通过承办大量国际会议,让低年级学生进入同传箱现场同传,但翻译声音只录音不外放的方法,解决了仿真与实操之间的无缝对接问题。通过定期组织开放式的开学、毕业典礼活动,定期邀请联合国知名人士到校开展访谈活动,增加同传专业高年级学员的同传实操机会。这样,既增加了实践教学资源,又巧妙地弥合了一般高校学生由学习状态向工作状态“断崖式过渡”的弊端。国内高校该如何走出外语专业实操类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困境呢?受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做法的启示,我们发现,在高校国际化进程中,国际合作交流活动不断升温,并由此产生大量外事和涉外活动。完全可以通过对这些“外事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有计划地把外语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穿插进来,从而对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和架构形成有效补充,缓解外语语言专业实操实践教学资源紧张的局面。

一、高校教育国际化中可开发的外语语言专业实践教学资源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学界至今未有定论的概念。综合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IAU)给出的定义相对全面。该组织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视点和氛围的大学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政府逐步加大了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将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长期发展的战略,政策从出国留学、来华留学、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对外合作交流四个方面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撑条件。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引导下,在《规划纲要》即将收官的时刻,我们见证着我国高校进入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发展的高峰期。活跃的中外合作交流活动为外语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可能的资源,只要对其进行合理开发、有效整合,就能实现高效利用。适时、适度、以适当的形式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有序地参与不同的外事活动。

1.高校对外合作交流中可用的外语专业实践教学资源。首先,国际合作交流部门的对外联络、信函往来、合作项目管理等工作。其次,外事会晤、会谈、座谈、洽谈、谈判、签约等工作。

2.高校涉外活动中的外语专业实践教学资源。高校承接或揽办的各类国际会议;接待国外合作高校冬、夏令营,短期游学代表团来访;高校各院系组织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国外专家来校讲座;合作办学引进的国外课程;高校举办的外国留学生毕业典礼等。

3.高校外事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外语专业实践教学资源。高校外籍专家,留学生学期始末的接送服务;在校外籍人员节假日组织活动;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助学;学校网站各语种版本的翻译、维护、更新等工作。

二、合理融入高校现有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实践教学资源的必要补充

我国高校现有的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本合理,基本能够满足当下外语教育的需求。

以黑龙江某高校外国语学部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例,2017年外国语学部建设了欧美、俄罗斯、日本和朝韩文化体验馆,以辅助外语专业实践教学。外语专业实践教学架构基础由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构成。校内实践教学由“语言实训课+文化,专业体验课+第二课堂”构成,校外实践课主要由合作单位和国外实习基地构成。表面上看,该校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基本理论层+文化体验层+校外实操层”三个递进阶段构成,似乎几近完美。然而,仔细分析后,你会发现:首先,在“模拟”→“实操”间缺失一个“模拟+实操”的环节;其次,由于种种原因所限,外语专业的“校外实操”很难真正意义上充分满足全体学员的实习需求。于是,在实践教学模式的最后落脚点,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出现致命瑕疵,从而使得该实践教学模式功效大打折扣。而通过对高校国际合作交流等外事活动为外语专业实践教学提供的碎片化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利用,完全可以对现有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上述缺陷实现有效修复,对短缺的实践教学资源实现必要补充。再次,以黑龙江某高校外国语学部的做法为例:每当有国外合作院校代表团来访,由外国语学部相应语种承担翻译课程的教师组织三、四年级的学生见习各种会谈。学生现场观摩翻译工作全过程,目睹翻译教师展示的翻译技巧、能力和风采,领略翻译工作的真实直观感受。主段谈判结束,茶歇期间,可以把学生们分配给双方与会的代表团成员,为他们私下间单独交流提供准翻译服务。这样,学生顺利地完成“模拟+实操”的实习实训,成功完成学生状态向工作状态的“无级变速”过程。翻译课堂上再针对见习活动进行总结学习,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翻译案例、问题给出查缺、补漏、纠偏和翻译参考方案,使课堂教学内容更脚踏实地。

1.碎片化资源整合方案。作为现有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架构的重要补充,可以将这部分课外校内的碎片化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后整合为“仿真+实操”特性的“第三课堂”(相对于现有的“第二课堂”),并作学分、学期分配。

2.“第三课堂”采用“全程导师制”管理。“全程导师制”是针对现有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制度而言,使每名学生从入学开始即可接受专有导师的指导,直至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完成。外语专业每位教师(或几位教师合作)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或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创立自己的“工作室”,宣传自己“工作室”的特点、研究方向、简易管理规范,以供新生入学后选择(每个工作室由1—4年级同学构成)。教师负责本工作室成员包括“第三课堂”外语专业实践指导、学期末“第三课堂”外语专业实践成绩核定在内的外语专业实践教学,负责指导本工作室成员毕业(设计)论文准备和撰写工作,而对于学生,这些工作可能并可以从较低年级的外语专业实践活动中就开始着手。

3.制定“第三课堂”、“全程导师制”实施管理办法。“第三课堂”实施管理办法应该明确外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界定其内容范围,拟定详细操作实施办法,制定包括指导教师教分分配方案在内的有效保障机制。本文中“第三课堂”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范围内,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受代表校方的国际合作交流部门许可和管理,参加(基本在校内)旨在实践外语语言、提升外语应用能力的部分外事活动。第三课堂活动项目见上表。本科学生在完成必修、选修和实践教学环节全部学分外,必须修读第三课堂活动至少5个学分方能毕业。第三课堂活动的成绩由导师按相关规定考核记录:学生参加第三课堂活动累计分数达到60分以上,即视为获得第三课堂的全部4个学分。本课程成绩60—70分记合格,70—80分记中等,80—90分记良好,90分以上记优秀。“第三课堂”的“全程导师制”是指由导师负责指导外语专业本科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全部实习实训活动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工作。导师的资质与条件: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外语专业在职教师;导师的职责与任务:动员、督促学生参加相应的外事活动形式的实習实训;批阅学生参加活动后的总结小论文,核定学生第三课堂成绩。导师的考核与待遇:考核由外国语学部本科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考核成绩分成若干档次,以相应系数形式计入该教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工资;指导教师待遇=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学校规定的每名学生指导费标准×学部考核成绩系数。

三、结束语

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高等教育国际化也迈进2.0时代。立足于高校国际合作交流等外事活动,进行高校外语专业实践教学碎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能有效地缓解高校外语专业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基地资源短缺的情况,为学生补充提供方便、经济、有效的实习机会。其次,“全程导师制”能使学生更有的放矢地为用所学,有效反哺过程理论教学。再次,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格局,助力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从节约高校外事人力资源角度看,甚至可以丰富高校国际合作交流等外事工作的内涵。

注释:

(1)原名“蒙特雷国际研究院(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成立于1955年,2010年正式并入明德学院,该校以翻译专业闻名,与英国的纽卡斯尔大学翻译学院和法国高等翻译学院被业内称为世界三大顶级翻译学院.

(2)刘道玉.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选择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7,(4):6-10.

猜你喜欢

实习实训
浅谈高职学生实训安全用电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实习实训探究
应用型本科提高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的研究
浅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对就业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