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
2019-07-31
作为一个文字控,对文字的表达有种特别的敏感。中国文字,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流传差异最小的文字系统,已经在岁月的锤炼中自有其力量。所以在阅读与吟诵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力量。
如果说吟诵,最爱读北宋張载的“横梁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次看到与读出时,都会觉得热血沸腾,精神为之一振。尤其是第一句,为天地立心的心,没有这第一“心”的基础,后面三句都是空中楼阁。这已经解释了今时今日各领域中沉疴与乱象的根源——忘记初心,迷失本心,缺乏公心。
在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里,也有同理的很重要的部分,他的“致良知”功夫就是要你真诚地站在地平线上,然后脚不离地地无限地向上升华,把人拉成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也这就是“为天地立心”。
其实很高兴在本期杂志里看到贯穿于其间的一个“心”字,可以看到一个文化现象,大家越来越重视从“心”出发,去寻回初心、本心、公心。
长期从事理论研究的俞建文,把艺术中的创造性转化归纳以心为“象”,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传统里的融合与创新。艺术必须观照时代,具有清晰可辨的时代特征。
而沉浸数十年书画生涯的周伯林,则把以心为“相”贯穿于艺术生命的始终,也成为他从事艺术品交易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和意识形态。
当年以605万拍下《毛主席去安源》,为中国建设银行入藏,成为金融史和艺术史上敢于“吃螃蟹”第一人的张志伟,从不在意别人对他的“素人艺术家”称谓,也不在意当世的流行,认为自己只需要“勇往直前,我画我心”就行。所以他为自己选择的一枝现实之笔专注表达人性,当然也就直面人心。
而像王浩之这样的青年篆刻家,在治印篆刻这样一件需要在方寸天地间,枯守一份寂寞的事业,如无一颗把艺术当成信仰的心,又如何能在故纸堆里,慢慢琢磨对古文化的理解,再陧慢转化成自己的现代语言。
所以我们这期杂志的封面专题落足于青年艺术家群体的生态记录。中国有什么样的未来,还要看中国的青年如何为天地立心,如何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
在这样的五月,是最适合拿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来读一遍,“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读完以后,会觉得就算浮世艰辛与不易,保持一颗热血不冷的赤子之心,然后融人进天地之中,最后回归于日常生活里,是一件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