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攻势:如何攻才会起势
2019-07-31李光全
李光全
做大做强海洋产业,青岛有基础、有优势,海洋产业是发起新一轮攻势的关键领域。青岛海洋攻势的强化,需要强化青岛在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强省战略中的使命担当,强化在全市开放发展中的桥头堡,做好空间攻势、产业攻势和环境攻势。
海洋攻势要瞄准短板和不足
2018年青岛海洋产业增加值过百亿的产业是滨海旅游、海洋设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滨海建筑与安装、海洋水产品加工、涉海服务、海洋建筑工程。与此同时,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现代物流、海洋仲裁等现代涉海服务业规模较小,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则处于起步阶段。此外,部分企业或科研院所竞争力比较突出,但其所在的产业整体水平不高。
青岛市主要涉海科研机构侧重于基础研究,下游企业能力弱,海洋产业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转换率只有8%。应用性人才、应用性学科的引进和培养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高度重视,海洋科研人才中,80%以上都属于基础研究,且基础性研究人才的比例还处于上升态势,产业开发类、科技应用类、产业转化类人才相对偏少,尤其是海洋科技中介服务的人才更是极为短缺。
海洋发展的产业配套能力弱、空间同质化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海洋装备产业不仅缺乏像烟台中集来福士那样的优势高端制造、核心零部件和技术服务的高附加值龙头项目,而且现有本地配套企业少,配套率不足20%。“蛟龙号”的升级改造,青岛本地的科研、制造机构都没能有效参与,更多是依赖外地机构。此外,14个省市级海洋特色园区的产业结构同质化问题十分突出,船舶设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一哄而上、分散布局问题较为明显,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中、产业集聚。
海洋攻势应有新理念、新思路
要以“建设活力海洋、和谐海洋、美丽海洋、开放海洋、幸福海洋”为目标,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坚持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走在前列、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为主线,全面推进“海洋+”和“+海洋”,强化创新引领、高端集聚、开放发展、三生共融,推进科技强海引领、开放强海先行、生态强海示范、质量强海率先,力争在海洋经济“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的新旧动能转换上彰显青岛智慧,率先走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前列。
要强化优势,融合发展。立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创新禀赋,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海洋科技创新前沿、产业发展趋势,适度超前布局具有潜在优势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性海洋科技领域,推动信息技术、金融等优势产业向海洋领域延伸,推动军民融合、产城融合、产产融合、陆海融合等融合型海洋经济,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质量强海率先实践区。要创新引领,高端发展。优化创新生态,加大海洋创新载体和公共平台建设,提升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增强核心自主创新能力。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整合国内外涉海创新资源,打造国际一流水准的创新环境,面向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高端环节,提升与国内外涉海企业和涉海创新先进团队的合作水平,抢占海洋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竞争能力,打造科技强海引领区。要陆海统筹,开放发展。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陆海统筹、海陆一体的眼光深度谋划全区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产业布局。面向全球集聚海洋经济高端要素资源,加快建立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相协调的开放型湾区经济体系,建成海洋企业走出去、海洋企业引进来的枢纽,开放强海的先行区。
海洋攻势的主阵地和关键点
要实施青岛港蝶变升级新行动,在西海岸新区着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积极落实全省港口资源整合部署,把港口作为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建设港航贸易、交易、金融以及其他功能性平台,提高港口国际中转能力和辐射带动力,推动陆海联动、港产城融合,着眼于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目标,努力打造智慧高效、绿色高端的国际化强港。发展现代仓储物流、商品交易、航运代理、金融保险、船舶管理、海事仲裁、电商服务等高端航运服务业。拓展国际中转集拼、集装箱捎带等业务,发展集装箱干线运输,提升集装箱中转业务比重。引进培育第三方港口物流综合供应商,提升港口综合物流服务水平。要着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与港口服务、监管深度融合,实施大型港口设施“油改电”工程和污染物处置设施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绿色港口。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海运企业、航运服务企业落户我市,争取马士基码头、中海船务代理、中国外轮理货在我市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功能性总部。培育国际化大型海运企业和码头运营商,打造世界一流航运品牌。
要以高端装备为重点发展海洋船舶与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大型海洋工程装备、高端船舶装备、深海空间站关键装备、可燃冰开发装备、深海油气勘探开采装备、智能化深远海养殖装备、大功率船用发动机、海洋新能源装备及海洋精密仪器仪表等海洋工程装备,提高地方企业配套率。着力打造青岛海工国际产业园、交通部智慧航海研发暨产业化基地、胶州中集冷链高新产业园、青岛西海岸船舶海工基地、崂山康普顿蓝色动力产业园、即墨女岛船舶及配件产业集聚区、胶北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园、城阳海工装备产业园、莱西奥海船舶配件产业园等园区建设。
要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重点开发抗病毒、降血糖、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绿色、安全、高效的海洋创新药物及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制品等。依托青岛国家海洋基因库,打造全球最大的海洋综合性样本、资源和数据中心,建设海洋生物医药资源库。支持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建成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医药創新研制平台。加快推进崂山生物医药谷、即墨修正泰和海洋生物医药及保健品产业园、青岛西海岸海洋生物产业园、崂山生物医药产业园、青岛高新区青岛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发展。
要以新材料为重点发展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围绕军民融合、高端装备、医养健康等市场需求,重点发展海洋防腐防污材料、生物质纤维材料、工程用高端金属材料和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开发特种海洋防腐涂料系列、海藻纤维和甲壳素纤维系列、钛金属合金和特种钢系列、高性能树脂和橡胶系列、石墨烯及3D打印材料系列产品,超前布局开发海洋矿物、生物新材料,实施海洋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加快发展海洋石油加工产品、电力与通讯器材、工程建筑材料、功能性海洋肥料饲料等涉海产品制造业。积极推进青岛蓝谷涉海新材料研发、青岛西海岸国家海洋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崂山海洋生物产业园、莱西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形成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中小微企业全面发展的产业体系。积极引进美国嘉吉、荷兰泰高、杜邦化工等国际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展海洋新材料,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围绕高端产业发展,制定面向应用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特色计划,推动青岛市的高校共建资金更多向青岛市产业关键所需学科的共建倾斜,从共建高校更多走向共建学科、共育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同时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也要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定向引才、育才,打造新型的海洋应用人才集群。
要以精品旅游为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着力实施精品旅游战略,实现沿海一线向全域延伸、多点支撑转变;由旅游单一业态向多业态深度融合转变;由传统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医养健康产业为主转变。发展多元化旅游业态,重点突出滨海度假旅游、海洋休闲旅游、品质乡村旅游、融合创新旅游、服务输出旅游等五大发展方向,开发海上观光、休闲垂钓、海岛度假、渔村文化等新型旅游体验产品。加强与省内品牌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旅游智慧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邮轮经济,着力发展科技游、体验游,优化全域旅游空间格局、特色旅游组团、旅游营销体系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全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