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启南教授基于多虚多瘀特点治疗老年顽固性失眠的经验
2019-07-31曹同万启南孔欣孙亦轩
曹同 万启南 孔欣 孙亦轩
摘要: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时常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及身心健康。万启南教授基于老年“多虚多瘀” 特点,重视整体调理、立足个体、审证求因治疗老年顽固性失眠,往往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不寝;老年病;名医经验;万启南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5-0015-03
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常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或早醒、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质量欠佳,重则彻夜难眠,常常影响患者日间正常社会活动。属中医“不寐”范畴,《内经》中称之为“卧不安”、“目不瞑”、“不得卧”。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时常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及身心健康。长期失眠可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致使患者出现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严重的还易引发猝死,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与安全[2]。万启南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在中医辨证基础上,基于老年“多虚多瘀”特点,重视整体调理、立足个体、审证求因治疗老年顽固性失眠,取得良好疗效。笔者有幸跟随万启南教授侍诊,略有所得,现经验介绍如下。
1 对不寐的病因病机认识
失眠一症,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相关。不寐的病因有很多,总的来说包括饮食不节,脾胃不和;或情志过极,郁久化火,心神不安;或痰热内生,上扰心神;或劳倦、久病气血损耗,心失所养等。其主要病机可概括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和,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病性有虚实两面,虚证多属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实证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但老年不寐病证病程久,常表现为虚实夹杂,或为气虚血瘀所致。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气血津液的生成减少,发病常以阴阳俱损、五脏俱虚、气血耗伤为本虚的病理、生理特点,在此基础上也易产生以痰、瘀、郁为标实的疾病[3]。因此,常有“年老多虚”“年老致瘀”之说。年老之人,常有气血化生不足,《难经·四十六难》曰:“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说明气血亏虚是老年不寐的基本病机。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知足也。营主血,血虚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进一步分析了气血亏虚为不寐病症的主要病机。年老之人,因虚至瘀,瘀血常常存在,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提出活血化瘀法可治疗不寐症。老年人精气血津液常有不足,导致机体代谢异常,瘀血、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易在体内积留。因此,万老师在治疗老年顽固性失眠时常考虑到老年“多虚多瘀”的病理生理特点,随证选方用药。
2 审症求因,审因论治
2.1 立足心脾肾,把握病机 不寐多因心脾两虚,气血不和,而致心神失养。心为“君主之官”,主行血生血,藏神;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主统血。心为脾之母,在血液生成方面心脾相互为用,在血液运行方面二者彼此协同。脾气健旺,气血化生有源,则心气心血充盈,心神则安;若脾虚健运失調,气血化源不足,统血无权,又或过度劳神忧思,损伤脾气,使心血耗伤,均可使心失所养,心无所主,神不守舍,形成心气两虚之不寐病证。正如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不寐》所云:“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景岳全书·不寐》中亦有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失眠”,均说明了失眠多由心脾两虚造成。年老之人,各器官功能退化,加之因社会环境的改变,易于焦虑和抑郁,容易导致心气不足,思虑劳神过度,易使脾气结滞,暗耗心血,症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悸气短、头重昏沉、胸脘满闷、食少纳呆、肢体困倦、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或边有齿痕,脉细弱。治疗以健脾养心、益气安神为主,方选归脾汤或养心汤加减化裁。肾对全身阴阳之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身阴阳之根,老年人“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多有肾虚志不入于舍。清代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曰:“壮年肾阴强盛,则睡沉熟而长;老年阴气衰弱,则睡轻而短”指出若肾精充足则志有所藏,方能安眠;若肾精虚弱则肾不藏志,而致不寐。因此,万老师在面对老年老年顽固性失眠患者时,在益气健脾、养心安神同时,加入远志、杜仲、夜交藤、枸杞子、桑葚、煅龙骨、煅牡蛎等缓补平补之品,滋肾阴、益肾气使肾精充,阴阳调和,肾志自安。
2.2 祛瘀化痰,标本兼治 对于顽固性失眠患者,万老师强调血瘀、痰浊乃不寐发病的病理因素。不寐一证一般病程日久,老年本气血亏虚,运血无力,停而化瘀,且病久常兼瘀血。正如《医林改错》中所记载:“夜寐多梦是血瘀,平素平和,有病急躁是血瘀”。老年因脏腑功能衰退、气血亏虚,无力推动血行,血停于脉中而产生瘀血;或因老年常有情志拂郁,忧思恼怒,易致肝气郁结,血液运行不畅,使血停而瘀;或又因于忧思过度,劳心伤脾,心伤则血无所主,脾伤则血虚、血无所摄而致瘀血的产生;或因痰浊水饮停于脉管,影响血液正常运行而致。津血同源,痰浊、瘀血二者互为因果,常相互搏结、互生互化。痰浊常因脾虚失健,水湿不化而生;或因气机阻滞、水湿内停;也可因阴虚内热,煎灼津液而成;血瘀既久,也可化生痰浊。张景岳认为“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失眠者多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选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均是从痰入手论治失眠。因此在治疗年老患者顽固性失眠时,万老师在注重补虚的同时也兼顾祛瘀化痰,标本兼治。瘀血较甚者,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痰浊为重者,选用十味温胆汤化裁。
3 预防调护
万老师在面对老年顽固性失眠的患者时,在注重辨证论治同时,也重视对患者的精神调摄和睡眠卫生教育。为患者营造轻松的就诊氛围,于言语间开导患者,对患者进行情志疏导,以自然平常的心态看待失眠,同时帮助患者寻找及消除失眠的原因,嘱患者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避免在晚饭后服用巧克力、咖啡、茶叶等会使大脑兴奋的食物,入睡前1小时停止强体力及脑力活动,保持入睡环境干净、舒适、光线适宜等。顽固性失眠患者大多长期服用安眠药,对安眠药产生依赖,不可骤然停药,应配在配合中药的基础上,逐渐减量。同时,可配合针灸、耳穴王不留行、穴位贴敷、足浴等中医外治法以促进睡眠。
4 验案举隅
倪某,女,72 岁,2017年05月23日初诊。主诉:入睡困难20余年,加重半年余。患者体胖,平素偏食肥甘,20余年前开始出现入睡困难,整夜做梦,早醒,严重时每天睡眠时长仅为 3~4 h,曾就诊于外院,长期口服酒石酸吡唑坦片(1片/晚),效果欠佳。现症见:入睡困难,整夜做梦,早醒,每夜睡眠时间仅4~5 h,醒后头重昏沉,时有心悸,气短乏力,肢体倦怠,不欲饮食,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溏,小便正常。舌质淡暗,苔白微腻,脉细弱。辨证:心脾两虚夹痰湿。治则:益气健脾和胃,养心安神。处方:黄芪30 g,炒白术15 g,茯神15 g,当归15 g,川芎10 g,陈皮10 g,砂仁10 g,木香10 g,荷叶10 g,莲子15 g,首乌藤15 g,百合15 g,琥珀3 g(兑服)、炒酸枣仁20 g,甘草10 g。7剂,两日 1剂,日3次,嘱患者继续服用酒石酸吡唑坦片1片/晚。两周后复诊睡眠时间明显延长,心悸气短、乏力明显减轻,仍感头晕,梦多,饮食欠佳,大便溏。腻苔已退,脉细弱。上方加白芍15 g,紫石英30 g(先煎)。继进7剂。诸症减轻,睡眠时间及质量均明显改善,嘱减少酒石酸吡唑坦片用量,患者继续服中药以巩固疗效。
沈某,男,71岁,2017 年12月19 日初诊,主诉:入睡困难10年余,加重 3 个月。患者平素忧思多虑,易于惱怒,长期入睡困难,多梦早醒,严重时每天睡眠时长仅为 3 h,头胀、头重昏沉,偶有胁肋部刺痛不适,进食后脘腹满闷,口干口苦,纳差,大便时干时溏,小便黄。唇舌红暗,苔黄厚腻,舌下络脉迂曲(++),脉弦滑。辨证:肝旺脾弱,痰瘀交结。治则:健脾化痰,疏肝祛瘀。处方:荷叶10 g,莲子15 g,首乌藤15 g,生地黄15 g,龙骨15 g,赤芍15 g,川芎10 g,郁金15 g,香附10 g,法半夏10 g,茯苓15 g,枳实10 g,陈皮10 g,炒酸枣仁20 g,砂仁10 g,甘草10 g。3剂,两日1剂,日3次,1周后复诊,诸证减轻,睡眠时间延长,头胀头昏减轻,舌红黯,苔微黄腻,上方去法半夏、枳实,加炒黄连10 g,煅牡蛎15 g,琥珀3 g(兑服)、紫石英30 g(先煎),嘱患者调畅情志,避免生气动怒,继服半月后复诊睡眠正常。
参考文献:
[1]汪卫东,李涛,闫雪.基于个体化的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6,3(2):65-79.
[2]韩桂香.中医方药治疗失眠症的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6):20.
[3]万启南,杜义斌,李晓.中医老年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6.
(收稿日期: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