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眠的自然疗法

2019-07-31高志群

保健与生活 2019年12期
关键词:俞穴凹陷处对准

高志群

失眠,是指人无法进入或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的症状,中医称之为“不寐”。失眠由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如睡前饮茶、饮咖啡等不良生活习惯)、精神因素和情绪因素等导致。中医将失眠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实证通常由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胃气不和等导致,虚证则由阴虚火旺、心脾两虚等引起。虽然失眠不算大病,但其通常会使人感到疲劳、不安、无精打采、反应缓慢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的还会对人的精神造成极大的损伤,导致心理或生理疾病。

艾灸——失眠灸神门穴、心俞穴,睡眠安稳

1.灸神门穴

位置: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在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患者取坐位,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对准穴位固定不动,在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施灸处感到温热、舒适为度。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或采用艾炷隔姜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5壮。

功效:补益心气,安定心神。

2.灸心俞穴

位置:位于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在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施灸方法:此穴需别人配合施灸,采用回旋灸。患者俯卧,施灸者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对准穴位固定不动,在距离皮肤1.5~3厘米处,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或采用艾炷隔姜灸,隔日灸1次,每次灸3~5壮。

功效:理气宁心,散发心热。

3.对症加灸

症状一:容易生气、不思饮食、腹胀、消化不良。

配穴:脾俞穴。

位置: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在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施灸方法:此穴需别人配合施灸,采用回旋灸。患者俯卧,施灸者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对准穴位固定不动,在距离皮肤1.5~3厘米处,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或采用艾炷隔姜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5壮。

功效:健脾补心,调理脾胃。

症状二:烦躁、心情抑郁。

配穴:太冲穴。

位置:位于脚背面,在第一、二跖趾结合部前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患者取坐位,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对准穴位固定不动,在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施灸处感到温热、舒适为度。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

功效:行气解郁,舒畅心胸。

症状三:头晕、耳鸣、腰酸痛、口干少唾液、手足心热、盗汗。

配穴:三阴交穴。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处,在胫骨内侧缘后方。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患者取坐位,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对准穴位固定不动,在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施灸处感到温热、舒适为度。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滋阴降火,疏通任脉、督脉、冲脉气血。

刮痧——刮拭四神聪穴、行间穴,宁心安神

1.刮痧取穴

四神聪穴:共有四穴,位于头顶部,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

肾俞穴:位于人体腰部,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

神门穴:位于腕部的腕横纹尺侧端,在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

行间穴:位于足背,在第一、二趾合缝后赤白肉分界的凹陷处,微微偏向大拇指一侧。

2.刮拭順序 先用点按法刮拭四神聪穴,再刮头后部,然后沿膀胱经刮拭背部肾俞穴,之后刮前臂,重点对神门穴多刮几下,最后刮行间穴及足部。

3.刮拭力度 以重手法为主,以感觉放松或背部出现痧痕为度。

4.刮拭时间 10分钟。

5.注意事项 如果失眠症状严重,可以适当延长四神聪穴刮拭时间,每个穴位刮拭3分钟。睡前可刮拭足底,以感觉发热即可,这样能畅通血脉、缓解疲劳、增强睡眠质量。

按摩——按摩完骨穴、印堂穴

1.完骨穴

取穴:位于耳后,颞骨乳突后下缘凹陷处,按之有震动感。

按摩方法:用双手大拇指指腹环形揉按两侧穴位,力度轻柔缓慢,揉按50~100次。每日睡前做1次。

2.印堂穴

取穴:位于前额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处。

按摩方法:用一手的食指或中指指腹顺时针方向揉按穴位,力度轻柔缓慢,揉按50~100次。每日睡前做1次。

3.辨证加穴

肝郁化火型失眠

表现:睡眠时间短、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等。

按摩方法:按摩侠溪穴。用右手拇指指腹用力按压左脚穴位。按压9秒再松手,然后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揉按9次;再换左手以同样的方法揉按右脚穴位。每日睡前做1次。

痰热内扰型失眠

表现:无法入睡、头重、胸闷、心烦、嗳气、吞酸、食欲不振、苔黄腻等。

按摩方法:按摩涌泉穴。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方向揉按右脚穴位,力度轻柔,揉按50~100圈;再以同样的方法揉按左脚穴位。每日睡前做1次。

猜你喜欢

俞穴凹陷处对准
养心安神常按神门穴
爸爸拍的“丑照”
按摩穴位去去火
拔罐治疗脂肪肝
心里有个放大镜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剪彩带
杭州印象(一)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敦煌本《新集备急灸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