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建设中产业跨境转移的云南探索*

2019-07-31祁苑玲赵颖新邵宗源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南亚云南一带一路

祁苑玲,赵颖新,邵宗源

(1.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研究生部,云南 昆明,650111;2.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云南 昆明,650111;3.苏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苏州,510632)

当代国际产业转移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新一轮的大调整,国际产业转移进入新的阶段,呈现方式多样化、转移速度加快、主体日益多元化、转移结构趋向高级化、承接地产业集聚的新趋势新特点。“一带一路”建设为国际产业转移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将云南定位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南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近年来,云南产业借助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产业梯度,加速向东南亚南亚转移,并建立了一系列境外合作园区,研究云南的探索,可以进一步清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跨境产业转移道路,亦可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借鉴。

一、“一带一路”建设对全球产业转移具有重大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产业转移带来四方面的新思路。一是全面开放。“一带一路”的提出展现了我国全方位推进开放的格局,尤其是加大对中亚、欧洲、东南亚国家和非洲的发展合作,以此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发展合作关系。同时,推进面向东部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主要针对亚太地区和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提升开放的层次水平。二是全面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将推进沿线国家在多领域多层面的全方位合作,不仅促进沿线国家在技术、资金、资源、经验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合作,同时推进合作的深层次化。另外,全面合作还表现为我国内陆、沿边等区域的协同良性互动发展,通过共建投融资平台、建设经济带和经济走廊,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下国内各区域的全面合作。三是和平交流。平等和开放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所坚持的态度,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不以谋求私利为目的,绝不会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势力范围,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独立性,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营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协同共赢的和平发展氛围,连接“中国梦”和“亚洲梦”、“欧洲梦”。四是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的是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要实现的是共赢。通过对外贸易与投资,沿线国家引来新的机遇,例如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解决填补国内资金缺口,缩短积累时间,扩大出口规模,缩小贸易逆差、优化商贸结构等。同时,随着中国的服务业有序开放与制造业的全面开放,互联互通的交通设施与便利化的贸易制度,推进中国消费需求外扩,为沿线国家对中国市场的供应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沿线资金充裕国家可以扩大到中国投资的规模并分享中国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收益。

事实上,近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了大量的合作和沟通。“政策沟通方面,与6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形成贸易畅通合作协议。俄罗斯提出欧亚经济联盟,东盟提出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提出“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中间走廊”,蒙古提出“发展之路”,越南提出“两廊一圈”,英国提出“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提出“琥珀之路”等规划都是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相连。设施联通方面,已规划建设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亚吉铁路、匈塞铁路、瓜达尔港、比雷埃夫斯港等;以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陆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重大工程为依托,形成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贸易畅通方面,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农产品到达中国市场的通关时间缩短了90%。”①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7-05/14/c_1120969677.htm,2017-05-14。经过几年的发展,沿线国家贸易额大增,“2013年至2017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 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 亿美元,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推进建设75 个经贸合作区,上缴东道国的税费22 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21 万个。资金融通方面,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9 个项目提供17 亿美元贷款。丝路基金投资达40 亿美元,中国同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这些新型金融机制同世界银行等传统多边金融机构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层次清晰、初具规模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②赵萌.中国银行业累计向“一带一路”发放贷款超2000 亿美元[N].金融时报,2018-04-27。民心相通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开展智力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等建设,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筑牢社会根基。

二、“一带一路”建设为产业转移理论和实证研究带来新的机遇

如果重点从经济视角看,“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的经济构成、产业变迁都将带来更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仍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体系深化演变,国际产业转移进程不断推进。与此同时,我国东部地区随着要素成本上升、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向外转移的现实,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乃至向周边国家移动的潮流正在加速形成。

大多数学者对产业转移的概念认可为:“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的空间移动或空间迁移现象。”③汪斌,赵张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03(06):43-47。产业转移的内涵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在宏观层面,陈建军(2002)④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105 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2(06):64-74。提出,“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在微观层面,魏后凯(2003)⑤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04):11-15。认为,“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企业空间扩张过程,也是企业的再定位和区位调整的过程。”可见,产业转移可以实现微观和宏观的统一,企业微观的区位定位是起因是基础;产业的地区转移是结果是反映。现实中可以看到,产业转移是产业发展在空间上的演化,而产业发展在空间上的演化,既包括优势产业的,也包括衰退产业的。

当代的产业转移整体来说呈现出以下特点:(1)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取得的新成果。第一,研究的内容、研究的主题日益丰富,几乎涉及到有关产业转移问题的各个方面。第二,研究的问题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产业转移的基础理论已经相当成熟。在结合现实的研究中,理论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与现实需要,顺应了世界产业转移的热潮,使得研究具有更强的现实性与针对性。第三,研究的视角有了新的突破。打破了传统的就事论事,仅从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的角度孤立地研究问题,发展到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多角度、多方位研究产业转移问题。(2)产业转移理论期待新的突破。理论研究永无止境,没有终极的理论,也没有穷尽的方法,面对新的实践、新的现实,有必要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期待新的理论突破。第一,在研究的内容上仍需进一步拓宽。需要放开视野,去触及一些尚未发掘的领域。比如,进一步剖析产业转移的机理。第二,研究的问题要更加系统化,而不是细枝末节,要尽可能涉及到产业转移问题的各个重要且必要的方面,使研究更系统、更深入。第三,在机制和体制上理清思路,为制定合适的政策提出指导。最后,在研究的方式、方法上,虽然已有一些定量分析的成果,但为数不多,还需进一步增强,且所得结果必须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一带一路”建设在理论研究上为产业转移拓展了视野,反映了区域产业合作的新趋势,反映了产业转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定位,在承接区与转出区之间建立了有机的空间联系,实证方面看,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通过适时的承接与转出可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实现承接地经济快速发展,助推转出地产业结构优化。

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一是市场发育程度。各国的市场观念、企业经营理念、公共服务建设影响市场潜力的转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低,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影响转移广度。二是人力资源质量。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动技能欠缺等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极大缺乏竞争力,从而影响了产业的承接能力。三是工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沿线国家和地区总体处于产业链的中端或末端,创新开拓能力不足,企业的盈利能力有限,产业结构升级缓慢。随着产业升级,企业经营成本压力加大,对承接高层次产业能力显得不足。四是生产要素。在全球逐步走入全要素推动的情况下,沿线多数国家和地区仍处于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较为薄弱的状态,距离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还很遥远。五是市场需求与产业转移有偏差。跨区域扩张市场的产业转移很大程度上受到产业承接国市场需求规模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虽然国家众多人口密集,但总体经济发展滞后,购买能力低,约束市场发展,对移入产业的正常扩张相当不利,很多产业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和拓展,转移速度受限。

三、云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是具有重大价值的关键节点

“一带一路”建设中,对云南的定位是“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云南地处中国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结合部。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接壤;与泰国和柬埔寨通过澜沧江—湄公河相连;并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孟加拉等国邻近,是我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发展中的重要省份。”①中国一带一路网.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www.yidaiyilu.gov.cn/yw/qwfb/604.htm,2017-04-25。“一带一路”建设中六大经济走廊(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中印缅孟),有两大经济走廊必须经过云南(中国—中南半岛、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的重要省份,云南的位置和开放优势不可替代。

云南省作为西部边疆省份,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东、中部落后,必然参与承接东、中部省份产业转移,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国家层面的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千百年来,云南与周边国家的持续交往,文化、经济联系频繁,已经与接壤国家越南、老挝、缅甸,邻国泰国、印度等分别建立了地方合作机制,在“通路、通电、通信、通商、通关、通油、通气、通币”等八个方面做了大量建设,为产业转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涉及云南的产业转移既包涵承接,也包涵向南亚东南亚的产业转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云南抓住机遇、创造条件推进产业转移,依靠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化,推进本区域跨越式发展。并在两大经济走廊的建设中获取不可替代的地位和贡献应有的效益。

四、云南产业向东南亚南亚转移的基本情况

80年代中期开始,云南一些产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将成熟技术向国外市场转移的能力,逐步开展了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自2013年以来,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和辐射中心建设的背景下,云南进一步充分发挥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融、商缘相通的优势,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云南产业向东南亚、南亚转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2013—2017年云南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

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投资者为取得国外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有效控制权而输出资本、设备、技术和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的经济行为,可作为衡量产业跨境转移的重要内容。云南对外直接投资可圈可点。2013—2017年,云南省共设立728 家对外投资企业,累计对外投资92.21 亿美元,总投资额在西部地区排第三位,在全国排第十六位,全省境外投资企业总数及对外实际投资金额不断增加。

受地理位置及企业经营习惯等因素影响,云南省对外投资更多地集中投向地理相邻、人文习俗相通的东南亚、南亚国家。2013—2017年,云南对东南亚国家实际投资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老挝、缅甸、泰国,分别占实际总投资额的56.88%、24.72%、6.18%;云南对南亚国家实际投资主要集中在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分别占实际总投资额的98.68%、1.1%、0.22%。

表1 2013-2017年云南企业在东南亚投资国别情况表

表2 2013-2017年云南企业在南亚投资国别情况表

从投资行业来看,对东南亚、南亚投资的主要领域有农业合作、矿产开发、电力合作、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等领域。

表3 2013—2016年云南企业投资东南亚、南亚的主要行业情况表

2013—2017年,云南企业对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投资仍主要集中于低端技术和资源性初级产品加工和利用领域,有向高端产业延伸的趋势。

(二)云南在境外投资园区的情况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云南企业境外投资的平台,也是产业聚集的平台,为云南企业搭建了集群式国际化发展平台。云南已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有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老挝磨丁经济专区;推进前期工作的有缅甸皎漂经贸合作区、缅甸密支那境外经贸合作区、缅甸曼德勒缪达工业园区、印度阿萨姆邦古瓦哈蒂商贸城。

1.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是中老两国政府共同确定的国家级合作项目,是老挝国家级经济特区和中国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受到两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占地11.5 平方公里,位于老挝首都万象市主城区东北方14 公里处,是万象新城区的核心区域。开发区是经中国国家商务部批准、由云南省政府重点扶持建设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也是老挝唯一一个核准的中国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受到中老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开发区区位优越,北临13 号国道,南临450 周年大道;距老泰友谊大桥口岸约14 公里;距瓦岱国际机场19 公里;距离中老铁路货运站的直线距离约1.5 公里,待2021年中老铁路投入运营后将成为中国与东南亚的交通大动脉,为开发区产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输入和产品输出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开发区以“工业园区+新城区”的开发模式,以“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轻工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服务和物流中心、保税区、现代化商务区、公共配套和住宅区、休闲旅游区等”为支撑进行综合开发。

开发区实施企业为云南省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建设企业为云南省海外投资有限公司与老挝万象市政府共同出资组建的老中联合投资有限公司。开发区分三期滚动开发,项目一期开发4 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工业产业;二、三期发展物流、商贸、旅游及房地产,努力建成万象新城。从开发区的建设情况来看,目前已完成一期4 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及道路绿化、亮化工程,完成园区内通水、通电、通路、通信、网络,实现“五通”,并基本完成一期场地平整工程,土地、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投资总额已超4 亿美元。

赛色塔综合开发区的合作模式较为成功,运作得益于老挝稳定的政局环境、稳固的中老关系,老挝政府为投资者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园区建设和运营管理由合资公司负责,同时云南省政府组织各方力量对项目提供资金、政策、招商、人力等重要支撑。建设单位实力雄厚、业绩丰富、信誉良好,充分发挥了国有企业综合优势。

2.老挝磨丁经济专区。老挝磨丁经济开发专区位于中国西双版纳-老挝琅勃拉邦-泰国清迈旅游环线的中心位置,面积16.4 平方公里。拟建成商贸物流型园区,园区以旅游度假产业为先导,带动人气和商气;以商贸金融和物流加工产业为核心,打造区域经济发动机;以文化传媒和教育医疗产业为支柱,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环境。

目前入园企业生产生活所需的水、电、通讯、网络、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已基本建成;展示中心已正式对外开放;磨丁自驾车营地、大象营地、空中溜索、空中走廊、人妖表演于2015年2月已开始接待游客;生态农场的搭建、养殖已完成。

磨丁专区的建设实施方为云南海诚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区企业为老挝磨丁经济专区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3.保山市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保山市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是保山市与缅甸曼德勒缪达工业园区合作开发建设的园中园项目。项目总体规划用地面积1905 亩,总建筑面积1009524 平方米,估算总投资40436.48 万元。曼德勒缪达工业园区距离缅甸中部的经济中心曼德勒市区58km,距离缪达市区11km,距离伊洛瓦底河港斯密孔码头(SMP)18km,距离机场38km,交通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项目优势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是2016年《缅甸投资法》规定投资者在曼德勒缪达等一类区域投资运营7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二是缅甸劳动力成本低廉,普通工人均月工资为人民币800-1000 元。三是缅甸大多数产品出口至WTO 成员国无配额限制,缅甸原产地产品出口到欧盟、美国等国可享受优惠关税。四是保山市腾冲为曼德勒缪达经贸合作区入驻园区企业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

项目采取PPP 方式运作,项目的实施机构为保山市腾冲边境经济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政府方出资代表为腾冲兴业园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项目通过政府方出资代表与中标社会资本方共同组建项目公司,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运营、维护及更新。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的职责分工为:政府方主要负责合理价格水平的确定及项目监审;社会资本方主要负责优化设计、投融资、建设管理及施工,运营期的经营管理等,合作期满后在保证资产正常运营的情况下无偿移交政府指定单位。项目的合作期限为17年,包括2年的建设期和15年的运营期。

项目的建设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开拓境外市场搭建平台,为产品进入南亚东南亚和欧美市场提供便利,对于促进保山乃至云南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强我国与“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云南推进跨境产业转移的主要启示

(一)紧紧把握国家战略赋予云南的重大发展机遇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给云南指出的最新三大定位之一,该定位为云南发掘区位优势潜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云南是我国连接东盟最便捷的陆上通道,全省8 个边境州市、25 个边境县市与越南、老挝、缅甸毗邻,长达4060 公里的边界线约占我国陆上边境线的1/5,18 个国家一级口岸和7 个省级口岸,对外通道94 条,所有县市已全部对外开放。独特的区位优势使云南成为中国走向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枢纽,维护中国西南边疆安全的重要屏障。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越经济走廊、中老经济走廊、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云南正从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边缘地区和末梢转变为中国与东盟、南亚三大市场的连结点和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前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扩大对外开放成为必然的历史选择,跨境产业转移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二)明确定位和重点稳步推进

云南紧紧围绕“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新定位,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开放战略,努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云南省高层领导出访时都把推动企业“走出去”作为重要的经贸活动进行安排,经贸代表团多次到东南亚南亚国家进行投资政策、投资环境、产业和项目的考察,到境外投资企业和云南省驻境外商务代表处进行考察、调研,了解企业和商务代表处的运行情况和实际困难,通过与东道国的磋商和交流,推进云南产业向东南亚南亚转移。随着产业向东南亚南亚转移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云南省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云南省在国家周边外交中的独特优势,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陆路通道、战略枢纽和战略支点的作用。

(三)多方政策支持促跨境转移

云南省财政厅、发改委、国资委、工信委、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农业厅、林业厅、科技厅、教育厅、文化厅、金融办、公安厅、省办外、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多部门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从财政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税收优惠、农林业产品推广、农业科技支持、人力资源、文化产品走出去、金融支持和出入境便利等方面都给予了非常大的政策支持。如在财政资金支持方面,财政厅每年从省级财政预算中安排鼓励和支持云南企业“走出去”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从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农业合作开发以及其它资源性产品的开发,开展对外承包工程、设计咨询和劳务合作,建立投资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或建立境外云南商品专业市场等。商务厅为境外投资提供三项“免费”服务和资金支持,企业可以免费参加招商投资活动寻找项目;可免费领取投资手册,了解相关国家对外商投资的各种政策;可免费参加业务培训,更有针对性地了解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情况,尽可能避免投资风险。此外,在东南亚南亚投资的企业,还可以申请相关的资金支持。

(四)充分发挥驻境外商务代表处作用

云南省自2010年在缅甸仰光设立商务代表处以来,至2015年9月,已经分四批在所有东南亚南亚国家设立驻境外商务代表处,并依托8 家境外投资合作企业进行管理。

云南省驻境外商务代表处和其依托管理的投资合作企业收集了大量驻在国经济政策、经济运行情况、商业项目以及风险预警等境外商务信息,通过《吉祥》、《桥》等外宣刊物,《对外投资合作快讯》、《云南商务》、《商务风》等境内发行刊物,以及“云南省对外投资合作网”和云南省商务研究院微信平台等发布;编制了驻在国(地区)的投资指导手册,介绍当地的投资环境、投资合作业务办理程序及注意事项等,为职能部门和境外投资企业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代表处还通过与驻在国当地政府部门、商会、华商会和行业协会等部门建立长期友好联系,为云南企业对外投资疏通和拓宽了合作渠道,搭建了平台,扩大了云南对在驻国的影响力,并积极为云南企业对外投资牵线搭桥、提供咨询服务,通过举办投资推介会、实地拜访、项目考察等,促成多个项目快速落地。

(五)以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重要转移平台

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走出去”,已在越南河内、泰国清迈、柬埔寨暹粒、印度加尔各答、斯里兰卡科伦坡、孟加拉吉大港、马尔代夫马累等东南亚南亚7 个国家承建7 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依托云南建工集团、水电十四局、云南联合外经等一批“走出去”企业在当地设立的云南省驻境外商务代表处,协助开展合作区前期调研工作。以老挝赛色塔综合开发区、老挝磨丁经济专区、保山市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为代表的在建园区,提供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政府主导等不同的建设挂活力模式,提供了“园中园”、PPP 等运营模式。

通过集群式发展和各种尝试,积累了相当重要的经验,集群式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拉动云南企业境外投资的重要形式。未来进一步在东南亚南亚国家规划建设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带动云南省优势产业拓展海外发展空间,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并发挥产业集群和投资规模效应,共同争取所在国的优惠政策,有效绕开贸易壁垒,共同抵御政局动荡、社会安全和政策变动等风险,获得更多的境外投资收益。

(六)大力推进服务平台建设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云南境外投资企业,“云南省对外投资合作网”于2014年3月正式运行,该网站以服务企业“走出去”为宗旨,开设“国别投资动态”、“国别(地区)投资指南”、“对外投资合作企业名录”、“法规政策”、“办事指南”等21 个栏目,成为云南企业境外投资的重要信息渠道。

2013年,成立“云南省对外投资合作协会”,积极向会员单位宣讲我国对外投资管理制度从审批制为主转为备案制为主和其他相关的投资便利化政策,开展境外投资相关的业务培训,并就会员单位在对外投资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向主管部门进行反馈和沟通,为云南省境外投资的规范化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2014年以来,充分利用云南省驻境外商务代表处、各会员单位、各相关部门的资源,建立了境外投资项目信息库,并将相关信息在商务厅网站、云南省对外投资合作网进行发布,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效能。帮助企业了解了境外投资项目信息,提高了投资的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性。

(七)云南推进跨境产业转移也面临众多困难

一是云南经济开放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从云南外贸规模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 的比重来看,云南省外贸依存度明显小于四川和广西,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开放度低严重约束云南推进跨境产业转移。

二是企业力量单薄同时合力不足,龙头企业十分有限,企业间产业链不够成熟,分工不明确,难以深化合作。特别是民营企业只强调船小好调头,不注重协同合作能力的提升,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是境外企业缺乏有效地对外经营管理机制,许多企业资金实力有限,对外投资的规模较小,存在着人才、管理机制、信息来源等方面的欠缺,决策过程中的市场调查、可行性分析等环节不够科学等,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往往自生自灭,难成大气候。

四是投资成本高投资风险高。云南面向的大部分东南亚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交通运输设施不足,缺电现象严重,通讯和信息网络不畅,商贸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缺乏等,加重了企业海外投资成本;同时,大部分东南亚南亚国家普遍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政策不透明,税务、用工等制度僵化;财务管理、技术运用、产品质量、物流运输等方面标准体系不健全等等问题,带来事实上的成本高企不下。同时,部分国家货币流动性差、币值不稳,企业投资汇兑损失较大;部分国家金融危机高发,外债负担较重,外汇储备严重不足,无法保障中国企业日常汇兑需求,外汇利润合理汇出的风险也较大;更有部分国家政局形势复杂多变,战事频繁,易造成原有项目搁置、国有化征收、战争损失等风险。

五是国家对外投资支撑保障措施还有待健全完善。国家政策调整使对外投资不确定因素增加,自2016年11月以来,国家通过严格项目审批和加强外汇管理的手段,对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投资实行严控。2017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6 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将海外投资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对海外投资将实行中长期制度建设和短期调控措施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云南省企业在房地产、酒店等严控领域的投资项目将会受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在管理体制方面,缺乏总体上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在管理方式上仍然表现为多头管理。境外投资涉及外汇、商务、海关、财政、税收等众多部门的多头管理,缺乏统一规划,互相不协调,监管力度差,影响了企业产业转移的积极性。

小结:“一带一路”沿线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区域,其发展和定位、理念、合作模式、利益共享等方面的新趋势为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方向。“一带一路”建设将云南定位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奠定云南在跨境产业转移中的地位。云南的实践成效和经验值得借鉴,同时所面临的困难值得持续关注和研究。

猜你喜欢

南亚云南一带一路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云南邀您来“吸氧”
中国热科院南亚所 研发成功菠萝机械化种植机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南亚》教学设计
南亚高压对西藏夏季降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