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思想”在高中思想政治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2019-07-31安徽
安徽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受思维惯性的固定模式影响,在处理思想政治教材抽象原理和学科概念时,总是习惯用出题、解题等方法解决,往往会忽略或忘记其他方法的探索,如果向其他学科“借力”,如借用数学学科的图形工具、语文学科的相关文章段落、英语学科单词语法、历史学科的具体历史事件等帮助学生理解政治学科中抽象的原理、概念,引导学生在“恍然大悟”间掌握复杂难懂的知识,将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变得更轻松、更快捷。同样,对于复杂的社会现象问题的探索,如果我们能借助其他学科提供的方法,必定会使得问题研究的更加深入透彻。所以“借力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既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也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鉴其他学科思想方法。
一、借力数学知识,解决《经济生活》相关难题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的一种思想方法,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这也是数学老师们经常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利用它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数学上把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性质的研究,让“数”的抽象与“形”的直观相结合,使问题的解决直观形象,方便学生对问题透彻的理解。
(一)借助数学图形,解决价值规律相关概念原理的尝试
如果我们政治教师能够借助数学上的图形解决《经济生活》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价值规律原理,也算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笔者在课堂上尝试借用数学图像帮助学生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首先,让学生把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背诵下来,然后让学生尝试用数学图像的形式画出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图,结果不出所料学生很快就在画出来了。
借助学生们画出的图形,教师稍加点拨讲解,学生们就很轻松地理解了。价格变动的原因以及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同时,借助该图形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甚至推导出第五课企业经营成功的几个要素,第二课价格变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可以借助数学图形得以解决,那么价值规律的内容这句话是不是也可以让学生们画出图形呢?让学生尝试用数学图形画出价值规律内容这句话。结果几乎没有一个学生画出来,因为他们虽然会背,但还不能理解其中谁与谁的关系,所以画不出来。
这时,笔者并没有直接画出来告诉他们,而是画了甲乙两个价值量与时间的关系图。让学生根据价值规律内容这句话,判断哪个图形是正确的。同学们很快就判断出来了。这时笔者及时让学生们对比甲乙两个图形中,各自时间轴代表的是什么时间,并思考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借助数学图形,学生们很直观地看出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个别劳动时间没有关系。
(二)借助数学通分思想,解决经济生活中价值概念问题
学生对经济生活中不同商品价值的大小比较不理解。不知道商品的价值量如何衡量?如果教师只是把价值的含义是蕴含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以及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让学生背出来,他们虽然会背但也不理解,做题的时候还是会错。
如果教师能够运用不同分母的分数进行比较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就能理解了。学生都知道不同的分数之间进行大小比较,首先要对分数通分找到公分母,这样就好比较了。如比较的大小,先找到公分母是12,然后就好比较了。这时笔者有意识提醒他们要想比较两个不同分数之间大小,我们要通过通分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的分母,同理,如果要想比较两个不同商品之间价值量的大小,我们也需要找出两个不同商品之间共同的东西。
经过提示,反应快的同学已经从商品的含义上找出来了,那就是都是劳动产品。任何商品中都蕴含了相同的一般人类劳动。我们可以根据人们劳动量来判断不同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思路打开后,学生对只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价值,这难以理解的经济学基本概念也就清楚了。
(三)借助数学图形,厘清商品、一般等价物、货币三者之间的关系
商品、一般等价物和货币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不容易区分。笔者给出一个图形,让学生根据三者的含义进行填空。根据商品包含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包含货币,三者都属于商品范畴,学生很快在下图中填出了三者的位置,并根据标出的位置厘清了三者间的关系。
二、借力英语单词,帮助理解政治学科术语
政治学科中的一些学科术语、相关概念,对学生来说既容易也困难。容易主要体现在书本语言的字面意思,学生都能读得懂;困难主要体现在学生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却不能理解由这些个简单文字组成的学科概念。这也体现了中国语言表达的模糊性的特点,而英语语言是一种表述性语言,表达的清楚具体。在此情况下,笔者曾尝试用相对应的英语来加以区分,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比如,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这是《文化生活》第十课里的一句话,对于这句话,学生读过之后有些困惑,就可能会问有些人喜欢看一些低俗的小说,这也是一些人想看的文化,难道能够说这样的文化也是先进文化?明显的黄赌毒都是腐朽落后的文化。那么,教材上这句话对先进文化的定义写错了吗,难道专家弄错了?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进行了一番探索。英语中的want和need两个词都有需要的意思,但是want这个词更强调感官的欲想,need这个词才是真正需要的。就像有些人逛商店,看到打折的商品就有要买下来的冲动,当买回家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需要,于是开始后悔。这样讲,学生就明白了“想要”和“真正需要”的区别,从而也就明白了“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
还有《政治生活》中,学生经常会把权利和权力两个术语分不清楚。学生经常把权利和权力混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权力和权利之间的区别,如果用对应的英语单词right和power进行区分。right主要指权利与利益有关。而power对应的权力主要指力量,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会把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以及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权力机关)理解透彻,同时,也能理解公民对应的是权利。
《生活与哲学》中的物质及客观存在的理解。matte是指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概念而substance 主要指具体的物质形态。客观存在可以用being进行解释。凡是存在的都是可以用being表示。客观实在则可翻译为the objective entity。
三、借力语文辩论形式,解决相关政治学科知识
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在被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听着听着就会走神,因为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或许人的注意力无法持续过长时间。当把课堂变成学生辩论的赛场,学生会高度集中精神,思维之车也会开动的非常之快,一方只要有一点漏洞,另一方肯定会抓住不放并对其加以批判。由于辩论的主体是学生本人,所以他们会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其中,其参与的热情火爆而热烈。
通过辩论活动,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为了在辩论的过程中需要强有力的证据进行佐证,为了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需要积极去搜寻材料。搜集证据资料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日常教学中,教师上课所用的情境资源是由教师设计制作然后直接用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制作的课件再精美,学生也是欣赏之后马上忘掉,原因就在于没有亲自动手参与其中。有位教育家说过,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做过了,我记住了。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搜集资源的过程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辩论活动,增强学生思辨能力。为了辩论学生需要思考问题,都能够思考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之门就被打开,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也就把学生领到了学习之境。教学体现的不仅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以辩论的形式完成课堂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也与新课改的精神相契合。
笔者反复阅读教材内容,发现教材中设置了好多辩论性的活动内容。于是就产生了运用辩论赛的活动形式上好《文化生活》这门课的尝试。
例如,在讲到《文化生活》“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内容时,教学的重难点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如果笔者运用教学参考给出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看中秋节图片,然后请一位学生介绍中秋节的由来,然后在让学生讨论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接着在让学生看北京四合院的图片,请一位学生介绍四合院的特点,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北京四合院展现了哪些传统文化特色,接着教师点拨总结。这种给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教学虽然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总觉得缺少一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再如,让学生翻看教材第43页中的辩论题目。观点一: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观点二: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你是如何认为的?并举例说明你的观点。这时候学生就会为了参与辩论而主动去参考书本知识,就会主动地去搜集佐证材料,就会积极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传统文化的优缺点等问题。这是一个不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就能自然而然的把这些问题一并解决。同时,当学生通过辩论明晰了传统文化的利弊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这样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这一重难点也就解决了。
四、借力生活热点话题,突破政治相关知识
在教学中,依据时事热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教育心理学家也认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对学生个人最有意义的学习。只有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一带一路”“习近平总书记访欧”等事件是近期国内外最新最鲜活的新闻,同学们也非常关心这个重大事件。当他们产生了学习欲望之后,教师在领着他们学习运用书本知识就容易了。选取的时政热点“一带一路”“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欧”与所讲的《政治生活》第八课内容“走进国际社会”相关,针对性强,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时事热点问题的关注,而且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相关知识来分析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也使得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除此之外,也可以把长效性的时政热点材料为我所用,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积累。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食品安全等关于民生的热点话题都是我们学生极为关注的话题,也是政治教师应该加以提炼升华并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的极好材料。笔者把这种具有长效性的热点话题称作时政热点的材料典型性。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触及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时政热点有利于增强政治课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抽象的学科概念,教师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力量加以解决,既温故知新,又学以致用,对学生的理解力的提升,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都会产生比较好的效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也可以运用这一“借力思想”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学科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