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
2019-07-31黄小菊
黄小菊
(广西河池市天峨县人民医院内科病区,广西 河池 547300)
本文将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评价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从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68例参与此次实验,男女比例为37∶31;最小年龄为38岁,最大年龄为82岁,中位年龄为(60.37±1.48)岁。
1.2 方法
1.2.1 病情观察及用药:实施床旁心电监护,若患者监测结果异常,须理解告知医师,并配合医师实施抢救、药物干预等,给予尿激酶(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0645;生产企业: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静脉滴注治疗,将(10~15)×105U与100 mL生理盐水混合,匀速滴注30 min。溶栓12 h后,适当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钠。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适反应,对心脏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注意患者血压、心率、体温、面部神情、尿量等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异常,须及时联系医师[1]。
1.2.2 吸氧、镇痛、输液护理:给予患者持续性鼻导管吸氧,将氧流量控制在4~6 L/min,待患者疼痛感缓解后,将氧流量调节至2~3 L/min,持续吸氧2~3 d。遵照医嘱的情况下,给予患者镇痛药物,避免过度疼痛加重患者反射性冠状动脉痉挛[2]。同时,对输液量及输液速度进行严格控制,针对心功能减退患者,可采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将输液速度控制在0.5~1.5 mL/min。针对心功能正常患者,可将其输液速度控制在15~20滴/分,将24 h输液量控制在1500 mL左右。对患者病情进行实时观察,避免其出现心肌缺血、心脏衰竭等情况[3]。
1.2.3 出血、心律失常预防护理:尿激酶静脉溶栓过程中,患者极易发生出血的情况。对此,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尽量不进行穿刺、肌注等操作,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发生黏膜出血、呕血、血尿、便血、咯血等情况。同时,须加强对患者实施心电图监测,综合分析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后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采用利多卡因干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患者发生室颤后,立刻实施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操作;适当采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干预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患者。
1.2.4 心理疏导及卧床护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实施心理疏导,给予患者安慰与关怀。同时,发病1~3 d,病情容易反复,需要保证绝对卧床静养,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在床上做被动、主动肢体关节活动[4]。而后随着病情的好转,可适当下床活动或散步,每次不超过15 min,四周后可在家属的陪伴下到室外散步,每次不超过半小时。
1.2.5 饮食护理及排便护理:在急性期及恢复期,患者须定时定量进食,遵照少食多餐的原则,鼓励食用低热量、低脂、高蛋白、高纤维、富含维生素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患者发生便秘引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脏破裂。指导患者逐渐适应床上排便、排尿,急性期结束后,可允许患者下床使用便桶排便、排尿[5]。
1.2.6 健康宣教、出院指导及随访:待患者病情稳定后,为其开展健康宣教,循序渐进的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另外,在患者痊愈出院时,将出院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告知患者,并叮嘱其定期回院复查。同时,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出院恢复情况[6]。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治疗护理结果及满意度。
1.4 判定标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醒后及出院前,向其及家属发放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并记录问卷总分,处于100~85分,表示非常满意;处于84~70分,表示很满意;处于69~0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很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对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施检验分析(统计学软件:SPSS 23.0),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满意度(计数资料)描述成百分数(%)的形式,实施χ2检验。差异较大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2.1 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治疗护理结果分析: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痊愈出院的患者为63例,总有效率为92.65%;经抢救、治疗、护理无效发生死亡的患者为5例,病死率为7.35%,其中,死于再次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为2例(2.94%),死于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为3例(4.41%)。
2.2 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醒后及出院前的满意度比较分析:68例患者中,经过治疗护理,病情稳定、意识清醒的患者为63例,总满意度为82.54%,明显低于出院前总满意度(100.00%),χ2值为12.0522,P值为0.0005<0.05,二者相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醒后及出院前的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较高,每年约为10~1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7]。为了提高抢救有效率及患者生存率,须做好病情判断、方案制定、临床护理等工作。本次研究中,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抢救、治疗、护理干预后,痊愈出院的患者为63例(92.65%),出院前总满意度(100.00%)显著高于病情稳定、意识清醒时总满意度(82.54%);死亡的患者为5例(7.35%),死于再次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为2例(2.94%),死于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为3例(4.41%)。综合上述分析,护理干预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有助于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康复。